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1699·桃花扇》的创新分析
赵晨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1699·桃花扇》在编创上具有以下新亮点:保持孔尚任的原著的基本面貌,以情感为主题,艺术形式上遵循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与西方结合, 阵容、包装、宣传上也有很大亮点。该剧创新以文化消费市场为目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要,这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文化消费;《1699·桃花扇》;创新
当下,文化消费多样化,新媒体传播高度发达,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然而,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新版昆曲名剧《1699·桃花扇》,自2006年3 月17 日首演以来却取得巨大成功,它不仅获得多项大奖,受到观众的青睐,也为研究者和媒体津津乐道。《1699·桃花扇》获得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该演艺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说,“以市场为目标,资本为纽带……把以往以获奖为参照系改为以市场为参照系……把它当作一个产品来经营,事实证明,这个理念是成功的。”《1699·桃花扇》以文化消费市场为目标的演出创新值得研究。
一、思想内容上以满足观众文化消费需要为目标
在碎片化、快餐化、庸俗化的消费文化泛滥的当下,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开始发生一个变化,即对经典的原汁原味的追求。这对小众化消费的传统戏曲艺术的要求更高。
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于1699 年创作完成,该剧叙述了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它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情事来写国家的兴亡,其文学成就很高,但历史上以该剧本故事原貌的演出却不多,而《1699·桃花扇》虽然由于演出节奏需要,编剧删简了剧本的篇幅,但并没有改编故事原貌。这应该是该剧本次演出取名《1699·桃花扇》,突出“1699”的一个缘由。此外,《1699·桃花扇》吸收了从曲谱古籍中搜寻到的康熙时代版的《桃花扇》的曲谱片断,它可能是该剧现存最早版本的曲谱。有人认为《1699·桃花扇》以情感为主题是导演自己的情感的外放,这当然有道理,然而这与国内外长期的和平环境以及文化的商业化、消费化也不无关系。长期稳定和平的生活环境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文化的政治历史因素,而偏好于其娱乐审美性质。为适应观众的这种偏好,该剧富有创造性地将其主题由惯常的偏重“兴亡之感”改造为偏重“离合之情”。
孔尚任的《桃花扇》虽追求“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但事实上并没有深入地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而是倾向于写家国的兴亡之感,而近代以来《桃花扇》的历次改编本也鲜有以爱情为主题的,“多放眼于历史兴亡,借古论今以抒怀,希望借孔尚任的‘兴亡之感’书写当下人们对于时局的关注、对出路的探求。”《1699·桃花扇》却一反传统做法,删掉原著中很多涉及南明政治历史和批判封建末世的故事,而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作为作品的主题。就人们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当今和平时代来说,这实在是顺其自然的一种创新。
二、艺术形式上以适应观众审美接受为目标
现代人欣赏古典戏曲是存在隔膜的,时代差异悬殊让观众对戏台上的人事物产生很大的理解间隙,欣赏的壁垒会由此而生。《1699·桃花扇》为适应观众的审美接受,将历史场景与现实环境相融,将中国元素与西方元素结合。
《1699·桃花扇》的戏台三面回廊上挂着半透明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喷绘布景,显示南明时代背景和秦淮两岸的繁华,在灯光的照映下,出现人在画中游走的效果。同时,戏台采用镜面反光式地板,它倒映舞台景物,模拟出秦淮河水,与代表盛极一时的南京城的回廊及其布景相互映衬。如此,明代著名古画与现代技术结合,让人仿佛穿越现实来到历史现场。
该剧在戏台上摆放一小戏台,形成台中台、戏中戏的效果。如戏中侯方域与李香君第一次相见的情景:侯方域与友人饮茶看戏,李香君在戏台的小戏台上演唱《牡丹亭》。这就形成了剧场中观众在看戏台上的侯方域在看李香君唱戏的戏中戏现象,它容易将观众从现实环境带入历史场景。在音乐方面中西结合,《1699·桃花扇》融合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和外国的音乐元素,如将合唱这一西洋音乐手法与中国戏曲中的唱、念、舞相结合。“这一改变和创新为戏曲的改革开拓了一个新的试验场地”。在戏曲领域,《1699·桃花扇》在此方面是走在前面的。
三、创新团队阵容和作品包装
《1699·桃花扇》由国家话剧院著名青年导演田沁鑫担任导演,田沁鑫又邀来中、日、韩知名艺术家前来助阵。台湾著名文学大家余光中担任文学顾问,韩国著名导演孙桭策担任舞台演出顾问,日本大作曲家长冈成贡创作推广音乐,旅美的萧丽河负责舞美和灯光。《1699·桃花扇》大胆起用年轻演员,演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8 岁,扮演李香君的单雯只有16岁。这种高端、清新的阵容对观众无疑形成一种诱惑。《1699·桃花扇》的舞台融天、地、人于一体,利用复制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演绎明代南京的繁华。莫小敏担任服装设计师,她在保留传统服装款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演出用的200 多套服装全由苏州镇湖的全村绣娘们手绣而成,而戏中男女主人公的服装由姚建萍(被誉为“当代刺绣皇后”)亲手绣出。演出舞台辽阔明丽,同时使用300 盏成像灯,这是国内舞台的第一次,为演出增添了吸引力。
四、宣传上及时报道演出的亮点
《1699·桃花扇》不仅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亮点,而且剧组还成功地将这些亮点传播出去,在该剧演出之前、之中、之后,与之相关的很多报道在一些重要的媒体上刊登出来,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这也是为主动适应文化消费市场的需要。例如,《中国文化报》2006 年3月14 日第002 版《综合新闻》刊登徐涟的《<1699·桃花扇>:传承与创新并重》,该文报道了《1699·桃花扇》创作和表演的阵容,以及舞台包装上的亮点。稍后,3 月21 日该报在第001 版刊登徐涟、隗瑞艳的《新版昆曲名剧《<1699·桃花扇> 京城热演》,报道《1699 桃花扇》3月17 日晚在北京首场演出的盛况、受重视情况以及创作公司的发展情况。《人民日报》于2006 年3 月18 日的第001 版刊登曲志红的《昆曲<1699·桃花扇> 京城亮相》对该剧演出的很多方面给予了肯定。
五、结语:《1699·桃花扇》创新的启示
通过对《1699·桃花扇》以文化消费市场为目标的创新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发现。其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观念已经形成,大量视听类文化艺术品通过新媒体被快速传播、消费,此种情况下,不得不承认文化艺术的生存、发展要以文化消费市场需求为前提。其二,传统戏曲业应重视文化消费市场因素,在顾及艺术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同时,积极以文化消费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如此,传统戏曲不仅可得生存,而且完全有可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三,传统戏曲创新可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编创阵容、包装宣传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历史场景与现实环境相融,中国元素与西方元素相结合。
总之,文化艺术市场说到底还是人的文化消费需要,文化艺术以市场为目标,遵循市场规律,说到底还是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要。
参考文献
[1] 薛颖旦,徐宁:《全新机制让< 桃花扇> 迎来艺术春天》,《新华日报》,2006 年3 月26 日,第A01 版。
[2] 李俊蓉:《歌尽桃花扇底风——近代以来< 桃花扇> 戏曲改编本研究》,薛茜、丁雪编《疏文浅潭 戏韵芳华——中国戏曲学院第十届国戏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年,第217 页。
[3] 吕博:《<1699 桃花扇> 表现形式探究》,《美与时代》2019 年第8 期,第1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