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回族文化研究综述
 

回族文化研究综述
薛雯 严心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当前,关于回族的研究,尽管已有关于回族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但在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民族融合等深层次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缺乏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系统性、连续性探讨。
    研究回族的专著源远流长,自1867 年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Vasil ev V.P.1818—1900) 在圣彼得堡发表译作《论中国穆斯林的运动》(O dvnshenii magometanstva V Kitae) 以来, 国外对于回族及其伊斯兰教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截止目前为止, 已发表专著数十部, 论文及译著几千种, 可以说是蔚为壮观的。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炮舰打开后,大批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腹地,亲眼目睹了中国穆斯林的现状,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著作、游记,如法国路易·卡乃(Louis Carne)的《印度支那及中华帝国之行》、英国约翰·安德森(Anderson John)的《滇西历险记》、法国罗舍(EmileRocher)的《云南回民革命见闻记》、英国丘奇·珀西(Church Percy)的《回疆游记》、英国布鲁姆霍尔·马歇尔(Broomhall Marshall)的《伊斯兰教在中国: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等等,都是值得参考的。与此同时,中国回族和穆斯林问题在国外学者中也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出版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如德国哈特曼·马丁(Hartmann Martin)的《中国伊斯兰教史》、美国劳费尔(Berthold Laufer)的《中国伊朗编》、法国伯希和(P·Pelliot)的《郑和下西洋考》、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田坂兴道《回教传入中国及其弘通》等。国外著作主要聚焦在宗教领域,对其他文化研究较少。同时,我国对于国外在研究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上所取得的成果一直缺乏介绍和述评。
    回到国内视角,一方面,我国学术界对于回族文化的研究专著较为分散,种类较多,如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回族典藏全书》(2008)是迄今为止最原始、最权威、最完整的大型回族典籍,是我国首部少数民族大型文献集成,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回族民俗学》围绕回族民俗的来源、回族民俗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回族民欲的特点下笔落墨;阳光出版社的《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是一部以回族人的视角,全面展示回族的口头和书面文学成果乃至文化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型著作。以上,皆为目前国内对于回族各类文化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著作。
    另一方面,以“回族文化”为关键词在知网上的搜索,2013—2023 年一共312 篇。从时间上来看,研究热度在2016 年达到最高55 篇,自2016 年达到峰值后,热度开始下降,2023 只有1 篇。下图是2013—2023 年“回族文化”发文量(篇):


    十年间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文化、民族学和行政学,而艺术体育类的研究较少。下图是2013—2023 回族文化主题分布:


    第一,对回族节日的研究比较古早,主要围绕节日民俗、文化意义、社会功能。王悦的《独具特色的回族节日文化》(2014)通过文献分析法,从回族节日文化、节日文化的内在意义、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全面深刻地介绍了回族节日文化,认为:一方面,回族节日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普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回族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自我适应;另一方面,节日文化因其综合性特征,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进而成为文化继承与变迁的必然选择。马东平、周传斌的《回族节日民俗及其社会功能》(2000)通过文献分析法,从回族地节日、节日民俗、节日民俗的社会功能三方面介绍,认为其节日民俗的日期确定、仪式及衍生事象都有独特的起因和内容,适合回族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第二,对回族图腾的研究仅有一篇,是目前学界对于回族文化研究中亟需须继续向前研究的方向之一。这一篇文章是余操的《论中国少数
民族图腾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2008),在介绍以建筑物为原型的图腾时提及回族的图腾是清真寺。
    第三,对回族聚居地的研究多从聚居区族民的迁徙和经济角度来写,如李岚、李新建的《南京传统回族聚居区演变历史研究》(2014),通
过文献分析法对南京传统回族聚居区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并发现其现代发展的挑战是经济衰退,这源于回族小商传统较少涉及现代的加工生
产、国际贸易、金融以及现代服务业;机遇是网络正成为回民聚居区维系和伊斯兰文化传承的新载体。还有从社会科学角度,牛凌燕,徐俊六
的《致富之途:一个回族聚居村落生计变迁的人类学解读》(2020),采用主位与客位、宏观与微观、社区与个案的角度对一个典型的少数民
族聚居村落生计方式变迁的考察,发现生产方式的有效变革使曲硐村从众多的传统村落中脱颖而出,成为区域内的致富典型,正带动周边村民
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第四,可知回族人民所信仰的宗教为伊斯兰教,国内学者多从伊斯兰文化中国化,伊斯兰教对回族形成发展的作用为出发点。维东、惠庆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宗教研究综述》(2016),从西海固地区回族宗教的研究现状、研究类型和理论思考三个方面,试对民族地区的区域性
宗教理论进行梳理研究。丁宏的《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一文,较清楚地介绍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
融合,而且从现实出发, 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 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南文渊的《论伊斯兰文化在回族形
成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历史考察,认为文化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无论研究任何民族,首先碰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文化是民族形成的
基础或条件,亦是民族特征的表现形式,只有从该民族的文化入手,才能找出该民族的民族特征。
    第五,回族民间故事是回族研究极为重要的部分。马晓琴的《回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2011)通过文献分析法,发现滥觞于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回族研究迄今为止在回族历史、回族文化、回族社会等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回族故事未予以足够重视。李健彪的《人类
学视野下的回族民间故事多元文化背景研究——以西安回族民间故事为例》发现西安回族民间故事有多元文化的背景。但就总体而言,与汉文化相比,伊斯兰文化的因素一般还是占主导地位,因为这涉及回族传统文化的信仰导向。马丽娅的《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研究》立足于对研究现状的考察,通过比较分析近五六十年来学界对于回族民间故事和回族女性的研究角度与方法,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研究方法
和角度去审视回族女性形象,对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以上五类回族文化的研究在回族文化中属于强势基因,对于回族其他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何天娇,陈凡的《回族传统纹样在回族服饰中的应用》(2021),通过大量的调查,对回族纹样进行总结概括分析,根据回族传统纹样发展历程,探讨回族传统纹样在回族服饰中的应用。回族习俗相关的文章多关于婚丧俗,连芷平、郑保纯、施俊名的《当代少数民族婚俗中的女性权益发展与分析》以婚俗为载体,以民族女性为研究对象,关注民族女性的平等权益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赵红艳,张莹等人的《回族饮食习俗与健康状况的研究综述——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2018),会议通过分析得出宗教影响的回族饮食习俗、禁忌等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并发现回族的健康观与国际健康四大基石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出一辙。樊静的《民族语言学视阈下的回族语言特征刍议》文以民族语言学为视角,考察回族语言的历史形成、地域烙印、类型分类及语用特征等,探究回族语言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回族语言在回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建构意义。
    未来的研究新动向应着重深化宗教、图腾研究和民族融合等强势模因,加强对回族伊斯兰教义与实践、图腾象征意义及民族融合变迁历程的细致考察,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以实现对回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全面理解;应用文化模因理论,采用文化模因视角,探究回族文化元素如何通过复制、变异和传播而在时间与空间中演化,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数字化与网络化研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回族文化相关的数字资源,构建回族文化知识图谱,为未来的深度学习和智能分析打下基础。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族研究需突破传统研究模式,不仅要继续积累扎实的基础资料,更要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尤其是运用文化模因等现代理论对回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构与重构,从而丰富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好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