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角下审计证据短板与完善路径研究
2022 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法学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创新价值研究》,项目编号 202202
黄 蕊
作者简介:黄蕊(1983—),女,陕西洋县人,硕士,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审计证据作为财务审计的核心元素,在揭示和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商业环境和法律法规的不断演变,法律视角下审计证据的短板逐渐显现。审计证据在法律视角下的短板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亟须解决的议题。为了应对法规框架的缺陷、审计理论与法律的脱节以及实际执行中的困境,针对性提出了加强审计证据法规框架、弥合审计理论与法律的鸿沟、优化实际执行流程等完善路径。
【关键词】法律视角;审计证据;审计理论;法律合规性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风起云涌的时代,企业运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的浪潮将企业推向国际市场,使其涉足不同文化、法律和商业惯例的领域。这种多元化和复杂性要求审计实践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逐渐依赖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企业经营和财务报告的方式。这也给审计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以保证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不断与时俱进。
然而,这种全球化和科技化趋势同时也为企业和审计实践引入了法律视角下的挑战。全球化的复杂性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法律法规的差异性,审计证据必须能够在这样的多元法规体系下兼顾合规性。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不仅给审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数据,也带来了新的数据隐私和安全性的问题。审计证据的获取不仅需要技术手段,还需要符合各国隐私法规的规范。
二、法律视角与审计证据的关联
1. 审计证据的定义和分类
审计证据作为财务审计的核心元素,对于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证据是审计员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收集、分析的信息,用于支持审计意见的形成。它包括多种形式的数据,涵盖了从财务记录到第三方确认函等各个方面。审计证据的定义不仅体现了其广泛性,更强调了其在审计过程中的
关键性作用。
审计证据的分类可基于多个维度展开,其中一个主要维度是证据的性质。确认性证据是指直接证明财务报表陈述的真实性的证据,通常是直接的、明确的信息,例如银行对账单等。与之相对的是矛盾性证据,它与陈述相悖,可能暗示着财务报表存在问题。这种证据的发现通常需要审计员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另一个重要的分类维度是证据的来源。直接证据是指与所证实的陈述直接相关的证据,能够直接支持审计员的结论。
审计证据的这些分类不仅有助于审计员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程序,还为审计意见的形成提供了系统性的支持。审计员需要综合利用不同性质、来源和权威性的证据,以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审计证据的定义和分类中,可以看到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审计员需要根据企业特点和审计目标,巧妙地结合各种证据类型,以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广泛性也为法律视角下审计证据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法律对审计证据的要求和规范
法律对审计证据的要求和规范是确保审计过程公正、透明、合规的基石。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审计法规和准则,以规范审计员的行为,保障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法规体系因法律体系和审计传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它们通常共享一些核心原则。
其一,审计法规要求审计员必须执行审计准则,以确保审计过程的质量和独立性。在美国,GAAS(GenerallyAccepted Auditing Standards)是审计员执行审计工作的指导性框架,其中规定了审计员在执行审计程序和收集证据时的一般原则。在欧洲,ISA(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nAuditing)则是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的全球通用的审计准则。这些准则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分析和应用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以保证审计的合规性和可靠性。其二,法律要求审计员必须获取足够、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形成的审计意见。适当性要求审计员获取的证据必须与审计目标相一致,能够有效地支持对财务报表陈述的评估。这要求审计员在选择审计程序和收集证据时具备审慎判断力,确保所获证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三,法律要求审计员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不受利益关系和压力的
影响,以确保审计结论真实客观的关键要素。法律规定了审计师不得参与审计对象的经营活动、持有审计对象的股权等一系列措施,以维护审计独立性。
三、法律视角下审计证据的短板
1. 法规框架的缺陷
首先,审计员常常陷入法规不明确的困境。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某些法规对于审计程序和证据要求缺乏详细的指导。在实践中,审计员可能需要处理某些特殊情况,而相关法规并未提供明确的指引。这导致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审计员在法规遵从性和法律合规性之间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例如,某个行业可能存在独特的交易类型,但法规并未详细规定在审计中如何处理这些交易,从而给审计员带来了困扰。其次,法规之间的冲突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多法规并存的情况下,不同法规可能存在不一致或相互冲突的规定,给审计证据的法律合规性带来了挑战。审计员可能在遵循一个法规的同时,违反了另一个法规。这种法规之间的矛盾使得审计程序难以正常执行,最终影响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应用。例如,一国的税法可能规定某项收入应该纳税,而公司法规定该项收入是合法的,这就让审计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后,法规的变动频繁而审计法规的更新滞后。法规的变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审计法规未能及时跟进,导致审计证据与最新的法规要求脱节。审计员可能在执行程序时仍然依赖过时的法规,这使得审计证据在法律视角下难以跟上法规的发展。例如,某一项法规发生变化,要求公司对某些交易进行特殊披露,但由于审计法规滞后更新,审计员可能未能及时调整审计程序,从而导致合规性问题。
2. 审计理论与法律的脱节
审计流程通常按照审计准则和程序执行,而这些程序未必与法律程序完全契合。审计员在执行程序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法律程序中的特殊要求,导致审计证据在法律合规性方面存在疏漏。在执行律师确认程序时,审计员可能仅关注法律意见的真实性,而忽略了法律程序中对于公司利益相关法律事项的详细要求。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审计证据的法律适用难题。审计证据的法律适用标准未必清晰,可能存在模糊不清或法律解释争议的情况。审计员在应用审计证据时难以确定何种法律标准是适用的,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审计证据在法律合规性方面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判断关联交易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时,法律可能未明确规定何种程度的关联需要进行特殊披露,这使得审计员在审计证据的应用过程中面临法律适用的困扰。此外,审计员通常具备审计专业知识,但对法律领域的了解可能相对有限。由于法律和审计的专业性不同,审计员在法律合规性方面可能缺乏深入的法律专业知识,难以准确判断法律标准的适用和法规的合规性。这种法律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得审计证据容易受到法律角度的忽视。这些审计理论与法律的脱节问题使得审计证据在法律视角下难以有效应用。
3. 实际执行中的困境
在实际执行中,审计员面临着一系列与法律视角下审计证据的法律合规性相关的困境,这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操作上的困难以及应对法律风险的问题。首先,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尽管法规和审计准则提供了理论性的框架,但在实际操作中,审计员面临着时间、资源和信息获取的限制,难以全面考虑法规的要求。这造成了在实际执行中法律合规性容易被忽视的情况,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不相符的现象。其次,实际操作中审计员可能面临法律合规性的操作困难。例如,为获取与公司交易有关的法律文件,审计员可能受到公司对这些文件的限制,使得难以获取足够的法律证据。这种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可能导致审计员无法充分评估法律合规性,使得审计证据在法律视角下存在缺失。再次,对于国际性企业而言,涉及不同国家法律体系的交易更增加了操作上的复杂性,审计员需要应对不同法律体系的规定,增加了执行难度。最后,法律风险的应对问题在实际执行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公司面临法律风险时,审计员可能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和指导。例如,公司可能卷入复杂的知识产权诉讼,但由于公司法务部门的法律论证不足,审计员在评估法律风险时难以全面了解公司的法律立场。这使得审计员在应对法律风险时难以做到深思熟虑,容易产生偏颇的判断,进而影响审计
证据的法律合规性。
四、审计证据的完善路径
1. 加强审计证据法规框架
为解决审计证据在法律视角下的法规框架缺陷,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法规框架的明晰性、整合性和更新性。首先,为了解决法规不明确的问题,立法机构应当在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更加注重明晰性。这可以通过明确定义审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关键概念和程序来实现。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涌现的审计场景,法规应提供清晰而详细的指引,使审计员能够在法规的框架内准确行使审计程序,避免出现法规漏洞或解释歧义的问题。同时,应在法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设立协调机制,确保不同法规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2. 弥合审计理论与法律的鸿沟
一是采取整合培训计划,以弥合审计流程与法律程序的不匹配。这一计划应该包括面向审计员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法学领域的融合培训。通过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和法学院等合作,开设系列课程,使审计员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系,理解审计流程与法律程序的交叉点,提高他们对法律要求的理解。二是在审计机构内部建立法律咨询团队,以解决审计证据的法律适用难题。这个团队应由同时具备审计背景和法学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为审计员提供及时、专业的法律咨询。
3. 优化实际执行流程
建立标准的法律合规性审计流程,以解决法律合规性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该流程应该综合考虑法规要求、实际操作难点和法律风险,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操作指南。审计员在实际执行中可根据该标准流程逐步开展法律合规性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证据更好地反映法律合规性。为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法律合规性的操作困难,审计员应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加强法律调查力度。与法务部门建立紧密合作,获取更全面的法律文件和资料,确保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在跨国审计中,建议采用专业法务机构的协助,以解决跨国法律差异带来的实际操作难题。这样的操作手段有助于在实际执行中更好地获取法律证据,提高审计证据的法律合规性。
五、结语
在法律视角下审计证据的研究中,本文深入探讨了法规框架的加强、审计理论与法律的融合、实际执行流程的优化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不仅着眼于法规制定机构的完善,更注重审计员个体素养的培养,旨在构建一个更为有效、协同的法律与审计交汇的环境。通过这些努力,未来审计证据在法律视角下将更好地服务于法治社会,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可靠的法律保障,推动审计理论与法律实践的融合发展,从而共同促进法律与审计的良性互动,确保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清明 . 关于审计证据与问题定性的法律思考 [J]. 中国内部审计,2023(3):87-90.
[2] 唐柳絮,王群英,邓学衷 . 大数据审计证据及其应用风险探讨[J]. 交通财会,2023(2):61-66.
[3] 吴贵川 . 新时代下审计证据与诉讼证据的区别 [J]. 财经界,2021(33):144-145.
[4] 曹振华 .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审计证据的获取 [J]. 审计与理财,2019(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