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与东京都消费相关统计指标比较研究
朱丽娜
作者单位:上海交易集团上海总部
【摘要】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社会消费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既反映在供给侧的商业模式业态中,也反映在消费侧的社会消费结构变化中。作为全球领先的消费中心城市,东京都在消费吸引力、品牌集聚度、业态丰富度、消费规模等方面具有领先性和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其数据准确详实、覆盖面广,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撑。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与东京相类似,但在消费规模、消费吸引力及消费统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研究东京都消费市场及消费统计的方法和经验,对提升上海城市吸引力,完善消费市场统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最终消费支出;家庭月均消费支出;旅行消费支出;商品性消费支出;服务性消费支出;第三产业活动指数
消费及相关领域的统计分析对于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乡居民生活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东京既是日本的经济、贸易、文化和行政中心,也是全球著名的消费中心城市,其城市功能定位与上海相似,但在消费吸引力、品牌集聚度、业态丰富度及消费规模等方面均大幅领先于上海。尤其近年在境外旅游消费热的推动下,东京都住宿餐饮、零售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为构建完善的消费统计体系奠定了基础,东京都消费统计覆盖范围广,数据准确翔实,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撑。研究东京都消费统计的方法和经验,能够为提升上海消费吸引力,完善消费统计方法和指标提供借鉴。
一、东京都消费市场特征
由于快速的少子化、老龄化导致人口负增长,近年日本消费总需求呈下降趋势,但作为日本最大消费城市的东京,通过吸引外来旅游消费、激活新兴消费热点,在总需求减少的压力下仍实现了消费规模的稳步增长。
1.最终消费稳中有升,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东京都最终消费支出呈现稳中有增态势。据《东京都民经济计算》,2021年度东京都最终消费支出为 52.4兆日元,同比增长 5.2%;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44.0兆日元,同比增长 4.9%。另据《东京都生计分析调查报告》,2022年东京都家庭月均消费支出为 32.5万日元,较上年增长 1998日元。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选择性和服务性支出占比小幅增长。2022年,东京都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为 14.1万日元,占比46%;电脑、旅行等选择性消费支出为 14.2万日元,占比43.8%,较 2002年小幅增长2.1%。
2.零售业提质增效,百货业销售额呈两位数增长
据《东京都经济普查 -活动调查》,2021年东京都商品销售额共计 176.2兆日元,占日本全国的 33.7%;其中零售业年商品销售额约 19.2兆日元,营业面积约 1045.2万方。从分业态销售情况来看,近年受旅游消费带动以及东京百货业一直尝试探索经营转型,百货店呈现“量减质提,扩大坪效”的优化整合态势。据《商业动态统计》,2022年东京都百货店面积 93.8万方,同比减少 6.4%;但实现销售额 1.7兆日元,同比增长18.0%。超市面积 145.2万方,与上年持平;实现销售额 1.4兆日元,同比微增0.2%。
3.访都游客持续拓展,带动旅行消费额快速增长
以 2020东京奥运会为契机,东京将观光产业定义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致力于建设面向世界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东京游客自 2012年起保持高速增长,据《东京都观光客实态调查》,2022年访都游客数达到 5.5亿人次,其中外国游客数 331.3万人次,同比增长 78.2%。访都游客规模的增长也带动了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2022年东京都旅游消费额实现 5.0兆日元,其中外国游客旅游消费支出4092亿日元,同比增长67.6%。近期,随着日元汇率下行,刺激了境外游客的大幅增长,预计入境旅游消费也将进一步扩大。
4.生活娱乐业表现活跃,餐饮服务业贡献度最高
近年随着消费方式和习惯的变化,东京服务业销售额快速增长。据《东京都经济普查 -活动调查》,2022年,东京都服务业细分行业中,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 21.5兆日元,同比增长 19.3%,增速最快;其次是生活相关服务业和娱乐业,实现销售额 32.5兆日元,同比增长 9.6%。另据“东京都第三次产业活动指数”,2023年,东京都第三产业活动指数为 103.8,同比上升 2.2%。其中,生活娱乐相关服务业在餐饮服务业带动下同比增长 17.0%,餐饮服务业贡献度达到18.1%。
二、东京都消费及相关行业统计指标
东京都反映消费动向的指标有消费侧的最终消费支出、家庭月均消费支出,以及近年随着访都游客增加带来的旅游消费支出;供给侧则包含了零售行业和业态销售额、服务业销售额以及第三产业活动指数等。
1.消费侧统计
(1)最终消费支出
调查沿革:东京都对“最终消费支出”的调查始于1978年的东京都《都民经济计算》,该调查旨在综合反映东京都的经济运行情况,一般按年度采集和发布数据,调查结果在东京都统计局公布。
调查范围 :对上年度东京都内所有社会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统计。
调查方法:根据“县民经济计算标准”(根据联合国2009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SNA)制定),在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国民经济计算》基础上,按照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推算东京都上年度整体的经济运行情况。
分类标准:“最终消费支出”包含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和政府最终消费支出两部分。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又进一步细分为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以及与之相对的民非团体最终消费支出(详见表1)。
(2)家庭月均消费支出
调查沿革:1972年的《东京都生计分析调查》首次公布了“家庭月均消费支出”,该指标旨在通过清晰、全面反映东京都民的生活状况,为东京都政府制定社会福利、劳动、消费等各类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该调查按月、年采集数据,月报于调查后次月末,年报于调查后次年 4月底分别在东京都统计局公布。
调查范围:以东京都内家庭为对象(2019年前不含农林渔家庭及单身家庭,2019年后农林渔家庭也被纳入统计)。
调查方法:调查采取先选取市区町村,再抽选调查单位区,最后再确定样本家庭的“三段式”抽样调查方式。在东京都约 353万户家庭中选取 792户家庭作为样本(其中 540户也是日本总务省的家庭调查样本),样本每半年轮换一次。调查通过三张表,即“家庭表、家计簿及年收入调查表”采集信息。家庭表由调查员上门问询并记录家庭成员、住所、职业等相关情况;家计簿由样本家庭连续填写 6个月的家庭支出流水,调查员每半月进行新家计簿的发放和旧家计簿的回收;年收入调查表则由样本家庭记录过去一年的含税收入,由调查员在回收家计簿时一并收回。
分类标准:月均消费支出对家庭类型和消费结构进行了详细划分。家庭类型方面,划分为全体家庭、职工家庭和失业家庭,并根据户主年龄、人员数量和结构,以及是否拥有住房等进行细分;消费结构方面,划分为食品、居住、水电煤气、家具和家庭用品、服装鞋帽、保健医疗、交通通信、学校教育、再教育与娱乐以及其他消费支出共 10类,每个类别下又细分出约 50小类。此外还根据消费性质和内容划分为商品性和服务性消费支出,基础性和选择性消费支出。
(3)旅游消费支出
调查沿革:“旅游消费支出”始于 2004年发布的《东京都观光客实态调查》,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访都游客规模、旅游消费支出等的统计,为观光产业振兴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调查结果在东京都产业劳动局网站公布。
调查范围:以东京都内 741处观光设施、541项活动的384个组织团体,以及住宿设施中的游客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邮件、快递、传真、电话、Web等方式开展。
分类标准:《东京都观光客实态调查》主要包括游客数和旅游消费支出两方面。游客数根据到访地点、参与活动、停留时间、游客来源进行细分;旅游消费支出则根据日本游客、东京游客、其他道府县游客以及境外游客进行了细分。
2.供给侧统计
(1)零售业 -零售行业销售额
调查沿革:“零售行业销售额”始于 1953年的《商业统计调查》,该调查起始时间早,过程中历经多次调整。调查周期由每 2年 1次到每 3年 1次,再到 1997年后的每 5年 1次,并在第 3年开展 1次简易调查。此后,随着2009年日本经济普查的开展,零售行业相关统计被纳入其中,《商业统计调查》便于 2015年废止。目前围绕零售业的调查主要通过《经济普查 -活动调查》(批发零售业)开展,该调查也是每 5年开展 1次,结果以速报、确报方式在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经济产业省和东京都统计局发布。
调查范围:东京都内符合标准产业分类大分类 I-批发业、零售业的企业(除警戒区域内的企业外)。
调查方法:根据企业类型,该调查采用调查员上门调查和企业总部统一调查两种方式。针对未设立分公司的企业以及新设企业由东京都知事任命的调查员开展上门调查,调查表填写完成后通过邮送提交或由调查员回收。针对设立分公司的企业,由经济产业省将调查表直接邮送至企业总部,总部负责汇总下属各企业的从业人员及销售数据后统一邮送或在线提交至经济产业省。
分类标准:根据“日本标准产业分类”(JSIC),零售业被划分为 6大类,包括食品饮料零售业,机械器具零售业,布料、服装、饰品零售业,各类商品零售业,无店铺零售业及其他零售业。各大类下又细分出蔬菜、水果零售业,点心、面包零售业,男装、女装、童装零售业,鞋、木屐零售业等 29个小类。(详见表2)。
(2)零售业 -零售业态销售额
调查沿革:“零售业态销售额”始于 1953年的《商业动态统计调查》,该调查每月采集数据,并以速报、确报形式分别于每月中下旬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
调查范围:日本国内符合标准产业分类大分类 I-批发业、零售业(除代理商、中介外)的企业。
调查方法:该调查从《经济普查 -活动调查》的总样本中筛选 25000家企业作为调查样本。在收到经济产业省的委托后,由东京都知事任命的调查员开展上门调查,但对于大型企业总部(如百货店、超市、便利店、家电大型专卖店、药妆店及家居中心等),也采用总部调查方式,由经济产业省向企业总部直接发放调查表,填写完毕后再统一通过邮送或在线提交至经济产业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类型,调查采用甲、乙、丙、丁 1-4七类调查表分类采集数据。
分类标准:划分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大型家电专卖店、药妆店和家居中心 6种业态。(详见表2)。
(3)服务业 -服务行业销售额
调查沿革:日本于 1989年通过《服务业基本调查》开展对服务业的统计,但该调查于 2004年废止。此后,随着消费形势变化,日本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持续上升,为完善相关统计,并将全产业纳入统一调查以便提升统计工作效率,日本内阁府于 2004年出台了“骨太方针”,即“经济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基本方针”。基于此,日本经济产业省于 2009年开展了第一次《经济普查 -基础调查》,5年后的 2014年实施了第二次调查;2012年则重点围绕销售额等指标开展首次《经济普查 -活动调查》,同样每 5年开展 1次,但由于调查间隔长,难以及时反映间隔年中的经济结构变化,为此又于 2019年开始实施《经济结构实态调查》,除活动调查的当年外,实态调查每年实施,相关结果在日本总务省、经济产业省发布。
调查范围:东京都内的全体企业(除个人经营的农林渔业,生活相关服务和娱乐业中的家政服务业,其他未分类服务业中的外事服务外)。
调查方法:《经济普查》基于《经济普查基础调查规则》和《经济普查活动调查规则》开展,调查方式与《商业统计调查》类似,根据企业规模和性质采取调查员上门调查和总部统一调查方式。
分类标准:《经济普查》涵盖了日本所有行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等每个行业均出具独立的调查报告。在《经济普查》中,服务业分为不动产和物品租赁业、学术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生活相关服务和娱乐业、教育学习援助业、其他未分类服务业共 6个大类,20个中类和 279个小类。(详见表3)。
(4)服务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活动指数
调查沿革:日本经济产业省于 1978年发布“第三产业(服务业)活动指数”(以 1975年为基准),该指数旨在直观、及时反映日本经济景气度。东京都指数在全国指数基础上编制,并在东京都统计局发布。
调查范围:原则上以“日本标准产业分类”(JSIC)为基准,涵盖东京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调查方法:东京都产业活动指数参考拉氏指数(基期加权综合指数)计算,即按基准年各类别指数的占比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出。由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处于持续变化中,若长期以某一年度的数值为基准,难以真实准确反映产业活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鉴于此,东京都每 5年调整一次产业指数基准年,2022年开始基准年由 2010年调整为 2015年。基准年份变更后,新指数在原指数基础上乘以标准系数,并根据美国商务省普查局开发的 X-12-ARIMA(Version0.3),结合行业分类、产业结构、季节因素等对指数进行相应调整。东京都“第三产业活动指数”按月、季、年度进行编制和发布。
分类标准:东京都“第三产业活动指数”虽以经济产业省“日本标准产业分类”(JSIC)为基础,但 2015年后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将 JSIC的 13大类调整为 11大类。包括将 JSIC中的“批发零售业”细分为“批发业”和“零售业”,将“不动产和物品租赁业”细分为“物品租赁业(含汽车租赁)”和“不动产交易业”,将“住宿餐饮业”“生活相关服务和娱乐业”“教育学习援助业”和“其他服务业(除公务)外”统一纳入到“生活娱乐相关服务业”中。产业活动指数通过与基准年份的比较来直观反映各服务业大类以及细分业态的变化情况。
除上述指标外,为进一步直观反映宏观经济环境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东京都还提供了“经济波及效果分析工具”。该工具以2015年“东京都产业关联表”为基础,综合分析包括批发零售业等在内的各行业影响系数,包括自给率、进口率、消费支出、粗附加价值率、就业人数、就业系数等。通过“经济波及效果分析工具”,使用者无须学习复杂的专业知识和计算公式,就能够快速分析和了解消费行业状况,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决策提供数智工具。
三、上海市与东京都消费相关统计的比较
东京都作为全球领先的消费中心城市,其在消费吸引力、品牌集聚度、业态丰富度、消费规模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基于上述条件构建的东京都消费统计指标体系也具有相应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上海与东京虽在城市功能和定位上有一定相似性,但距离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与东京都消费市场及统计指标的比较研究,能为上海消费吸引力提升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消费规模结构有待提升优化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上海消费规模也稳步提升。2021年上海市最终消费支出约 2.4万亿元,同比增长 11.8%,远高于东京都的 5.2%,加之受汇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与东京都


52.4兆日元(约合人民币 2.7万亿元)的最终消费支出差距缩小(2014年上海与日本最终消费支出分别为 1.4万亿元和 3.5万亿元)(表 1)。从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来看,上海在生存性消费方面的支出较高,尤其在居住方面的大量支出,抑制了居民在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方面的支出意愿。2022年,上海居民家庭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 27.5%,与东京都持平;但居住支出占比达到 37.1%,是东京都 8.3%的近 5倍,居住成本高企对其他类消费形成巨大掣肘。上海在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支出占比与东京都基本持平;但在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占比较低,分别占比 6.7%和 2.7%,明显低于东京都的 16.8%和 16.7%,消费规模和结构仍待提升和优化。(图1、图2)。


2.综合消费吸引力仍待提升
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上海各方面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如完善境外旅客支付服务,邮轮口岸可免签入境,国际中转游客可享“入境免费上海半日游”等,但包括商品、服务、环境在内的综合消费吸引力仍待提升。2022年,上海市吸纳国内游客 18816万人次,同比减少 36.0%,但仍远高于东京都的 54.3万人次;在吸纳入境游客方面,上海仅吸纳 63.2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占比约 4成),同比减少 38.8%,远低于东京都的 331.3万人次。上海接待国内游客与入境游客比值为 298:1,东京都则为 1:6,两者存在巨大差距。在旅游消费指标构建方面,东京都围绕游客人数从到访地点、参与活动、停留时间、游客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细分;旅游消费支出则根据日本游客、东京游客、其他道府县游客以及境外游客进行了细分。目前,上海在旅游消费方面以统计游客人数为主,旅游消费支出仅对国内游客统计,且未做细分。
3.消费统计指标有待细化完善
相较于东京都,上海现有消费相关统计指标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健全,以便更加准确深入反映市场真实情况。如在零售业消费指标方面,上海市主要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东京都则以零售行业和业态销售额来衡量。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商品用途、经济类型、行业分类统计销售额和增长率;东京都则将零售业划分为 6大行业和 6大业态,每个类别下除统计销售额、增长率外,人效、

店效、坪效等也在统计范围内。又如服务业消费指标,东京都将服务业大致分为不动产和物品租赁业、学术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 6个大类,20个中类和 279个小类;但目前上海对服务消费的统计尚不健全,亟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性消费以及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体系,并对已有指标体系细化颗粒度,对短缺指标加快研究补全,以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反映全市消费市场动向。
4. 统计效率及灵活度有待提升
日本在统计方面始终秉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灵活调整的原则。从东京都消费领域的相关统计来看,经历了由分散到逐步统一的过程,早期零售业和服务业消费统计分别通过《商业统计调查》《商业动态统计》《服务业基本调查》开展,各项统计间相互割裂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效率。鉴于此,日本在“骨太方针”指引下,于 2009年开展全国性的《经济普查》,此后《商业统计调查》废止。东京都调查在全国性调查基础上开展,《经济普查》将各都道府县的零售业和服务业统计纳入并统一发布。同时,为解决《经济普查》难以及时反映间隔年中经济动向的问题,每年实施《经济构造实态调查》。此外,为更加直观反映服务业等全行业的动态变化日本还发布了“第三产业活动指数”及“经济波及效果分析工具”,以便为各类主体提供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工具。日本在消费相关领域的统计效率、灵活度以及充分考虑使用者便利性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東京都の統計 .東京都生計分析調査,2023.04.
[2]東京都の統計 .都民経済計算年報, 2021.2024.04.
[3]経済産業省 .経済センサス‐活動調査産業別集計(卸売業,小売業に関する集計).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