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生产性服务政策优化研究
 

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生产性服务政策优化研究
——以嘉兴市为例

王莉莉

作者简介:王莉莉(1987—),女,浙江平湖人,汉族,嘉兴南湖学院宣传部,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发展

【摘要】本文以嘉兴市专精特新企业为研究对象,揭示高质量发展的三条主要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从人才生产性服务视角分析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主要包括:人才政策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认识;第三方生产性服务机构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专精特新;人才强企;生产性服务

    截至 2023年底,嘉兴全市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155家,位居全国城市第 20位、地级市第 5位。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排名全省第 3位。这些企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自我革命”,为奋力推进浙江“两个先行”、嘉兴“两个率先”在各自细分市场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研究“人才强企”提供了生动样本。

    一、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强企”的经验与启示
    1.企业家本身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
    嘉兴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来源分为两大类:第一通过外部引进孵化形成,第二通过本土转型升级形成。第一类企业创始人本身就是该领域的技术专家。第二类企业与第一类相比,虽然成长路径、资源禀赋都存在差异,但拥有一个共同点:企业家本身同样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从数量角度,这类本土成长型企业在嘉兴专精特新企业中是绝对的主力军,更具代表性。这类企业的创始人学历不一定很高,但他们特别擅长“干中学”。在长期的工程实践特别是生产工艺开发中形成敏锐的“工程直觉”,因其“隐性知识”的特点很难被模仿或复制,从而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2.代际间人力资本投资开始取得回报
    在迭代升级发展进程中,企业创始人正视自身不足,并通过努力培养第二代来补短板,不遗余力进行代际间人力资本投资并取得回报。专精特新企业的特点是深耕某个细分市场,在实施专注战略的同时必然带来市场容量的问题。要想专精,还要做得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市场规模。无论是在拓展市场规模,还是维护市场运营方面,第二代都开始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充分发挥第二代留学背景优势,开展国际质量认证、国际环境认证,融入全球供应链。快速提升国际市场业务量,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企业韧性大为增强。又如充分发挥第二代专业背景优势,开发售后服务远程运维管理平台,通过云端完成绝大部分日常维护工作,成功解决市场不断拓展后人工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的“卡脖子”问题。
    3.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共享和技术溢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享国有企业、高校院所的人才资源,一直是浙江民营企业克服技术瓶颈的重要途径。很多“小巨人”的发展有力验证了这一条“人才强企”经验,建有“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发展至今,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变得越来越强,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断攀升,拥有高学历人才和各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在自主研发新征程上华丽蜕变。

    二、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生产性服务主要问题分析
    1.人才政策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才政策频繁出台,人才项目与日俱增,但企业普遍感受人才政策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对人才的关注度更多聚焦于以顶尖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而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阶段性需求以工程师和高级技师为主,这类应用型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度高却很难入选各类人才项目。“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开展与推进效果有待提升,企业通过政府平台(如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的人才推介会)找到合适人才的机会偏少。
    2.人才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认识
    专精特新企业不同行业间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更多工程经验积累的行业(如装备制造业)相对高于一些新兴行业(如微电子行业),但总体年轻化趋势明显,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力军。与此同时,“现在的年轻人想法不一样”成为企业感叹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许多企业面对开始“挑大梁”的青年人才缺乏深入的群体特征研究,面对出现的人才“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如何有效变革青年人才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专精特新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场大考。
    3.第三方生产性服务机构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专注细分市场领域不断创新,把优质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环节,是专精特新企业形成的核心能力和成长路径。同时,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内外市场开拓与营销、品牌延伸与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专精特新企业与第三方专业生产性服务机构的合作偏少,已有合作也基本集中在知识产权申请、项目申报对接、科技金融服务等短期项目上。强强联合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助力企业做优做强方面的案例仍不多见,第三方生产性服务机构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4.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嘉兴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长三角地理中心,一方面成为吸引人才源源不断加入的“活力之城”,另一方面又因周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环立而成为人才流出之地。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而是整个嘉兴必须面对的大事要事。总体而言,在“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软环境”新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硬政策”新举措必须进一步突破。

    三、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生产性服务优化对策建议
    1.高效对标人才需求问题精准施策
    加快改革人才分类评审制度。破除传统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的人才评价模式,科学建构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指标评价体系,为企业申报人才项目类别与数量提供标准。在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全面推行人才项目评审备案制改革,由企业以人才实际贡献为依据实施自主评定,入选人才享受同等待遇。把人才项目自主评定作为企业“引育用留”人才的重要抓手,严格执行“人才离开企业,项目自动撤销”政策;作为政府向外推介宣传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行业专家、优青人才来嘉工作;作为向内动态调整的优质政府资源,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创新。
    精准对接企业发展急需人才。将数智嘉兴建设与人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国际化视野及时更新与专精特新企业快速迭代发展相匹配的紧缺人才目录,不断深化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企业与人才对接全过程、全球化精准管理。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通过科学分析、动态评估、精准对接,在帮助企业寻找锚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数字化改革撬动“互联网 +”人才需求对接体制机制创新和精准施策。
    2.全新构建青年人才自我激发模式
    深入研究青年人才群体特征。“无边界职业生涯”已经演化形成世界趋势,成为青年人才追捧的职业新理念,正确认知和及时顺应这一变化趋势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从心 理契约构建、成功标准评判、职业流动频率、管理责任主体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青年人才群体特征,认真开展人才职业心理需求分析。以此为基础,大胆革新以“报酬、晋升、职位”作为激励手段的传统职业生涯管理方式,全新构建青年人才自我激发模式。把“做心理上有意义的工作”作为判断职业生涯管理是否有效的最高标准,把人才自我成长、身份认同、主观能动塑造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倡工作与生活平衡理念,不断提升在业内人才心目中的辨识度和美誉度。
    有效变革职业生涯管理方式。遵从钱德勒提出的“结构追随战略”命题,推行扁平化管理,培养员工能力多元化,在不断自我学习、相互学习中快速成长。注重培育和保护青年人才心理成就感,通过成立以青年人才名字命名的研究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增强身份认同、激发工作热情。大力推广以项目育才、项目引才为典型特征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方式,“揭榜挂帅”开展关键技术突破攻关行动,理性面对员工流动问题。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尖峰团队”及时拆分业务,不断复制成功经验,持久推动企业创新。
    3.切实加强与专业性服务机构合作
    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服务功能。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环节,切实加强与第三方专业生产性服务机构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倡导通过采用 BPO(业务流程外包)模式保证服务质量、降低营运成本,创造并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大力引进与培育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领域的知名高端服务业,支持第三方专业生产性服务机构在嘉兴蓬勃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服务功能,助力嘉兴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成长,在多个细分市场领域涌现出制造业单项冠军。
    着力推进构建长效协作机制。深刻认识以“智能化”“精益化”“敏捷化”“清洁化”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在嘉兴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立足嘉兴、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奋力打造若干个第三方专业生产性服务机构集约化入驻示范基地。着力推进构建长效协作机制,不断深化“政 -企 -服”新型协同创新体制改革。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高效赋能,立账销账“为专精特新企业办实事”政府任务考核清单,把企业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衡量政府相关工作的主要标准。
    4.持续推动人才发展环境品质提升
    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文化氛围。持续推动人才发展环境品质提升,积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高级技师等核心人才和核心团队的宣传力度,从常规宣传向教育宣传转变,挖掘他们不怕失败的励志故事、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不断推进报道深度,不断扩大报道影响。直面问题,打响“人才孤岛连通”攻坚战,有效整合与搭建良好的线上线下立体式、多层次、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增强行业内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专业人才技术探讨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发挥青年人才俱乐部、青年人才联谊会等组织在青年人才群体中的号召、组织作用,关心青年人才成长,帮助青年人才更快更好融入嘉兴、扎根嘉兴。
    持续深化人才认定合作机制。开设人才柔性流动“一站式”窗口服务,持续深化人才认定合作机制。通过搭建人才柔性流动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柔性流动中介机构等方式,不断创新与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人才资质评价互认互准、社会保障互认互通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率先试点以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项目自主评定为依据,以一定的必要契约条件为约束,创造性地为认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使其享受嘉兴人才政策红利。胸怀“国之大者”,继承与弘扬新时代禾商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强化“人才强企”“人才强市”示范效应,打造人才干事创业服务高地,推动人才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四、结语
    专精特新企业是高质量发展典范,为研究“人才强企”提供了生动样本。本研究发现三条主要经验与启示:一是企业家本身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二是代际间人力资本投资开始取得回报;三是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共享和技术溢出。本文从人才生产性服务视角分析存在四个方面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一是高效对标人才需求问题精准施策;二是全新构建青年人才自我激发模式;三是切实加强与专业性服务机构合作;四是持续推动人才发展环境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小玄,刘群.Case Studies of Local Private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JBIC Institute, 2008(37).
[2]李春来 .浙江民营企业研究的域外视角 [J].特区经济, 2022(9):136-139.
[3]刘润,钟卉 .如何成为隐形冠军 [EB/OL].腾讯网 .
https://new.qq.com/rain/a/20220329A03YE400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