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赵 静

作者简介:赵静(1991—),女,甘肃人,汉族,本科,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文章通过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和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在提升交通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低效率与城市发展缺乏协同,是制约其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转变理念,建立规划、建设、运营的联动机制,推动轨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这将有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是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高效、快速、大容量的交通方式,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推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其运营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出当前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意在加深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为进一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能够显著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准点率高、运营成本低等特点,是目前运输容量最大的城市交通方式。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日均运量过亿人次的已有 8条线路,日均运量最大的北京地铁 4号线达到 188.7万人次;运营速度方面,商业运行时速可达每小时 35公里;准点率可达 99%以上。这使其成为承担城市客运主通道、构建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的重要方式。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的提高,大幅缩短了城市各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人员、物资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速度,促进了城市各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运营效率。可以看出,城市轨道交通在引导城市集约、立体、廊状发展,防止城市无序扩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流动和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使得城市范围内部及城区与郊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高效,人口和产业得以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流动、重构布局。从人口流动影响来看,城市轨道交通提高了通勤效率,通勤时间缩短 85%以上,使市民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这促使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向郊区及城市边缘地区迁移,实现了人口在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双向流动。例如,北京与济南等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后的 5年内,轨交沿线范围内的人口净流入量分别达到 147万人和 28万人。此外,良好的轨道交通可达性,吸引了中等收入阶层迁移至毗邻的偏远地区,形成反向通勤的现象。这些都优化了城市人口在区域层面的分布。同时,轨道交通枢纽周边集聚了大量写字楼、商务设施,形成副中心;轨交沿线则集中布局了大量产业用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传统制造业也受益于轨道交通,实现由城市核心区向周边地区的转移,发挥了“腾笼换鸟”的效应。可见,良好的轨道交通可达性改变了各类要素集聚的门槛,推动了产业在区域范围的转移与升级。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提高交通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其对交通效率的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推进作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包括线网规划、运力组织、运营安全、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进一步释放轨道交通在提升交通效率等方面的潜力。具体而言,优化线网布局,实现轨道交通沿线及枢纽站点的高度融合,整合公交、出租等其他交通方式,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体系的深度衔接,大幅提高了市民的轨道交通可达性,减少交通换乘次数,通勤时间缩短 30%以上。同时,引入创新技术,实施精细化运营管理,提高了线路运力利用率,使单条线路日均客运量提高 5000人次;优化列车运行间隔,缩短待发间隔至 2~ 3分钟,峰时运能提升近乎 30%。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轨道交通运输效率与运输能力。此外,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有效进行,保证了其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地运营,这对促进城市各类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轨道交通使更多的有利选址因素集聚于沿线站点周边,带动更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平均容积率提高 20%;另一方面,通过线网联运和枢纽换乘,不同线路实现资源共享、联合运营,降低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资金投入。
    2.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运营管理,能够推动城市向沿线和枢纽站点方向扩张发展,引导高密度、立体化的城市空间构建,并促进产业、居住等城市功能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目的。首先,轨道交通的运营改善了交通条件,提升了沿线土地的可达性。根据相关研究,轨道交通使沿线土地价格上涨 10.6%,土地开发强度提升了约 25%。这激发了开发商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块的开发热情,带动TOD模式的应用,使城市向沿线站点集中扩张。例如,上海建成的 531个 TOD项目,平均容积率达到 3.49,与城市平均水平相比提高近 70%,实现了立体化、高密度的空间构建。其次,良好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快了各类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产业和居住功能的合理布局。一方面,商业、写字楼等在轨交枢纽周边集中布局;另一方面,居住社区向枢纽周边和沿线站点周边聚集,形成中高密度的居住格局。这对缓解中心城区的非资本功能压力,推动城市各功能在区域范围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总体而言,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创造条件并发挥引导作用,促进了城市空间布局向紧凑化、优化方向的演化。
    3.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对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提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吸引了大量企业总部、高端产业聚集其沿线一定范围内。例如,北京东城区轨道交通密度较高地区,吸引了超过 250家区域性总部和 70家跨国公司总部。这些高端产业的集聚,带来相应的相关企业、中介机构等的集群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本地区的产业类型与结构,实现了产业向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其次,良好的轨道交通可达性,加速了传统产业向外围地区的转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轨道交通建成后,吸引了长虹、贝因美等 100多家央企与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郊区和外围县域。这对缓解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矛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良好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提供了高效的物流运输系统,有力支撑了高新技术产业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例如,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增速较高,年均可达 15%以上,物流速度比公路运输提高约 30%。可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对于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还比较粗放,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大规模网络发展的需求。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运力配置、设备维护、突发事件处置等管理环节。在运力配置上,多数城市轨道交通仍以经验判断配售运能,缺乏实时监测数据支持,使得运力供需失衡问题时有发生,线网整体运力利用率维持在 30%左右的水平。在设施设备维护上,传统依赖人工检查维修方式难以满足几百公里网络的高效监管,一些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在突发事件处置上,缺乏快速反应的应急预案,导致突发事故的延误补救,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应当推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在运力优化配置上,构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预测客流变化趋势,实现运力科学配售。在设备智能化维护上,建立完善的传感器网络,通过云计算远程监测诊断设备运行状态。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上,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培训应急处置人员。此外,还应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协调配合。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协调化水平。
    2.运营管理与城市规划不协调
    当前,许多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管理中,与城市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轨道线路规划不符合城市功能布局要求,出现断裂问题;二是周边土地开发强度和建设布局不匹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需求;三是枢纽换乘站设计理念与城市空间融合不足。这导致了轨道交通效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限制了其作为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潜力。比如,北京部分地区出现轨道交通工作日客流量大幅波动的情况,日均量完成率低至20%,资源浪费严重。
    这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联动机制。在轨道交通线网设计上,需考量城市发展战略和功能布局需求,提高线网连通性;在沿线土地利用上,需按 TOD思路引导开发项目布局,提升轨交站点周边利用效率;在重要枢纽设计上,需打造立体化的轨交枢纽换乘功能,提高枢纽区域的吸引力。此外,还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收集乘客反馈,持续优化调整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
    3.运营管理与市民出行需求不匹配
    当前,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管理上,没有充分考量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明显脱节。主要问题在于:运行间隔过长,发车频率难以适应短距离乘降需求;运营时间与上下班高峰不吻合,错过对通勤的有效覆盖;线路走向覆盖范围有限,区域“交通沙漠”现象时有出现。例如,有研究显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轨道交通通勤覆盖率均未达 60%,大量中短距离出行依赖其他方式完成。这大大降低了轨道运量,也带来市民出行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优化运营供给着手。在发车频率上,利用大数据预测旅客高峰特征,实施弹性运营,保证高峰时段达到 2~ 3分钟一班车。在运营时间上,考量通勤特征,适度延长早晚高峰运营时间跨度,增设通宵线路满足夜间出行需求。在线路规划上,密集布局轨道交通网络,新建连接线或增设公交接驳,确保各区域轨道交通可达性。此外,建立定期调查制度,实时掌握市民换乘意愿、舒适度等反馈,并进行动态调整,使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持续优化,适配多样化出行需求。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城市轨道交通及其运营管理在推动城市发展、布局优化、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运营管理仍存在水平不高、与城市发展要求协调性欠佳等问题,亟待转型升级。展望未来,随着规划理念和管理技术的不断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将朝着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持续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将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这需要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方周泉,聂敏,戴丽琴 .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 [J].智慧中国,2023(11):56-58.
[2]杨鑫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J].中国储运,2023(11):117-118.
[3]胡雪霏,刘悦,程泽农,等 .面向运营安全监管的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J].交通运输研究,2023,9(05):13-22.
[4]刘建委,张少文,陈朝晖,等 .城市轨道交通场景化运营管控研究 [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3(10):92-96.
[5]只巍,蒋贵凰,吴羽琛,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3(8):66-71.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