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环境下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基于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应用型高效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2021JSJY044)
莫 逊
作者简介:
莫逊(1985—),女,安徽灵璧人,工程硕士,淮阴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工作出现了诸多新的趋势与特点,由此即对审计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鉴于此积极推进审计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变革,明确了研究性人才的育人目标定位,制定了多元化的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策略。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在阐释了研究型审计内涵及人才培育现状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环境下研究型审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结构及培养内容,进而提出了高效能的育才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环境;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变革催生了诸多新型经济业态,由此也使审计监督工作更加复杂多元。为了适应新时代审计实践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即需加强研究型审计人才的教育培养,通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方向,优化审计相关专业及课程体系,加强审计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推进产教相融、校企合作等来为研究型审计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高校要积极推动传统审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变革,以研究型审计为导向,加快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转型,使之更加适应新时代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对审计人才的实践需求。
二、研究型审计内涵及人才培育现状
研究型审计即将审计项目当作课题来运作,采取创新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来开展审计实践。研究审计强调和重视理论研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研究的态度与精神、研究的意识与思维。秉持研究性理念来开展审计往往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效,它建立在调查研讨、分析实证的基础之上,基于研究视角而对审计工作进行创新,审计人员据此可更加准确地把握审计项目切入点和着力处,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新时代环境下研究型审计人才能力需求体系
1.基本职业技能与专业能力
研究型审计人才的基本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审计实践技能、职业判断能力、职业素养道德等。当前对于审计人才的聘用招录虽在专业背景方面有所放松,如工程类、计算机类等皆被纳入了招录范畴,但总体而言招录重点专业仍然是工商管理类、金融财会类等。事实上,无论是传统审计、现代审计还是研究型审计,对审计人员的首要要求即是专业理论及相关技能,专业能力是基础性能力,是开展审计实践的前提与根基。如果专业能力薄弱研究型审计就无从谈起,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研究型审计人才要想获得更强的岗位胜任力与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必须重视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淬炼。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了会计、财政、金融、审计等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学科知识,同时为了契合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育需求,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跨学科关联性学术知识也是审计人才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跨学科、跨层级的育人模式有助于丰富研究型审计人才的知识积淀,使其知识维度得到有效拓宽。
2.创新实践与研究能力
审计人员的研究能力是综合性、系统性的能力体系,它由科研、实践、创新、逻辑思维等组织整合而成,由此形成一种具有能动性特点的有机体。对于研究型审计人才的培育要强调“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始终保持研究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准确解读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创新考察视角,深度发掘分析问题,既关注大背景、大趋势状况,也深挖细节之处、具化之点,以创新性的逻辑思维来建构全新的审计理念认知。要站在战略宏观角度,批判性、辩证性地探索事物内在规律,发现事物本质属性,在不断的经验累积实践淬炼中认知审计工作的实质要义。针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拓宽逻辑思维深度与广度是非常必要的,勤于思考、科学思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促进审计监督工作的高质量高效能推进。
3.信息素养与熟字化审计能力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审计监督也概莫能外。新时代环境背景下,数字信息对审计领域的渗透程度越来越深,由此即对审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需紧跟时代潮流步伐,与时俱进,因势而新,树立终身性学习理念,积极拓展丰富自身的互联网理论知识,淬炼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多样化的信息化审计方法手段,以此来提升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中审计工作岗位的胜任力。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需具备忧患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应对处置信息审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助推信息化审计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
4.国际化审计意识与实践能力
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建构和维系良好的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保障国家经济高质量增长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作为新时代的研究型审计人才,其不仅要熟悉市场经济运作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深度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还需具备国际化的审计意识与认知,不断拓宽国际化视野,积极进行境外交流,基于更大的国际空间、国际舞台来开展审计监督实践,使审计工作与国际接轨,占据核心主导性的国际性审计地位。
四、新时代环境下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内容
1.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能量的激发、潜能的释放与其责任感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责任感强烈的个体往往对于分内之事具有明确的主观积极意向,进而竭尽所能地完成既定任务,实现预期目标。审计工作作为一项有效的国家监督形式,它被认为是具有“免疫系统”式的社会功能,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履行审计职责是其本职份内的岗位要求,是其基本的工作任务,但如果希望进一步的职责拓展,能对本职之外的任务进行创新实践即需调动其事业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审计机关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来唤醒审计人员的个体创新意识,以富有竞争性的薪酬待遇来鼓舞和激发人员的事业热情,使之永葆对审计事业的初心,在工作实践中不辱使命。审计工作者将更新审计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方法、提升专业技能、创新工作模式作为一种岗位职责,怀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积极进取、勤勉奋进,致力于取得更高的工作绩效。对于研究型审计人员的培育,需着重强调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的锻塑和淬炼,使他们将审计工作作为重要使命来严谨认真、高质高效地完成。
2.审计方法技能的培养
研究型审计人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守职业操守底线,依托职业道德基本范式来创新审计方法、革新审计理念。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应遵守审计机关规章制度和组织章程,基于组织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执业行为。面对新时代审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审计人员需顺应时代发展,在 守持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实践全新的审计方法模式,对传统经验做法做出调整优化,求新求变,寻求突破,以取得更大的工作实效。研究型审计人员要深度理解体悟组织部门规章制度,藉此明晰自己的职责所在,将组织对个体的工作要求内化于心,外显于形,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进而发现潜在的问题隐患,合法合规地进行审计监督并科学地提出审计建议,使审计工作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审计实践需要体现职业权威,同时根据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来优化审计方法。另外,审计工作者要注重创新创造意识的强化,为从根本上提升审计服务质量夯实基础。
五、新时代环境下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
1.加强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研究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育人主体结合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来制定完善的教育规划,明确育人目标方向,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合育人,同时高质量地推进相关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由此来保障学习者获取丰富多元的专业学习资源,提升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之在专业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能通过系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技能水平。通常而言,为了丰富学习者审计相关知识储备,需开设经济学类(如信息经济学)、审计学类(如资源环境审计)、统计学类(如经济统计学)、管理学类(如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藉此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夯实知识体系基础,使之形成初步的研究性审计意识与能力。此外要增设《大学语文》《写作与沟通》《逻辑学》《批判性思考》等课程,这些关键性的学术课程有助于拓展审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范畴,使其具备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能灵活能动地理解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多元化的专业能力及逻辑思考思辨能力,在跨学科、交叉性教育理念与模式下,审计专业学生可获得更为强劲的专业发展动力及更加高效的专业成长效能。
2.强化校企合作,淬炼实践能力
首先,高校可通过邀请行业企业管理精英、技术骨干等到赴学校讲学指导,通过向学生介绍典型审计案例,讲述各类型审计经验来激发学生对审计事业的兴趣热情,引导其树立证据的审计意识理念,使之对审计工作产生丰富而深刻的认知。高校需加大对一体化大数据审计实训平台的构建支持力度,借助平台锻塑学生的大数据思维,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使学生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各个流程环节皆能秉持严谨科学的审计原则,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训平台锻炼过程中可养成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具备积极的风险处置能力,其问题处理、报告撰写等能力水平也可得到有效提高。其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审计研究基地,鼓励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参加真实情境下的审计实践,由此来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助力学生累积丰富的实践经验。
六、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工作出现了诸多的新的情况特点,由此即对审计人员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多元化审计方法技能,还需具备研究创新意识及开拓进取、勇于担责的职业精神。鉴于此高校即需积极转变审计人才育人理念与模式,推进传统育人策略的现代性、时代性转型,要明确研究型审计人才的育人目标与方向,践行研培融合的育才理念,不断优化审计专业及课程设计,创新审计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以此来形成高质量的研究型审计人才培育格局。
参考文献
[1]徐云妹,陈呈明 .以研究型审计思路为抓手海信集团开展境外公司销售返利政策执行专项审计 [J].中国内部审计, 2023(5):74-80.
[2]南永清,陈希晖,童瑞连 .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J].教学研究,2022,45(6):59-65.
[3]乔鹏程,张梦琦,金铭泉 .财务数字化视域下高校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J].中国内部审计,2022(10):32-36.
[4]严爱玲,江宏,陈凯,石争光,朱紫嫣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文本挖掘的审计人才需求分析及其培养对策 [J].新余学院学报, 2022,27(2):118-124.
[5]曾菁惠 .心理契约视角下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审计与理财,2022(1):57-59.
[6]张淑雯,李海霞,李丽霞,梁小甜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应用型审计人才能力培养研究——以“学生产出为中心”的观念 [J].中国农业会计,2021(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