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民办高校财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共生模型构建
 

民办高校财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共生模型构建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民办高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22GQN48);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类专业教育融合研究——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ANFZG23189);2022 年校级质量工程课程教研室项目:《基础会计学》
课程教研室(项目编号:ZLGC-2022529)
覃月明 陈舒 严久欣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覃月明(1989—),女,广西岑溪人,汉族,硕士研究生,湛江科技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审计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陈舒(1974—),女,湖北孝昌人,汉族,湛江科技学院,副教授,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湖南大学会计硕士,泰国易三仓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在读,中国(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经济与企业管理
第二作者:严久欣(1991—),女,内蒙古海拉尔人,汉族,硕士研究生,湛江科技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审计理论与实践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成为了人才培养的趋势。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但其在专创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发展、融合度不高、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指导,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共生视域下民办高校财会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共生的理论模型,以期为民办高校专创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创融合;共生理论;扎根理论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任务。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这一时期,民办高校应准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以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作为着力点,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双创教育有很高的期待,在国家支持和民办高校的努力下,部分民办高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证明了创新创业教育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二之选。
    二、文献回顾
    国外私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较早,体系成熟。而我国多数民办高校搬抄公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金曼,2020),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王孝武、王雅婷,2022),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张胜男等,2022)。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多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对接“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战略,已不再能支持其可持续发展(周海涛、廖苑伶,2021)。因此,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创新,把握好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构建学校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外学者对“创新”“创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高校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学界对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观点是一致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独立于专业教育的,而是基于专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施永川,2021;李亚员等,2022)。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发展(张建辉等,2021),融合度不高(李银丹等,2021),与实践相脱节(刘兴友等,2022)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共生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基于融合共生视角下的民办高校财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共生理论模型。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来构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共生的理论模型。扎根理论是遵循自下而上的编码逻辑,通过3 个层次的编码(开放性编码、轴心编码、选择性编码)后形成新理论或新模型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基于研究主题从原始资料提炼出初始概念并归类形成副范畴(开放性编码);其次,将一级编码的原始范畴往上层进行归纳,概括出主范畴(轴心编码);最后,将主范畴串联起来,梳理出一条清晰明确的“故事线”,形成新模型或新理论。
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


    2. 资料收集
    以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案例作为数据来源。笔者从2022 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名单中选取了20 个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并通过学校官网、学校官微、相关新闻报导等收集这20 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资料。
    四、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
    1. 范畴提炼
    范畴提炼过程包括了开放性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共3 级编码阶段。开放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原始资料中提炼出基于研究主题的概念并范畴化。笔者首先逐词逐句阅读原始资料形成了179 个概念;其次以研究问题为出发点,对179 个概念进行合并整理,经反复斟酌后归纳出64 个初始概念;最后,基于研究情境下各个初始概念的相互关系,将64 个初始概念进行归纳形成了23 个副范畴。轴心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理清副范畴之间的关联,将关联的副范畴合并形成主范畴。经过轴心编码,形成了7 个主范畴,分别是:国家双创经济战略环境、国家双创政策环境、国家双创基建环境、高校双创平台环境、高校双创教学环境、高校双创配套环境、专创融合共生模式。选择性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轴心编码阶段形成的7 个主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关于专创融合共生的“故事线”,即: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是专创融合共生关系中的两个共生单元,共生单元以高校为共生界面,基于特定的融合共生模式,在国家双创大环境和高校双创具体环境下融合共生完成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2. 模型构建
    根据对收集的原始资料经过三级编码,形成了以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为核心的完整“故事线”,构建了融合共生视角下的民办高校财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共生理论模型(如图2 所示)。

    3. 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检验民办高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共生的理论模型的饱和度,随机从编码的原始资料中抽取1/3 的资料,重新按照开放性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规则进行重新编码,发现并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出现,各个范畴之间也没有发现新的关系。同时,编码结果和模型也得到了2 位专家的肯定。
    五、模型阐释——基于民办高校财会专业与双创融合视角
    1. 民办高校财会专业与双创融合的共生单元
    民办高校财会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是民办高校财会专创融合共生模型中的共生单元。财会专业教育是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老牌专业,是指传授财会专业知识,以培养具备财务专业能力的专业人才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我国民办高校在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学生创业素质等各方面具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因优势(吴惠,2021)。因此,民办高校是财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直接且有利的共生界面。
    2. 民办高校财会专业与双创融合的共生模式
    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共生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化的。从共生组织模式维度看,民办高校财会专创融合共生是一个从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从共生行为模式维度看,民办高校财会专创融合共生是一个从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一对称性互惠共生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最终形成民办高校财会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
    (1)理念融合。理念融合是一个将新创业教育理念逐步融入到财会类专业教育理念的过程,是两者融合的起点。
    (2)课程融合。民办高校财会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课程融合是从点到面再到体系、从寄生到互惠共生的过程。在融合最初阶段,双创教育课程与财会类专业课程之间是不对等的,仅是在财会类专业课程中的某个点上插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此时的双创教育是寄生在财会类专业课程之中的,共生关系不稳定且具有随机性。如:将双创元素融入到财会类专业基础课程、财会类专业选修课程、财会类实训课程等各环节。随着财会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的融合频次不断增多、融合面积不断增大,如:在财会类人才培养课程方案中加入专业类双创选修课程,形成专业类双创选修课程群。在此阶段财会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地位仍不均等,虽不再是寄生共生模式,但仍处于向偏利共生或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当财会类专业教育课程与双创教育课程之间的实力地位均衡,形成了高度融合的多方交流机制,达到双方优势高度互补、利益高度耦合的状态,则表明专创教育课程融合达到了“一体化互惠共生”的最佳状态。
    (3)师资融合。在最初阶段,财会类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都是由专业教师完成的,由其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双创教育。在此阶段,双创教育没有独立的教师。随着校企合作育人的开展,通过引入企业高管担任创业教师的方式建立行业师资团队,并由其完成双创教学工作。此阶段,双创教育有了独立的教师团队,但财会专业教师与双创教师之间合作不多,融合程度不高。当财会专业教师与双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势互补,融合相通的状态,则表明专创融合师资融合达到了最佳状态,也将在教学中达到最高效率。
    (4)育人机制融合。专创教育育人机制融合是建立在理念融合、课程融合、师资融合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它们的融合从“低阶”模式逐渐演化至“高阶”模式。专创融合育人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运行方式以及作用过程亦将从相互独立向着融合共生模式进化。
    (5)育人体系融合。在融合之前,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可以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育人体系。在专创融合共生的环境之中,随着育人体系中的各要素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专创融合共生育人机制的形成,“一体化互惠共生”的专创融合共生育人体系也将水到渠成。
    3. 民办高校财会专业与双创融合的共生环境共生单元之间产生作用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而是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优质的共生环境可以提升共生单元间的协作效力。民办高校财会专创融合共生的共生环境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下影响我国民办高校财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以及它们共生模式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从国家双创大环境和高校双创环境两个方面分析。
    (1)国家双创大环境
    ①经济战略环境。经济战略环境主要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双创人才的需求和国家战略层面的统筹部署上。我国正处于市场结构变革、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求复合型专创人才,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给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国家双创教育战略部署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改革。因此,从当前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国家战略部署角度来看,民办高校专创教育正处在一个正向共生的经济环境之中。当然,如果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对于民办高校专创教育人才培养亦会产生方向作用。
    ②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主要体现在国家各项政策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作用。如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高校双创教育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明确的意见指导。同时国家在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高校双创教育的落实与实践上给与了有力的帮扶和保障。
    ③基建环境。基础建设环境主要体现在国家对高校双创教育配套建设的双创服务平台和实践服务基地上。双创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了以下三类平台:科创资源共享平台、全国性双创信息服务平台和全国性双创竞赛平台。双创实践服务基地主要包括双创社会辅助设施、双创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我国的双创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2)民办高校双创环境
    ①平台环境。民办高校双创平台环境指的是民办高校为了实施双创教育所设立的双创教育平台、资源整合平台、项目帮扶平台等平台的设置情况与完善程度。
    ②教学环境。高校双创教育的教学环境体现在高校双创教育的具体形式上,主要包括了双创精神意识培养、双创课堂教学和双创实践教学。校园内传播双创文化,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通过讲座培训、双创课程、合作教学等课堂方式增进大学生双创知识,通过双创模拟活动、双创实战等磨练大学生双创能力。
    ③配套环境。高校双创配套环境指的是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和配套服务,包括:双创激励政策措施、场地资金支持、双创资源整合、项目转化孵化帮扶。我国民办高校的对于本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配套帮扶服务也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 金曼.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财经类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4):56-59.
[2] 王孝武,王雅婷. 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2(9):84-89.
[3] 张胜男,袁博,袁志华. 创新实践与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建设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4):64-66.
[4] 周海涛,王艺鑫. 中西部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 核心数据库文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6):47-56.
[5] 施永川. 劳动教育如何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38-45.
[6] 李亚员,刘海滨,孔洁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想样态——基于4 个国家8 所典型高校的跨案例比较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2):32-46.
[7] 张建辉,高毅,郑易平. 制造强国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J]. 江淮论坛,2021(3):180-185.
[8] 李银丹,金凌虹,施建祥. 共生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 江苏高教,2021(2):14-19.
[9] 刘兴友,章亚东,丰贵鹏,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乡学院为例[J]. 管理学刊,2022,35(2):136-145.191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