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及其防控措施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及其防控措施
华亮
作者简介:华亮(1989—),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工作持续深化,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获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各行业、各领域的公司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生产经营风险有所扩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应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文章以此为出发点概述了商业银行公司信贷,并通过剖析其中存在的风险,分别从制度机制、技术赋能、贷后监管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有利于提升其风险管理水平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防控措施
    一、引言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银行业普遍加强了信贷资金安全与风险管理,经过六十多年的研究,在风险管理架构、风险识别技术、风险控制方法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突破与创新,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坏账率,促进了公司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商业银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既会接收公司信贷传导而来的市场风险,又会因公司内部因素影响加剧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在这种前提下,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公司信贷风险分析,提升该方面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商业银行公司信贷概述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属于资产业务范畴,也被称为信贷资产或贷款业务,主要是通过向公司“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虽然公司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一种有效盈利手段,但是公司信贷资金运动过程比较复杂,涉及信贷资金的第一重支付(信贷资金)、第二重支付(运营资金)、第一重回流(完成生产和流通职能,流回使用者)、第二重回流(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给商业银行)。此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流程(如图1)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均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风险。


    三、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1.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在金融体制改革潮流下,商业银行已通过实施公司治理完善了自身的治理结构,但是在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具体如下:(1)新时代我国中小型公司数量快速增长,在较短时间内超过了4000 万家,公司信贷业务量出现了集中式增长。然而,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过程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2)进一步看,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更新速度较慢,制度设计期间十分注重“各组织机构互相监督与制衡”,在新时期公司信贷业务经营期间,容易发生各组织机构协调一致能力差、同一行动机制与动力缺乏的现象。(3)全国统一大市场建成后,形成了国际- 国内市场双循环、国内市场大循环新发展格局。商业银行在该格局下参与同类业务竞争时,受到机构设置不健全与兼容性不足因素影响,自身的竞争优势有所弱化。(4)商业银行自2018 年至今全面实施了“互联网+”改革,公司信贷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发生了局部变化,部分商业银行未能针对部门职能、岗位设置,细致划分权责,造成了重复劳动、空白地带同时并存现象,阻碍了公司信贷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
    2. 信贷风险评价能力偏低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管理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当其实施对公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时,需要针对申请者实施比较全面的信贷风险评价。事实上,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评价能力相对偏低,并不能达到全面、客观、精准评价目标。例如,公司规模本身会产生风险,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会选择一些经营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公司、主流公司作为放款对象。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周期到来,此类公司使用的金融工具数量与频次相对增加,容易隐藏风险。此时,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缺乏对该方面的信贷风险评价,当此类事件引发风险事件后,便会通过“事件→风险事件→事故”的传导链条,将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其中十分典型的风险事件表现在“隐含V 形期权”方面。再如,随着法治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商业银行在向公司信贷客户授信期间,经办人往往将信息关注点集中在如下方面:经营业务或内容、管理方式、盈利渠道、资金使用等。由于缺乏对公司信贷客户营业期间实际运行状态的跟踪评价,容易增加信贷风险。深入一步看,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与公司信贷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部分公司信贷客户脱胎于家庭作坊,虽然通过企业治理改变了治理结构、引入了代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经营期间主要采用入驻商超、连锁经营模式,部分经办人不注重表外分析,这些公司信贷风险评价精度相对较差。
    3. 公司信贷业务创新滞后
    传统时期,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缺乏创新动力,仅限于常规操作与信贷管理。进入新时代,由于公司信贷业务经营方面的竞争有所加剧,传统时期形成的封闭文化阻碍了商业银行对公司信贷业务的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未能在业务上做出相应的创新。从长远看,这种业务创新滞后情况的长期存在,会给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产生事实上的风险。例如,我国中小型公司数量众多,生产经营期间,除了面临“贷款难”的问题,还涉及因公司规模较小产生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商业银行早期不愿意向其发放贷款。进入新时代,受到政策、公司贷款业务、同行业竞争等综合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不得不将此类公司作为信贷业务的重要主体。在这种现状下,商业银行既要实现业务增长,又要降低公司信贷风险,
始终面临着业务创新的难题。
    四、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的防控措施
    1. 设置专业组织机构,规范放款中心运作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在公司信贷下沉转型的条件下,需要打破所谓的“二八”最优原则,然后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时期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变化现实情况设置专业组织机构。具体而言:(1)商业银行应成立对公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并设置分行行长室直属机构,一方面增强全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在确定时间节点向该委员会汇报相关工作情况。(2)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主要由一线业务经办人操作。在此过程中,大部分风险管理分工界限不够清晰,一旦发生风险,业务经办人要全权负责,比较典型做法是业务经办人在风险事件发生后主动辞职或被动离职。商业银行需要优化公司贷款风险管理条线部门工作方式,将第一责任人设置为业务经理,同时根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方面的完善,让风险经理也履行相应的督促、指导作用,并分担一部分责任。(3)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授信管理部的扁平化管理较差,不能满足平行作业方面的专业分工协作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成立所需的平行作业工作团队,针对重点客户实施重点平行作业等。其次,商业银行应该规范放款中心运作机制。目前多数商业银行根据公司信贷业务操作中容易发生的风险,建立了放款中心,实现了审贷分离,也提高了公司信贷业务管理效率。但是,在担保条件落实、保证人主体资格、重复抵押、合同文本等风险管理方面,风险发生率仍然较高。建议商业银行先列举出与公司信贷业务相关的要素清单,然后结合法律法规、操作风险,详细编制与要素清单对应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规避重复劳动与空白地带问题,然后借助指标化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率。
    2.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信贷风险评价能力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评价需要落实到各个业务环节。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要尽可能依托数字技术赋能路径,采用扩大技术要素配置比例的方法,提升其信贷风险评价能力。具体如下:(1)商业银行应以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平台为准,在“大平台+ 小系统”框架下,按照模块化设计思想,优化信贷风险评价体系。例如,商业银行可针对业务各环节,分别设置作为“小系统”的管理模块,然后按照“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反馈”等构成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评价。(2)商业银行应在审贷分离的前提下,利用平台化操作提高授信审批工作效率。就目前实践经验看,在技术赋能线上审批的同时,应进一步对审批流程实施优化。同时,应对审批数据和公司信贷业务数据实施关联分析。建议在操作时配置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按照“问题分析→设置挖掘库→建立模型→数据关联分析→数据挖掘分析→报表管理”等程序实施,全面提高信贷风险评价能力,将风险管理落实到贷前、贷时、贷后全过程。
    3. 实施专项人才培训,促进公司信贷业务创新
    商业银行可编制与公司信贷风险管理一致的培训专题,包括知识结构优化专题、专业技能拓展专题、职业素养提升专题,然后结合具体的公司贷款业务案例,一方面辅助经办人、风险经理及相关参与人员多维度认识公司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使此类人员掌握线下公司信贷业务风险分析能力,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台州模式”,让参与业务的所有人员根据各自的业务范围,协同合作,为公司信贷客户提供一些有利于提升业务经营水平与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议。再如,当前中小型公司贷款业务相对增多,经办人或客户经理应针对此类公司的种类、经营业务范围、财务管理模式等实施全面分析,并采用全过程管理理念对其营业前、营业中、营业后的风险实施动态监管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专业性强、复杂化程度较高,在新时期全球经济下行、同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条件下,受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影响容易增加风险。由于此类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市场与公司本身,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循思路决定出路的基本原则,通过“具体风险,具体分析”方法追溯导致此类风险的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影响因素,在因果关系逻辑下制定一些适配的公司信贷风险防控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应尽可能将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与数字技术赋能路径相结合,全面提升其防控效率与质量,进而把公司信贷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承受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王宇,彭俸斌,靳雨朦.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质效研究[J]. 经济问题,2023,11(7):59-67.
[2] 吴成颂,昂昊. 绿色信贷政策会提升商业银行创新效率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5):136-145.
[3] 李洋. 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影响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23,10(2):38-46.
[4] 王未,王金翎.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探析[J]. 全国流通经济,2023,9(4):157-160.
[5] 徐光霞.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下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约束[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8(10):93-101.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