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西安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项目编号:23RKYJ0015)资助
秦效宏 张馨雨 王晶晶 叶莎逊克
作者简介:
秦效宏(1979—),男,甘肃庆阳人,汉族,博士,西京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科技与文化融合、数字经济
作者单位:张馨雨、王晶晶、叶莎逊克,西京学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本文基于西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针对西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参考国内外其他城市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西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希望为西安文化和科技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与科技融合;西安;发展路径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西安市人民政府也提出,要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西安文化强市建设。西安拥有丰富的文化与科技资源,但是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深入剖析西安市目前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适合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优化建议。
二、西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
1.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西安积极推动科技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已突破一系列难点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文化科技产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2023中国文化产业峰会在西安举办,该峰会以“科技赋能文化、数字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充分运用新型数字技术,大力开展创新应用,为西安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安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增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高文化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路径,推进文化事业高速发展,更能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例如,西安古城墙的管理保护工作融入了现代化创新技术,在城墙砖体内嵌入的土体监测仪可以有效感知客流情况,并通过大数据分析随时掌握城墙承载能力是否超负荷,达到实时监测和保护的效果;西安隆基绿能作为国内光伏产业的领先者,也在不断探索研究如何提升太阳能的转化效率,运用环保科技为西安文化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如今的西安,古迹保护、科技创新和绿色能源开发相辅相成,力图创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都。
2.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日益健全与完善
近年来,西安市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切入口,以招商引资、企业支持、园区建设为路线,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作为西安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点,曲江新区从建设开始阶段就探索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大唐不夜城、曲江池、大明宫遗迹、西安城墙等众多西安文化地标的打造中,都融入了各类科技元素。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产业园硬件设施健全、产业生态完备、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被认定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西安北大科技园立足西安当地优秀的人才储备,通过智能化科技创新业务平台,整合发展要素,聚集资源,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通过战略投资,建设了大数据产业招商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市场等服务与产品,依托线上平台 +线下运营的有效结合,为相关管理部门、园区、企业提供精准招商、产业规划、人才引进、技术转移、政策匹配、创业融资与孵化等全方位一站式优质服务。用数据赋能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构建多场景化的产业数据应用系统,打造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的产业发展与科技服务工作新模式。
三、西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学术期刊 655篇。其中李国东、傅才武(2017)认为,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主要存在“文化为主,科技为辅”和“科技为主,文化为辅”两种类型,其他类型都只是这两种的亚型。柳立子(2023)就推进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打通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拓展文化与旅游领域的深度应用场景,撬动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用场景,发掘商贸会展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场景,增强相关管理部门推动新一轮深度融合的引导力度,以及健全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创新服务体系七个方面,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建议。邓丽君(2023)在为藏马庄民俗文化村旅游业发展提出对策的文章中指出,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利用,打造文化与自然融合的乡村环境,注重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传承的和谐统一,实施“互联网 +”营销策略。周翠英(2022)从创意驱动与科技赋能,深入挖掘与日常融入,立足地方与突出特色,培养人才与创新机制四个方面,为河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建议。
1.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
西安作为 13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拥有很强的文化底蕴、教育资源和人文气息。西安现有 133个博物馆,其中有 7个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共有大学 43所,其中国家“双一流”高水平大学 9所。西安还拥有一大批享誉全球的知名景点,如秦始皇兵马俑、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有着丰厚的旅游附加值。当前,西安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心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 5月 23日至 24日,在西安成功举办了中亚峰会。作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深入交流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西安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文化与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然而西安在文化科技方面投入较少,缺少知名的科技品牌。旅游业发展仍然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科技附加值较低,创新力度不足,缺少与欧美国家相抗衡的知名品牌。近些年来消费者满意度降低,长此以往不利于西安科技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
2.文化资源没有利用到位
笔者对国内外在科技与文旅方面实现了较好融合的城市进行了调研。德国柏林技术博物馆在展示科技发展的同时,还展示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历程。柏林充分利用文化和科技产业的融合,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创产业,这一产业又对柏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我国北京市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拥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同时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建成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数字化创新示范区等项目。在文化方面,北京的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团体等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拥有 798艺术区、东方文化园区等大量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北京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北京市科技文化联盟,积极探索数字文化、智慧城市等领域,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深入发展。
反观西安,虽然在文化、教育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并没有将文化资源融合到位,未能结合大数据背景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再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专项资金供给不足
一个产业能否在当地得到快速发展,政策支持和资金供给是关键。由于前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安的文旅受到了很大冲击。当前西安虽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文旅纾困帮扶力度,如“文旅政策进万企”、西安文旅“政策包”等。然而,政策支持力度和专项资金供给依旧不足以支撑西安这一超大城市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大数据保障文旅服务、科技赋能文旅产业、互联网实现文旅融合、科技文化带动乡村文旅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更 少。另外,用于文旅产业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资金相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主要城市略显不足。
四、西安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
1.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载体
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西安市政府可以建设 1~ 2个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供场所和支持。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可以适当拨付专项资金,利用现代技术建设试点打造农村大数据体系,建造几个高质量的乡村模范旅游示范区,为全市乡村旅游服务数字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如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乡村文创、乡村生态产业园体验等等,或通过抖音直播、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为乡村旅游线路制定、特产购买、田园风光虚拟观赏提供便捷渠道。实现乡村旅游与科技文化相融合。
2.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增强西安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必须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西安可以依托诸多高等院校的先进技术,汲取其他省会城市的成功经验,推出“数字西安”计划,在各博物馆、景区,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可以考虑运用 VR、AR、AI等科技手段结合动漫、游戏等,构建西安文旅服务的创新点,打造文化消费的增长点,给西安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景区内部设置一些虚拟的 VR场景,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旅游场所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提升旅游体验。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实现文旅产业的融合,提高文旅产业的附加值。
3.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事实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并不冲突,恰恰相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近期在各大短视频爆火的“盛唐密盒”中,两位男演员身着唐装与景区观众互动,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增强了趣味性,也大力弘扬了传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应,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中国文化,爱上西安。在以创意为引领,了解受众群体喜好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实现再创新,能够迎来更多的受众。
4.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
要充分利用好西安市雄厚的教育资源,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培养一大批懂技术、高能力、充满热情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跨学科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要依托西安自身的区位、文化优势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撑,增进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科技创新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跨国界的文化与科技互动,推动西安国际化发展,打造国际化的文化与科技大都市,强化西安的影响力。
五、结语
对于文化科技融合问题的探讨,其本质是从文化科技创新角度找到其内在融合的动力,并探寻如何通过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文化科技能力。我们在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律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融合载体,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措施,对加快西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敏 .西安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提升策略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9):20-21.
[2]张弘,杨勇,许铭芳 .以承接“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推动大西安发展 [J].新西部,2019(10):51-54.
[3]陈志雄 .首都文化建设在国家文化自信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C]//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8年.首都文化卷).北京燕山出版社有限公司(BEIJING YANSHAN PRESS),2019:241-253.
[4]李国东,傅才武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突破文化发展困局的基本政策路径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46-54.
[5]柳立子 .超大城市推动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与路径——以广州为例 [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4):226-233.
[6]邓丽君 .科技与文化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藏马庄民俗文化村为例 [J].西部旅游, 2023(5):57-59.
[7]周翠英 .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河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析 [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