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政务服务改革的路径研究
 

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政务服务改革的路径研究
——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

许济涛

作者简介:
许济涛(1978—),男,浙江宁波人,汉族,硕士研究生,中共宁波市江北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经济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2023年浙江省“新春第一会”以来,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的目标,江北区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聚焦企业成长全周期、项目落地全过程、产业生态全链条,推进政府服务从“便捷”向“增值”迭代、从“提速”向“增效”迭代、从“扩容”向“增能”迭代,获评 2022年度万家企业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综合前十强,县级政府透明度指数全国第一。
【关键词】营商环境;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发展趋势及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为主要抓手,推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在全球 190个经济体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已经跃升至第 31位。2022年 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专门将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作为实现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巩固经济发展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政务服务能力的提升来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作为政务服务改革的先行探索地区,浙江省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率先在全国开展“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形成全省事项清单统一发布、网上服务一站汇聚、数据资源集中共享的“互联网 +政务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在全国最早推出“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证通办”。建立完善全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广应用“浙里办”“浙政钉”两大App,实现行政审批从“最多跑一次”到“跑零次”,从“网上办”到“掌上办”“智能办”“无接触办”的跃迁,据《2021年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显示,浙江政府效率位列全国第三。2023年 1月,浙江省提出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其中全面优化提升政务环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根本性评价指标,被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部署。
    宁波市高位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制订印发了《宁波市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行动方案》,启动了包括全面优化五大环境 36项重大任务、十大专项行动,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创新增值服务,132项事项跨省通办,93项事项实现“智能快办”,290余种高频证照实现电子化无证明办理,全市“一网通办”率达 92%。实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出台跨境贸易便利化 29条措施,首创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监管新模式等。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浙江省工商联的营商环境测评中,宁波 2023年度营商环境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 10,连续 5年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方阵,并首次入围最佳口碑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10。

    二、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江北的政务服务改革之路
    宁波市江北区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聚焦企业成长全周期、项目落地全过程、产业生态全链条,该区也在 2023年被列为省级“增值式”政务服务改革省级试点地区。
    1.从“多头跑”到“一站式”江北区有权限的政务服务事项为 1784项,其中97.98%可实现网上办理。在拓宽办事渠道的同时,企业群众还是碰到了许多应用上的不便:因为事项多,容易找不到、找不准;因为跨部门、跨领域,容易反复跑、多头跑……针对这些堵点、难点,需要对事项进行跨部门梳理集成,对办事流程进行改革重塑。江北区通过打造企业服务超市,推动涉企服务由“多头分散”为“一站集成”。通过建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咨询受理服务专区、企业开办服务专区、项目服务专区、人才服务专区、办税服务专区 5个服务专区,其中咨询受理服务专区包含 8大服务板块 13个服务窗口。按照一个牵头部门、一名分管领导、一名窗口服务专员、X个业务科室的“1+1+1+X”架构,配置板块服务力量,目前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已实体运行,日均办理企业政务服务和增值服务事项 500多件。
    在建设好线下集成服务中心的同时,江北区引入数字化变革成果,构建线上中台枢纽,推动涉企服务由“平台林立”为“一网统管”。一是打造了“帮企一把”线上枢纽平台。构建惠企“政策云”,上线国家省市区 4级涉企服务政策 2912项,实现关键字找、专题找、分类筛选找、线索帮找等功能。二是贯通了浙里办企业服务专区。服务专区设立“政策服务”“产业链服务”“企业信息服务”等功能模块,集成政策服务、产业链服务等方面高频事项,整合辖区“舒心住”“乐业江北”“企环通”等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2.从“一件事”到“一类事”
    在探索政务服务改革、尤其是面向涉企服务改革的进程中,江北区坚持系统观念,从企业全生命周期视角,以办成同类型事项为目标,率先研究设计“一类事”服务场景,推动涉企服务由“单一便捷”为“套餐订制”,以事项核心审批以及服务环节为基点,划分若干个逻辑节点,设计“一类事”框架图,同时集成梳理设计了市场准入、工业建设项目全过程服务、新产品研发、灵活用工、国际人才服务、企业争端化解、纳税等特色“一类事”政务服务增值化场景。
    3.从“便捷化”到“增值式”
    2023年以来,江北区借力承接全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契机,通过瞄靶需求、细分产业、整合供给,探索精准服务、个性服务、衍生服务新路径,实现效率增值、空间增值、内容增值。
    一是精确聚焦市场主体实际需求,实现效率增值。梳理政府、市场、社会侧服务三张清单,在政府侧,借鉴政务服务事项“八统一”方法,分析窗口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必备要素,每个事项设置牵头部门、事项名称、服务类型、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等 9个核心要素,目前梳理 7大服务板块增值化事项清单 324项,编制《江北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清单”汇编》。在市场侧,梳理辖区 29个银行金融服务产品清单 49个,梳理辖区 10大律所 29个特色法律服务清单。在社会侧,梳理人力资源公司人才服务、环评中介服务、图审服务、科技服务等市场侧服务清单。
    在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服务进行梳理后,江北区着力于形成政务服务的高效高速闭环,构建街镇、园区、涉企服务部门等多维企业诉求收集机制,对诉求进行科学分类,设立政策、土地、能耗、人才、资金、法律、科创、贸易、纳税、审批等 10大企业个性诉求“归集池”,并通过“135”闭环处置模式,实现简易诉求 1天办结、较难诉求 3天办结、难办诉求 5天办结,以 2023年的数 据为例,“归集池”内近10000条诉求得到流转办理。在奥克斯电力等 12家重点骨干企业以及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挂牌,创新设立“政务服务企业直达站”,企业遇到审批服务以及政策供给解读等方面问题,简单事项即可由帮办员在线指导“立解立办”;相对复杂的事项,组织专班“上门帮办”,实现服务精准直达。
    二是细分产业个性服务,实现空间增值。针对工业企业用地空间不足,创新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一类事”改革,通过直接收购、股权并购、联合开发等方式,推动309亩工业用地再开发,成功招引澳玛特年产 300台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端专用装备项目。鼓励企业向“上”拓展发展空间,对容积率达 1.2(含)以上符合条件的工业厂房,竣工后按实际缴纳基础设施配套费同等金额给予奖励,如宁波柯力数智装备新大楼项目通过原拆原建,总面积拓展为 4.2万平方米。针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缺少抵押物、发展空间局限难题,以区属国有担保公司为平台,创新推出政银合作新模式,为区内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担保。2023年累计为 52户企业提供 153笔科技金融项目担保,担保额达 5.29亿元。针对金融企业不良债权陡增、影响区域空间产业招引,创新推进“金融纠纷调处”一类事改革,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模式、环节介入等举措,高效调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信用卡纠纷,2023年为金融企业达成调解金额约 2.2亿元,实际回款约 8500万元,银行不良贷款得到化解。
    三是整合供给衍生服务,实现内容增值。江北区在衍生服务端也直击企业发展痛点,通过一系列流程再造和环节重塑,来进一步实现政务服务改革的内容增值。针对环评报告“慢、难、繁”等痛点难点,推动市场侧环评企业简化规范环评报告编制。环评报告精简 30%以上的篇幅,编制时长从平均 45天缩短至 30天,费用从原来的平均 3万元左右降低至 2万元以下,专家审核、环评修改到复核通过总时长从原来的平均 15天缩短到目前的 10天。针对企业融资难,整合辖区银行“拳头”金融产品,编制 49项增值服务清单,引金融“活水”助企纾困解难、发展壮大,为惠之星、泰一健康等 10家企业提供担保增信,2023年末,全区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13.5%。聚焦服务企业争端化解,整合 10大律所资源,梳理增值服务事项 29项,推进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组建“知识产权”“凤凰行动”“涉外法律”“港航物流”4支服务促进团队,2023年服务企业 4566家、解决法律问题 2321个。建立区产业合规中心,出台优化法治环境 20条措施,着力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2023年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18件,同比减少45%。

    三、江北区政务服务改革之路的经验启示
    1.优化营商环境需要高位统筹才能领跑全国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统筹协调各类要素的全方位保障。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竞争优势。要坚持立法先行,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同时,要利用数字化优势,上线营商环境集成应用,创新营商环境“无感监测”,形成营商环境改革的浓厚氛围。
    2.优化营商环境需要靶向发力才能打造更优流程
    优化营商环境,本质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办事企业、基层群众提供最为优质、便捷的服务。要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落地发展,需要政府坚持以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强化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意识,以改革“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以更深层次的“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真正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如宁波市江北区积极推动开办注销证照“合并办”、企业登记信息变更“简化办”、企业上市证明“协同办”等三项改革,真正实现流程再造、部门联动、数据共享,企业办事“好评率”持续领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2]邵景均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J].中国行政管理, 2019(7):5.
[3]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31):18-26.
[4]李伟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新进展 [J].现代交际,2019(6):2.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