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民教育消费研究综述
吴 标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摘要】教育消费和国家经济结构有关,是国民基本消费行为之一,关乎国民的个人发展。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 国内关于教育消费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引入探索到蓬勃发展,再到内涵深化。研究实体主要是教育消费背景、教育消费兴起以及国民教育消费和社会分层联系等几个方面。该内容的研究能扩大教育消费研究视野 ,加大学科融合力度。未来研究应更多在理论内发突破 , 教育消费热情提升、互动几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教育消费;消费行为;消费动机;政策设计;问题展望
一、引言
当代国民教育消费行为兴起通常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是以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提升素质;二是学习社会必备技能,以一技之长谋生而融入社会。这两方面原因通常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此外,每个个体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同,个体大多都有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促进自身发展的需求,这种提升自我的需求的心理也促进了教育消费的兴起。政府发展教育并逐年加大教育的投入,不仅仅是满足国民个性化需求,更重要一点是提升国民整体品格,增进国民爱国情操。教育消费作为国民消费行为中的一种,已经充分渗透到了国民的思想行为中去。所以,只有加大力度,对教育消费行为的现象整理、加工,对教育消费行为的本质进一步挖掘,才能更加接近事情的全貌和真相。
二、教育消费内涵
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知识和技能 , 培养科学、文明观念和维权意识 , 提高全民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 , 消费教育应具有倾向于促进消费个体财富增长与个人价值的增长 , 或者倾向于阻碍每个消费个体财富与价值的减少 , 提高消费个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消费产业十分特殊,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口向人力的转变,同时将简单化、普通化、通用化的劳动力转变为复杂化、特殊化、尖端化的人力资源优势。受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大背景的影响,教育消费观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够深入,国民对这一消费行为持消极态度。长期以来,国民认为教育属于国家福利性行为,与经济消费处于脱钩状态。这一观念的转变,需要政府和相关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将教育消费向常规消费行为靠拢。受经济的反馈效应,间接促进教育发展。
三、教育消费行为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国民收入也在稳步提高,国民在教育消费上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非理性。因此 , 对居民教育消费行为的研究 , 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成人教育几个方面客观把握家庭教育消费现状,分析原因,对于规范教育消费市场 , 引导教育消费走向合理化 , 促使教育消费资金的合理使用 , 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教育消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各学校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的课外时间明显增多,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也增加了。小学阶段的课外时间又是以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为主。当前,小学阶段的教育消费研究以消费行为及行为演变研究为主,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期考察家长对户外课程选择的影响因素;二是中期分析实际消费的偏好与选择;三是后期小结评估消费行为的效果感知。分析、总结、概括消费行为三部分的演变及内在逻辑。
中学教育消费:中学阶段的教育消费行为以学科类培训为主。大部分学生或家长往往对培训消费后的结果期望过高,而加大消费投入;也有部分家长的消费行为由学生主体的盲目攀比促成;存在少部分家长通过教育消费支出,来减缓内心对子女成绩的焦虑情绪。以上三种消费行为中,非理性成分较多。要减缓非理性成分的占比,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量: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初、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拓宽初、高中升学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子女培养教育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摒弃单纯的成绩攀比心态。同时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提升校外培训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校外培训机构准入门槛,严打违规校外培训机构,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等。
成人教育消费:成人教育消费与基础教育消费有所不同,消费行为主体摆脱了监护人的束缚。消费行为目的性更强,特征性更强。通常着力为自我内在提升,工作技能加强,家庭地位巩固或社会认可度提高等。消费主体同时兼顾了计划者、决策者、消费者和受益者多个角色 。
随着国民收入的显著提高,非食物消费比例显著提高,消费行为多样化,教育消费行为也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主动接受教育的人数也在增加 , 一定程度上促使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扩大。从一定层面上讲 , 这与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竞争密不可分。
四、教育消费政策设计
全国教育工作者正坚定不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发达地区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上优势明显,相对落后区域各方面都还比较薄弱,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教师待遇保障渠道不畅。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地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厉以贤认为,一个国家能够投入多少教育经费与这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相关。类似地,区域教育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各项数据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为教育消费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另外,国际上通常采用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评价一国教育消费情况,同时反映一个国家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全社会发展教育的努力程度。4% 的教育投入水平事实上成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必须达到的一种分配规律。岳昌君等人证实,我国自 2012 年实现 4% 目标且连续 8 年保持在 4% 以上,表明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已经进入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国际平均值区间内。由此可见,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也使国民教育消费行为更有活力,促进公办教育高速发展,民办教育和各类教育机构持续向好发展。
聂娟等人认为,以教育资源分配与人才集聚规模为基础,教育存在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是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客观表现,也具有客观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才能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原动力。而改革的进行,需要各级政府扩大教育消费支出的广度和深度。杜育红等人研究发现,中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客观要求提升高级教育人力资本存量以推动技术创新。
方超等人检验后证实,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倒“U”形关系,这意味着存在以增大教育支出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上行路径。但是,朱清贞等人的研究却提出,当前广为实施的教育政策对降低人力溢价水平具有显著作用,但对经济增长不显著。可见,影响二者交互的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论证。
五、当前教育消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当前,我国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研究正逐渐深入,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理论主体观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还有欠缺。
1. 理论基础需与国家及地方实际进一步融合
当前,有关教育消费理论基础的研究,仍以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理论上进行嫁接和开发。多数内容如出一辙,而与当下大的教育国情相结合的不足,与地方法规相结合的不足,时效性更加不足。因此,当前教育消费的研究方向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构造全新的符合当前国情、具有地域差异的全新理论研究新格局。
2. 研究内容需与学校深层次结合
学校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主要通道,而基础教育是教育实施的主战场,也是教育消费行为的主阵地。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学校基础教育的助推。同时,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人格的完善、能力的提升,更关系到社会、文化和国家的价值观取向,是国民教育消费行为实施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从学校出发,依托经典的教育体系理论,从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改革规律、教育功能等方面,拓展教育消费研究通道,有力结合当前双减政策背景,才能有效避免研究内容的浅显和泛化。
3. 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渠道畅通化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不难发现,以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为主的思辨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明显偏少,研究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不重视既往研究和偏离研究主体两个方面。对既往研究的不重视,导致研究者对教育消费理论的沿革变化规律理解不透彻,进而导致研究内容空洞匮乏。脱离研究主体表现在研究者通常置身事外,并未真正参与到教育消费行为中来,对教育消费行为以客观分析评价为主,缺乏主观参与体验感,容易对受访者的反馈产生体验偏差。
从横向国内外地域来看,各类教育消费文献已被广泛引用,从纵向时间先后顺序来看,近年新的文献也越
来越多地参考内化原始文献的研究成果。由这两种现象不难发现,该领域内的研究正向规范化方向良性发展,
这一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常态。首先夯实基础理论研究,为下一步研究把握好准确的方向。其次,教育与教育消费行为的关系实际上是教育与社会的简单映射。这就要求研究者直接参与到教育消费行为中去,从客观分析转向主观体验,用自我研究的方法对教育消费行为进行思考、分析、反思,进而提升该研究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为教育消费行为研究把握好方向,为全面深入该领域的研究掌好舵。
参考文献
[1] 吴润 . 关于我国教育消费问题的思考 [J]. 理论导刊,2001(5):28-29.
[2] 张丽丽 . 对我国家庭教育消费问题研究 [D]. 吉林大学,2012.
[3] 廖恩浩 . 谈教育消费的内涵、目的及其基本任务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34-35.
[4] 何春玲 .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子女理性教育消费行为分析 [J]. 管理观察,2008(17):110-111.
[5] 黄秋雯 . 城市家庭小学生课外教育消费行为及演变研究 [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 孙阿茹娜 . 中小学生家长校外教育消费行为的分析矫治 [J]. 基础教育研究,2015(3):77-79.
[7] 叶忠民 . 成人教育消费行为的动力分析 [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3):154-156.DOI10.16523j.45-1319.2010.03.044.
[8] 李 曼 . 我 国 家 庭 子 女 教 育 消 费 增 加 的 社 会 学 分 析 [J].商 ,2013(21):382,394.
[9] 厉以贤 . 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 [J]. 中国教育科学,2015(2):3-41.
[10] 蒋义 .4%:公共教育支出占 GDP 比重必须达到的分配规律——基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 2010 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
[11] 岳昌君,邱文琪 . 面向 2035 的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与教育经费预测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6):1-16.
[12] 聂娟,辛士波 .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化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J]. 中国软科学,2018(11):58-65.
[13] 杜育红,赵冉 . 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素积累、效率提升抑或资本互补 [J]. 教育研究,2018(5):27-35.
[14] 方超,黄斌 . 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增长回归框架的空间计量研究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1-99.
[15]朱清贞,徐书林,李云峰.政府教育投入对居民家庭消费的“挤入效应”[J]. 江西社会科学,2019(5):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