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模因论视角下壮族三月三的变迁及重组
 

模因论视角下壮族三月三的变迁及重组
薛雯 高嘉榕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一、引言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要积极正面,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壮族作为我国人口基数最大的少数民族,拥有历史最为久远、涉及人口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布莱克摩(Blackmore)认为:“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并不多。”一些模因因为不能适应生活环境被替换甚至彻底消失,另一些则因为更具有生命力得到不断强化和完善而长久地流传下去,成为强势模因。它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发展并塑造着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力量。而壮族节日“三月三”则是蕴含着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底蕴的强势模因,关注其变迁与重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研究现状发展沿革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针对壮族三月三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成果颇丰。但在用模因论的方法研究壮族三月三的领域仍处于空白阶段。黄柏润在《壮族歌节“三月三”的属性问题初探》中详细分析了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及演变,将三月三定义为以唱歌为主要形式乐神择偶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李霞在《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中描述了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起源及活动内容,然后从四个方面对三月三歌圩节的文化功能进行了探讨;农淑英在《治理视域中传统节俗的社会功能探析——以桂西南壮族乡村“三月三”为例》中则探讨了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 发展沿革
    “三月三”,即广义上的农历三月初三,最早可追溯到华夏古代的上巳节。“上巳”原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最早出现于西汉《韩诗》学派著述。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中原地区传统节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时间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其内容丰富多样。汉代时正式将农历的三月三日定为上巳节的时间,但宋代后,上巳节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宋朝注重礼仪教化,崇尚理学。像三月三这样的娱乐节日与宋朝主流思想相悖;二是因为三月三与清明节、寒食节日期较为相近,于是三月三、清明节、寒食节逐渐三节合一。随着历史演变与时间的流逝,三月三已退出了中原地区重大节日的舞台,逐渐演变为南方少数民族的特有节日,最终形成了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广西壮族“三月三”。
    三、广西壮族“三月三”中的复制模因及变异模因
    1. 复制模因
    虽然三月三源于华夏上巳节,但我们不能笼统粗暴地将三月三直接划分在上巳节的范畴内。因为壮族三月三吸收了当地的文化特性,在发展期间通过不同文化模因之间的变异与复制中演化出了许多习俗,拥有其独特的文化民俗特征。但对三月三影响最深远,联系最紧密的强势模因则是由其催生的歌圩文化。传说壮乡有位官员,名叫韦达桂。他处处为百姓着想,所以得罪了皇帝,最后被官兵烧死在山上。人民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摆上五色糯米饭等供品,并歌唱赞美和感谢韦达桂的歌曲。于是三月三赶歌圩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歌圩”意为“坡地上会歌”“欢乐的节日”。据文献的记载,早在宋代歌圩就已流行。宋代《太乎寰宇记》记载“男女盛服……聚会作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都证实了这一点。壮人好歌,他们心目中的神灵也好歌。在民间便有“春歌祷祝丰年,秋歌谢神庆祝丰收”的说法。唱歌能乐神并因此得福的例子甚多。大家聚而唱歌,以歌乐神,在这种集体活动过后,男女之间对唱情歌,选择配偶是十分自然的。于是歌圩逐渐成为了娱乐和男女相会的场所,并演化出了抛绣球的游戏。至明代,歌圩开始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歌圩由最初的乐神性质转变为如今的娱人性质,成为了壮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强势文化基因,流传至今。在部分媒体报道和研究成果中,甚至将壮族三月三等同于“歌圩”“歌节”。歌圩文化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2. 变异模因
    “壮族三月三”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后,其节日活动逐步变异,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节日活动、节庆形式以及节日功能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往“壮族三月三”的节日活动中,主要的节日活动就是对歌祭祖等。还有一些如抛绣球、抢花炮、斗鸡等的娱乐活动。而现在节日活动的范围被拓宽,增加了如摄影、刺绣等类目的比赛活动。随着网络的发展与直播平台的兴起,壮族三月三的节庆形式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2020 年3月26 日上午,“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云上歌海”活动通过网上直播、连线对唱、弹屏互动等多种形式,打造了在线赶“歌圩”的欢快景象,这意味着赶“歌圩”不再受地理空间位置的约束。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壮族三月三的节日功能进行了深化。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打造第三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创收。“壮族三月三”已经成为广西的代名词,它融合了各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众多的内容,成为展示广西风土人情的一张名片。
    四、结语
    社会不断发展,时代飞速变迁。壮族人民不断革故鼎新,通过模因的变迁及重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当代社会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变迁与重组“壮族三月三”的节日内涵。对于壮族三月三模因的起源及其系统构成的研究,能够让节日文化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联,紧跟时代步伐,从而确保“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走出一条独特的壮族文化之路。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