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后疫情时代下的世界经济走向及中国应对策略
 

后疫情时代下的世界经济走向及中国应对策略
徐建红
作者简介:徐建红(1969—),男,广西南宁人,汉族,本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物资总站,研究方向:经济学
    【摘要】本文以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走向为切入点,梳理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影响;分别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供给侧、需求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影响,以此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时期以及在全球蔓延时期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两次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并提出后疫情时代,通过实施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采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弥补外需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经济; 应对策略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世界经济
    1. 疫情初期全球经济整体情况
    总体来看,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速陡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2020 年10 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20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为-4.4%。新冠肺炎疫情对各经济体造成的冲击并不均匀,发达经济体整体经济萎缩5.8%,其中美国下降4.3%,欧元区降幅为8.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 3.3%。 贸易与跨境投资的减少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异动,亦是经济萎缩的伴生结果。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20 年9 月发布的《2020 贸易和发展报告》,2020 年全球商品贸易较上年下降五分之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缩减40%。好消息来自RCEP 在2020 年11 月签署、世界最大自贸区诞生,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报告对全球30 个最大经济体的货币和失衡情况所做的评估:2019 年全球经常项目净余额占GDP 比重连续降至2.9%,显示出世界经济的平衡性不断上升。
    2. 疫情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
    (1)生产生活方式向远程化、虚拟化加速演进
    从生产、生活方式的角度看,疫情使得各类经济社会活动逐渐向远程化、虚拟化加速演进,相应的信息产业、相关商业模式及业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从各国“抗疫”实践可知,由于社交隔离、封航停运等措施,人们的某些行为、业态已经明显发生改变。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行为习惯的形成和规模经济等因素,这一变化有可能成为具有持久性的新趋势。总体看,能够拉远社交距离、非接触(或少接触)式的服务方式与产业形态,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电子金融、云娱乐等会更受青睐、更加普及,并且成为今后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创业乃至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传统的餐饮、客运、文旅、会展、商超、演艺、体育赛事、影视制作等需要较近接触或人群密集的行业,也会面临长期且较大难度的调整。
    (2)全球供应链面临大范围深度调整
    从供给角度看,疫情过后国际产业链可能会出现大范围深度调整,特别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其制造业的本土化或分散化,减少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由此,自1980 年时代开启的经济全球化将基本退潮。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疫情的发生正值全球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与贸易不断发展深化之际。例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显示(见图1),近三十年来主要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以价值链贸易和全部出口之比衡量)普遍上升,其中中国对应指标已经由1990 年的30% 升至2018 年的45%。不难理解,在此情形下,供应链条如果发生断裂或阻塞,其负面冲击会比传统的基于最终产品的分工与贸易情景下更加惨烈。值得关注的是,约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德国等都提出了振兴制造业战略,包括“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计划。其中,尽可能掌控产业链、保证其韧性也是重要考量。特别是美国自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上承奥巴马时期的“制造业回归”战略,以更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使美国制造业从中国等地回流的政策举措。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国内及全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的形势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的风险较高。虽然国内的生产生活逐渐得到恢复,但由于国际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加之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的局面,外贸订单出现严重萎缩,短期内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
    (2)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疫情的国际蔓延下,对三大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一产业的进出口双双下降。国内以居家消费为主,且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巨大冲击,国际农产品供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进口成本上升,从而减少我国对海外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虽然国内纾困政策效果显著,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得到及时修复,但国外不少地区由于疫情蔓延而进入紧急状态,并相继实施贸易限制条款,国外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减少。对于第二产业,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对疫情隔离的考虑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相关商品,这对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对于第三产业,交通、餐饮、娱乐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人员流动的限制使得国际旅游、出差和留学等活动遭受阻碍。
    (3)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疫情爆发导致中国产品在原材料、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环节受到一系列冲击。第一,环境冲击。由于疫情在国外迅速蔓延,大量外国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外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交通管制也使得供应链流畅性下降。第二,供应冲击。国外受灾地区的物流枢纽受阻,导致材料运输中断,各种生产物质供应短缺。第三,需求冲击。由于担心公共场合交叉传染,购买者多采用线上方式而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这将减少许多商品的需求。
    2.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
    从SARS 等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理论和经验来看,此次新冠疫情事件的发生我国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并不会因为外部冲击而发生实质性改变。公共疫情事件只会短暂影响经济增速,暂时偏离已有趋势。在后疫情时代,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为经济恢复带来新的生长点,这些来自市场的力量将会推动中国经济中长期积极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逐渐推进产业结构变化。从目前的经济复苏数据情况来看,工业增加值和GDP 的边际仍然是下滑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房地产、制造业全线回落,反映更多的可能为周期问题,但也可以反映出,如果我们对未来经济乐观的初衷是疫情政策放开的话,这个因素给经济带来的空间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除去第三产业以外,疫情政策放开能被追回的复苏空间,只有被影响开工的固投部分及消费中的餐饮部分,但如果2022 年Q2的固投和2023 年Q4 的零售都没有因为疫情而出现太大幅度下降的话,就可以推知,疫情影响的那部分空间即使被补回,也不会太多影响经济的边际方向。
    三、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 实施积极有为的宏观经济政策
    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相关冲击效应持续凸显,为此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实施以中央财政为主导的财政扩张政策,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首先,为了给抗疫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政府要有计划地缩减各项开支。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贡献了中国 60% 以上的 GDP,但此次中小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和劳动密性产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最大。其次,需要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的市场活力,带动中国经济的有序发展,以此缓解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带来的影响。要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财税支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继续研究出台新的针对性财税政策。中央财政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2. 适应新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
    在疫情期间,5G、互联网医疗等技术成为多学科远程会诊的支持与保障,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使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数字经济成为新引擎。数字经济依靠互联网传播市场信息,其便捷性可以使得生产成本降低、消费效用提高,同时减少污染。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如数字化农业、数字化制造业和数字化服务业,将赋能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效率。产业链数字化将有利于及时协调和保障上、中、下游的供给与需求,提高产业链的综合效益。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数字经济市场体系,优化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三次产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应用发展,不断衍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壮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3. 采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
    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需要通过逆周期调控来及时应对,防止短期冲击演变为长期风险。而在疫情的影响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存在时滞、效力等问题,这就需要配合相应的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在保持稳健的前提下要更加灵活适度,充分利用结构性工具来应对结构性冲击、化解结构性难题,及时、有力地为宏观经济稳定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首先,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减压和纾困,例如为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地区和行业提供额外的信贷支持,并允许相关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其次,加大货币政策稳投资的力度,对冲填补疫情和外需冲击造成的产出缺口,重点关注需求强烈但供给不足的领域,例如医疗与公共卫生投资等民生领域,铁路、机场、城市交通、供排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以及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领域。
    4.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障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我国最大的根基工程、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稳就业既有利于稳经济,也有利于稳民生、稳信心。首先,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助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存,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岗位的能力,依靠企业保就业。其次,重视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扶政策,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 万人,比上年增加311 万人,增长1.1%,超过了疫情前2019 年的规模。其中,本地农民工12372 万人,比上年增加293 万人,增长2.4%;外出农民工17190 万人,比上年增加18 万人,增长0.1%。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256 万人。最后,要优化市场就业环境,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营造公平良好的就业制度环境,实现多渠道灵活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宇燕. 世界经济有望迎来复苏曙光[J]. 理论导报,2021(01):53-55.
[2] 李成.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影响及中国应对[J]. 银行家,2020(9):51-54.
[3] 吴婷婷,朱昂昂.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南方金融,2020(5):3-11.
[4] 孙妍.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 现代商业,2021(14):19-21.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