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城市地摊经济治理政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顾闻 刘政
作者简介:顾闻(2003—),男,上海人,汉族,南京审计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审计学
【摘要】后疫情时期,城市地摊经济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次兴起。然而,由于地摊经济规模庞大且难以管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人面临失业和收入减少的困境等问题。为了帮助人们渡过难关和促进经济复苏,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针对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纷纷采取了放宽地摊政策的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论文通过桌面研究、文献搜集等方法,聚焦上海市,研究其在后疫情时期对地摊经济治理政策,探讨如何将地摊经济与空间政治融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助力城市对地摊经济更好的管理。
【关键字】后疫情时期;地摊经济;治理政策;上海市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后疫情时期,为解决疫情下导致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等问题,同时恢复城市烟火气,政府出台了一些针对城市地摊经济的政策。李克强早在 2020 年 6 月 1 日上午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和围拢过来的摊主交流、了解民情时指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可见,地摊经济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城市温度有着强大的助推作用。
2. 研究内容和目的
由于城市对于地摊经济存在很多治理方面的问题,地摊常常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但是“一刀切”的治理模式又不符合当下的时代大背景,更会加剧后疫情时期中小摊贩的就业难等问题,不利于提升城市烟火气,不利于提高城市温度。因此,本研究针对当下地摊经济的现状、特点和已有的治理政策所拥有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的建议,助力城市对地摊经济更好的管理。
3. 研究方法
本论文通过桌面研究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收集整合,重点就上海市对地摊经济治理政策的分析和进一步的补充,并进一步探讨摊贩经济的未来发展状况。
4.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地摊经济和治理困境中有许多的观点,何栋艳 , 方婧舒认为地摊经济在给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交通管理、声音吵闹、食品假冒等问题,给警务工作增加了负担;林琳 , 刘欢 , 贾萧姗认为地摊经济在稳步健康发展的同时,给政府带来了质量监管、政策指引等新问题,政府亟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治理之路;黄耿志等人反思了疏导模式下的非正规公共空间的治理的合理性,并且对非正规的规划响应应当充分考虑非正规自身特性和需求 , 认为这是一个更加精细的思路。
二、城市地摊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 城市地摊经济的概念
城市地摊经济,是指在城市公共区域中,个体劳动者通过摆摊的方式来贩卖合法商品以获取收入的一种非正规经济活动,它在城市经济中的占比不高,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它可分为具有固定经营地点的固定摊贩和不具有固定经营地点的流动摊贩。
2. 城市地摊经济的特点
城市地摊经济一般都是低成本创业,相较于那些租赁昂贵的店铺的商店来说,地摊经济成本较低、利润较低,一般在人流量大的路边、广场等地段进行经营,其本身也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城市地摊经济所包含的种类繁多,商贩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市场需求等选择经营的商品,很常见的有路边的烧烤、食品、手机贴膜等;城市地摊经济的兴起为一部分群体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收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上海市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1. 上海市地摊经济的发展过程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地摊经济逐渐开始发展起来,像上海的彭浦夜市等一批著名的“夜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中国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但是,随着地摊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0年左右,上海市开始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为个体经济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这促进了地摊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人看到了开设地摊的机会,开始在街头巷尾摆摊经营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小吃、衣物、饰品等等,地摊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然而,这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所以,地摊经济在此后的几年逐渐消失,很多的商贩都会被城管们赶走以维持秩序。
直到 2007 年两会前夕,上海实施“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的举措,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与效果。但是,随着疫情的暴发,经济的不景气和失业率的上升,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后疫情时期,政府部门意识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发展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夜间经济,这是一个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选择。
2023 年 3 月,上海市印发《2023 年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要点》,根据《工作要点》,实施《上海市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行动指引(2022—2025)》,加快打造 15个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和 10 个水岸夜生活体验区。这些顶层设计出台是对地摊经济发展历史与现实实际的综合考虑,也将进一步激发地摊经济的有利要素,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
2. 地摊经济再次活跃后带来的问题与治理挑战
在后疫情时期,上海已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这就导致有些人依然在路边随意摆摊,为了更高的流量影响居民进出,导致居民对于这一现象极为不满,尤其是一些本就很狭窄的道路,众多人围观、聚集,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还有近期沸沸扬扬的“网红卖崽青蛙”,它利用新型创新的点子来博取眼球,却同样被视为擅自设摊经营,或许是对新政策的不了解、又或许是本身对法规的不重视。
民众在地摊购买即食食品后是否能自觉将垃圾带走、保护环境整洁,像民府路淞沪路等,大量的垃圾在现场随处可见,引发周围居民的投诉。即使有执法人员加强巡查频率,很多商贩依然依靠“游击战”快速离开以躲避处罚,管理效果微乎其微,单靠“堵”的策略难以达到管理目的。
因此,像这些频频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给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治理难度和挑战,需要相关政策的断调整和完善,以及对应政策的准确落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公共集体意识和地摊合规化。
3. 上海市政府对地摊经济的政策反应
(1)上海市推出的治理政策
①疏堵结合
市委书记陈吉宁说:“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完善监管规则规范,鼓励创新、守住底线。” 疏堵结合是正确方向、也是必由之路。“疏”是为了将商贩们集中起来形成地摊市场,有利于管理和空间资源的利用,“堵”是为了将违规在街道等地摆摊的商贩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疏堵结合”的工作重点在于前期,要做好相关工作可以使得越来越多的商贩们前往正确的地点进行摆摊。
②柔性执法
相较于以往“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新政策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为摊贩经营提供宽松的环境。就像之前的“卖崽青蛙”的执法过程,他们身穿不透气的服装是为了生计,城管并没有加以惩罚,而是对其行为进行教育批评,当然,柔性执法不是不执法,而是友好地有方法地执法。
③宽严相济
对于擅自占道经营、跨门营业,严重影响城市市容市貌、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的行为,持续保持整治力度。对于商业网点暂时不足的,市民确有需求,以及一些随着城市发展萌发的新型业态,在符合一定管理要求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政策空间。根据需求、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有利于政策的稳步推进,同时也体现出公正性。
(2)治理政策的意义
《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于2023年8月5日开始试行,这是上海市发布的最新指导意见,其中包括了商业布局等十二条意见,从商业布局、疏导点到“一网统管”、监管指导,都体现出政策的全方面实施及不断地完善与深入,上海市各部门针对地摊经营活动推出了众多指导意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治理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对规范管理地摊经济,缓解商贩们与执法人员的矛盾有着积极作用。《指导意见》体现品质有人气共提,共管与自治协力。
四、上海市后疫情时期地摊经济治理政策的启示与建议
1. 加强市场监管,坚持柔性执法
食品安全问题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虽然在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压实主体责任,但暂时还没更有效的监管措施,即使商贩们持有相关的证书,仍难免会有部分商贩为了增加收入,采用劣质、不良的食品,为了有效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增加寻访次数,面对违规违法者应严肃处理。
但是,柔性执法依旧需要坚持下去,后疫情时期的柔性执法是值得推崇和赞扬的,可以大大减少商贩们和执法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柔性执法体现的是城市的温度和高度,城市有温度、文明新高度。
2. 开设地摊经济专栏意见通道
由于政策自上而下地制定难免会遗漏一些细节,如果开通地摊经济专栏意见通道,可以便于商贩们直接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些具体的问题,自下而上地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提出的建议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
3. 支持地摊经济与传统商业共同发展
在后疫情时期,很多传统商业也处于转型阵痛期,如果政策一味倾向于扶持地摊经济,会导致传统商业面临困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相关部门思考的。因为一些正规的传统商业需要更多的手续和条件,在经营过程中承担租金和一系列费用,政府部门应适当地对传统商业经济一定的优惠和针对性帮扶。
4. 治理应当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能够极大地体现出个性化、精细化管理的特点,上海市的市区和郊区存在经济规模差异、人口流动性差异、公共区域面积差异以及十六个区自身的规划建设不同,要有针对性的政策。简单来说,市区要发挥商业发达、人流量大等相对优势,可以设置周末集市、分时步行街、外摆位等新业态;郊区要发挥腹地广阔、邻近田间地头、农产品供应充沛等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度参与疏导点规划建设管理。各地区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有助于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1. 研究成果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后疫情时期地摊经济治理政策的研究,分析地摊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政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城市在后疫情时期发展地摊经济提供参考。通过对地摊经济的规范管理,可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就业和民生改善。
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本研究首先是基于上海市在后疫情时期对地摊经济治理政策的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由于地区背景的差异性,不能广泛适用于所有地区或城市,各城市还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相适应的政策。其次,由于桌面研究的局限性,仅通过二手资料的整合和分析进行研究,缺乏了实践所能带来的经验。
希望通过今后知识和实践的积累,可以对此研究有进一步地深入和探索,努力为地摊经济及构建文明城市和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栋艳,方婧舒 . 地摊经济背景下警务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J].武警学院学报,2021,37(1):90-96.
[2] 林琳,刘欢,贾萧姗 . 地摊经济的政府治理之路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45-48.
[3] 黄耿志,薛德升,徐孔丹,杨燕珊,陈昆仑 . 中国大城市非正规公共空间治理——对城市流动摊贩空间疏导模式的后现代反思[J]. 国际城市规划,2019,34(2):47-55.
[4] 王展,李政贤,吴小婷 . 基于空间政治视角下的地摊经济管理研究——以四川省部分城市为例[J].中国市场,2022,110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