作者简介:汪大兰(1981—),女,广东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智慧城市概念出现并迅速得到广泛认可与落实,其实际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珠三角地区实际情况,探究利用智慧城市带动实体贸易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智慧城市;珠三角;实体贸易
一、引言
就实际发展角度而言,数字化经济发展对改善民生环节、营商环境等均具有直接影响,落实城市互联网化、智能化建设不仅是社会治理成效提升的要求,同时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珠三角地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打造出较为完善的智慧城市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依据珠三角地区第一季度发展数据可知,珠三角 GDP 合计达到 2.46 万亿元左右,较上年同比增长 1400 余亿元,占全省增量比重达到84.7%。而在此成就背后,是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带动广东地区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前列。
二、珠三角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现状
广东始终是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领跑者,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智慧城市集群后,深圳和广州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提出,要坚持“智慧创新,数字赋能”,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布局,对城市大脑进行统筹建设,对城市进行多元融合,对城市实施“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全域智慧”,打造全国一流的新智慧城市。《规划》指出,到 2025 年,广东省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
深圳、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较好成果,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同样处于稳步推进过程中。以珠海市为例,其 2021 年发布的《珠海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深化智慧城市及发展战略融合度,建设全方位统筹、整体布局、集约化部署与联动,重点向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投资,以“五位一体”的“城市大脑”为主线,对四种类型的智慧应用进行深度赋能,并将多项智慧应用推向市场,形成“1+1+4+N”的智慧城市整体框架,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为珠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以及未来的生态化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保障,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截至 2020 年年底,珠海已实现 165.6% 的光纤到户率,并已建设 6590 个 5G 基站。横琴国际因特网专用线竣工启用,国际通讯环境得到改善。根据建设计划,珠海市将在 2022 年前建成 19000 个 5G 基站,并在全国率先实现 5G+ 千兆光网络“双千兆”。“城市大脑”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数据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公共场所的视频联网比例达到 100%,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覆盖率超过 40%。为民办实事的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实现了 88% 以上的全网办理。在 2025年前,珠海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崭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领导地位的城市。
三、智慧城市推动珠三角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依据广东省统计部门发布数据显示,珠三角九个城市 2021 年 GDP 突破 10 万亿大关。其中,深圳 GDP 总值30664.85 亿元人民币,广州 GDP 总值 28231.97 亿元人民币,佛山 GDP 总值 12156.54 亿元人民币,东莞 GDP 总值10855.35 亿元人民币。珠三角地区的九个城市在 2021 年总体上呈现出了较高的 GDP 增长速度。肇庆市以 10.5% 的速度增长,位居榜首,其次是惠州市,以 10.1% 的速度增长。珠三角在 2021 年已经拥有四座 GDP 过万亿的城市,九座城市经济总量之和达到 100585.26 亿元。广、深两地在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上都有明显的增长。广州在 2021年突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亿大关,达到 10122.56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9.8%。深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 2021 年达到了 9498.12 亿元,同比增长 9.6%。在人均收入方面,深圳市人均收入达到 70847 元,较上年增长 5969 元。广州的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为 74416 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8.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34533 元。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珠三角地区整体面积只有 5.54 万平方公里,但每平方公里创造 GDP 相对较高,这与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转变发展策略,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关系,
因此继续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其拉动区域增长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继续加快产业转型进程
就实际发展角度而言,贸易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性,贸易经济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也为贸易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与可能性。由此,应继续在珠三角推动“智慧广东”和“宽带广东”建设力度,并将珠三角地区打造为“宽带中国”的示范地区。研究制定科学且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珠三角地区“智慧都市圈”建设与信息化融合行动方案。加速 5G 网络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商实施 TD-LTE 发展规划,推动 4G 与 5G 网络的协调发展,构建无线宽带城市群,落实 WLAN 在重点地区和公共场所全覆盖目标。继续推动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力度。推进诸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的试点示范,以及诸如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应用。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投资与扶持力度,利用科技转化成果加快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落实智能制造发展方向要求,全面升级优势传统工业,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以及“工业云”服务平台。
除此以外,珠三角地区还应积极打造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推动广州、深圳等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综合实验区,争取DII2、发展私营金融机构、建立期货交易市场、人民币的跨境交易等领域取得新进展。为贸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2. 继续深化粤港澳地区合作力度
开放性与区域联系性是推动贸易经济发展重要基础前提。近年来,随着区域一体化概念形成,国家积极推动粤港澳一体化建设进程,充分推动三地之间经济要素、人才资源等合理流动,同时提出建立粤港澳智慧城市集群目标。为此,珠三角地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继续深化与港澳地区合作力度,积极争取建立“粤港澳自贸区”,探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 + 负面清单”的方式。在粤、港、澳三地率先实现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加快推进新跨境交通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资本市场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共同投资的证券公司,积极探索境内投资人海外投资试点。鼓励港澳地区银行在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开设分行。东莞市积极推进粤台生物技术和产业合作实验区的建设。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港澳地区这一窗口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交流力度,认真执行《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的意见》等对外开放政策文件,积极推动进出口贸易继续高质量发展。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继续加大与世界 500 强、国外大公司的合作力度。积极投身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换代,维护二十一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促使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平台健全对外投资综合服务系统,在省级层面设置外经贸易代表机构。在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还需要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使加工贸易企业的“委托设计 + 自主品牌”的生产模式比例达到 65%,同时加大“自主设计 + 自主品牌”模式发展。继续推动珠三角地区科技兴贸、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制定广东跨境电商发展指南,争取深圳、东莞、佛山三个城市成为跨境电商核心区。
3. 推动公共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力度提升
第一,建设完善物流网及物流服务平台。贸易经济发展成效直接取决于商品流通性,这就对物流网络提出明确要求。为此,珠三角地区应积极构建全国物联网标签管理与验证系统,以及南方物流网检测服务平台,提供物联网标签分析与产品验证服务,将本地区的重要物联网及物流平台与全国标签系统进行对接。建设和健全南方现代物流、省交通运输物流和全国地区综合信息交流中心,与电子口岸、苏皖赣三省物流干线和全国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加强粤、港、澳地区和国际间的协作,加快推进广州南沙片区、深圳前海片区等智慧新区建设进程。以保证和支撑粤、港、澳地区的服务业贸易开放为目标,在粤、港物流清关技术上进行协作,促进粤港两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完善。推动“智慧海关”建设和“跨境一锁”的技术对接与协作,实现“跨境一锁”的跨界货运管理,提升海关的通关效能。大力推行港澳小轮检疫监管系统和海关公路车辆在线监管系统,实现海关、检验、海事三方联动的一站式服务。推动粤港两地开展“电子签字互认”十点,建成“粤港在线交易”和“粤港在线服务”两个系统。支持构建一个电子港口的开放平台,促进关检协作的“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海关的通关方式,加快广东加工贸易辅助管理系统和加工贸易管理服务的多主体网络的开发。
第二,强化企业情况综合大数据平台建设。珠三角地区应积极推动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企业数据采集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机制,提升对电子商务平台及行业平台数据的主动收集能力。建设多层次、全覆盖的综合性大数据库,以全省政府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逐步实现统计、质量、安全等部门相关业务数据整合,提升信息共享程度以及部门间交流渠道畅通性。将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相结合,建立企业状况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继续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构建企业大数据的宏观决策分析体系,实现对行业和企业发展情况的科学判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新趋向,其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珠三角地区应积极利用智慧城市集群建设时机,积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对外开放力度与质量,同时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澄澄,张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三大经济圈金融业与实体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 [J]. 产经评论,2021,12(3):13.
[2] 张翔,蒋余浩 . 广深“双引擎”:珠三角经济生态圈的崛起与升级 [J]. 文化纵横,2021(5):9.
[3] 周中元 . 珠三角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发展效益分析[J]. 现代物业,2021(5):116-119.
[4] 周亚奇 . 自由贸易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经验分析 [J]. 大众商务,20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