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思考
郭 超
作者简介:
郭超(1978—),男,河南周口人,汉族,本科,周口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经济师,研究方向:运输经济
【摘要】本文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失衡、服务质量不高、资金短缺、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并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多渠道筹措资金、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完善产业链等对策。该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交通运输经济;经济发展;发展对策
一、引言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互联网 +”为交通运输业注入了新动能,但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互联网 +”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对促进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意义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交通运输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路网更加畅通,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这不仅使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也使居民出行更加便利高效。交通运输业还能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使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源得到更优配置。
从满足出行需求角度看,交通运输业发达必将提供更丰富的出行选择,使老百姓的基本出行需求得到满足。比如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系统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快捷的出行方式。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使自驾出行更加便利,这无疑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失衡
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面临着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这种失衡体现在不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差异上。东部沿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交通运输网络相对完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服务效率高,技术应用先进。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物流效率。然而,中国西部和一些内陆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网络密度低,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受限。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交通运输仍依赖于落后的道路系统,这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物流效率。此外,互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较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运输管理和服务,如使用智能物流系统提高配送效率,西部和内陆地区在这方面的发展较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程度较低。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面临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这包括但不限于客户服务、运输效率和安全标准。首要的问题是客户服务质量,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中,消费者期望获得更快、更可靠的服务。然而,中国交通运输业在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方面仍有不足。例如,乘客在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时常常面临票务系统不便、班次延误和拥挤不适等问题。中国在确保高效运输方面还有待加强,物流行业中仍普遍存在配送不及时、路线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这些效率问题不仅影响客户满意度,也增加了运输成本。安全是衡量交通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21年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 61703人,同比下降 1.7%,中国交通运输业事故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有改进空间。
3.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首先,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求巨大,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更新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目前可用于该行业的资金相对有限。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交通运输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服务创新。然而,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难以承担这些成本,从而错失发展机遇。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3年中国铁路的负债总额已经累计达到了 6万亿人民币,中国铁路建设在迅速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高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的筹集并非易事。
4.发展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目标不明确是个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期规划与短期执行不一致,表明政策不协调;二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忽视了用户体验;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交通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而新兴互联网交通服务发展缓慢。这种发展目标的模糊性不仅影响了交通运输业的整体竞争力,也阻碍了其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转型。
5.信息控制力不足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信息控制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信息的采集不足和信息的有效应用不足。首先,信息采集存在盲区。在互联网环境下,交通运输业的数据采集往往无法全面覆盖,关键决策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例如,由于交通流量监控数据无法实时反映实际情况,直接影响了交通管理的有效性。其次,即便收集到大量数据,但信息的有效应用和转换也存在困境。数据常常未被充分利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例如,郑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尽管设置了强大的监控系统,但信息处理和应用效率较低,导致线路容量计算和车辆调度不当,造成部分时段严重拥堵。
6.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中国在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仍然有一些地区道路网络不完善,导致运输线路长、效率低,并且网络覆盖和智能调度系统方面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难以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并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很多交通设施,如老旧的铁路和公路桥梁,开始出现老化和安全隐患,影响交通安全和效率,同时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更新和改造。根据 2019年的统计数据,中国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密度仅为东部地区的一半。
四、推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1.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均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以推动均衡发展,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实现地区间交通运输资源的均衡分配和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首先,统筹区域发展意味着在交通运输规划和资源分配上,要重视地区间的平衡。例如,发达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相对完善,而欠发达地区则常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将资源和注意力向这些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其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升级,从而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其次,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监控和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资源分配,提升运输效率。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运输效率,从而支持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2.加强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交通服务理念必须转变,需要从单一的运输服务转向全方位的用户体验管理。比如,应用大数据和智能分析可以个性化旅客体验,通过实时反馈和动态调整来满足用户需求。还需要提升服务质量不仅包括提高 运输效率和安全性,还包括增强互动性和便捷性。比如,移动应用程序和在线服务平台使预订和支付过程更加便捷,同时提供实时交通更新和调度信息。又如,北京和上海已经实施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通过监控和数据分析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提高运输效率。滴滴出行在中国的发展,展示了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更灵活、更高效的出行服务,这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也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国高铁服务中的实时客户反馈系统,可以快速响应旅客需求,提高旅行体验质量。
3.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发展需求
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债券等证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或债券发行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可以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但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和监管要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补贴等方式,支持特定领域或项目的发展。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政府补贴和基金支持模式在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互联网 +”的时代,大数据分析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交通流量、运输成本和用户需求等数据的分析,可以更科学地制定投资计划,确保资金被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
4.实施智慧交通,运用大数据技术
智慧交通系统结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感应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的优化。实施智慧交通系统可以优化交通流量管理,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交通流量,合理调整信号灯,减少交通拥堵。例如,深圳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分析各路段车流量,实时调整交通信号灯的运行,有效缓解了城市高峰期的交通压力。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通过分析乘客流量数据,公交公司可以优化路线和调整发车频率,使公共交通更加高效、便捷。在上海,大数据分析帮助公交系统在高需求区域增加班次,极大地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和效率。智慧交通还能通过预测和响应交通事故来提高道路安全,又如,北京的智慧交通系统能够实时监控道路状况,一旦发现交通事故,即刻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处理事故,减少交通阻塞。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对于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实施专业培训项目,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可以显著提高从业人员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京沪高铁为例,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与本地院校合作培训专业人才,京沪高铁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也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本地人才的成长。
6.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
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铁路、机场和港口,不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而且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截至 2020年年底,西部地区铁路里程达 5.9万公里,公路里程达 220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 97%的 20万以上人口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民航运输机场数量占到全国一半以上,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上海洋山深水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不仅提高了货物吞吐效率,而且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展示了先进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潜力。
五、结语
本研究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了“互联网 +”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区域发展失衡、服务质量不高、资金短缺以及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包括统筹区域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使交通运输业实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地发展;提高企业服务理念和运输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推动交通治理现代化等。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策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后续研究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更丰富的数据资料,建立量化模型,提出更为具体和可行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芦斌 .“互联网 +”背景下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J].运输经理世界,2023(13):119-121.
[2]李彦青 .浅谈“互联网 +”背景下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策略 [J].中国航务周刊,2023(15):52-54.
[3]李小鹏 .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光明日报》. https://www.mot.gov.cn/jiaotongyaowen/202112/ t20211227_363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