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浅析
董伟英
作者简介:
董伟英(1972—),女,甘肃宁县人,汉族,本科,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摘要】为提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实践性教学。院校要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教材建设、利用校企合作并挖掘各种可用资源、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进课程的考评方式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近年来,为适应“大智移云物”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高职院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无论如何改革,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应是重中之重。因此,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也应契合社会需求,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强实践性教学。本文重点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加以探讨。
一、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
与许多专业不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枯燥、理论易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兴趣不足,效果较差。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将熟悉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充分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探究新知。为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会计专业应着力加强实践性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做中教,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过程中,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要求以实践性教学为主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一般,许多学生对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课堂纪律执行情况一般,会计专业单靠以往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显然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应当加强专业实践,在日常教学中不单靠听和记,以实践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动起来,动手的同时必然会动脑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完成实践任务,一方面学生势必要了解相关原理,促使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对相关原理理解不透彻的地方,通过实践任务,慢慢可以琢磨、体会以加深理解。学中做、做中学,专业教学中真正将学生变为主体、教师变为主导,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二、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1. 院校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但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院校依然只是讲在口头上。在专业实际教学活动中,基本还是沿袭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外加课后少量的作业练习。相当一部分院校增开了相关的实训课程,但实训课程的教学依然大都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教师实践指导的主导性也没有发挥出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未能有大的改观。
2. 实训资源不足,实践教学不能充分开展
一方面,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专业实践所需企业经济业务与经济事项的资料非常繁杂,实践涉及大量的会计凭证。但专业教材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容量非常有限,实践应用素材不足以支撑教学需要。即便相关课程会有专门的实训教材,但与理论教材的配套性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每个企业会计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数量很少,个别企业难以批量接受实习学生,学生依托企业加强实践锻炼依然是一个较大的瓶颈。为有效解决教学中的这些困难,许多企业开发出相关财务软件,将大量的原始凭证上传,发挥出网络信息优势。通过财务软件,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企业具体经济业务。但相当一部分院校对会计专业投资不足,实训软件资源非常有限,实践教学难以充分开展。
3. 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基于过去用人机制,在各职业院校中,现有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基本没有企业从业经历,其专业实践能力有先天缺陷,职业技能明显不足。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 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但就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工作需要来看,实际情况还和教学实践能力需求有一定距离,还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 学生专业实践动力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目标,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习劲头不足,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也非常被动,应付了事。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院校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学生实践动力不足。
三、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落实路径
1. 将学生岗位实践性教学纳入日常教学体系
院校可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教务部门牵头,在总体层面上做出调整部署,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岗位实践教学活动。在校期间的每个学期,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集中安排学生进入不同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可以接续轮换进入企业实践,这样能为企业补充人力资源,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同时也为院校学生开辟了稳固的实践基地,实现院校与企业双赢。
2. 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1)全方位开放校内实训资源
在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中,专业实训室只在实训课程上课期间开放,其他时间停休,实训资源大部分时间闲置,没有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院校可以将全部专业课程教学放在实训室,不但专业实训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随时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学中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解理论、原理,从而达到做中学的良性效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必会大幅度提升。另外,实训室应在非上课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并在实训室配备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优化实践学习环境。
(2)充分利用校内服务企业、校办企业及院校财务岗位
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各院校都在积极探寻学生的实践途径,目前,院校基本都是考虑从外部寻求。事实上,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着可以利用的、最经济、最便捷的实践资源,也即高职院校内部的餐饮、超市、物业服务等企业。除此之外,许多高职院校还有自己的校办企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实践条件。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深入校内相关企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及财务流程加以全方位的了解,并可与其达成协议,将其业务及财务由师生负责完成,从而将岗位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院校的财务部门也可以将可能的项目与业务提供给学生,在专业教师及财务部门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具体工作中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3)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服务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发展,职业院校同样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推动实践性教学。高职院校应建立起与当地会计事务所、财务公司、代理记账公司以及本地其他企业稳固的合作关系。应立足本地,与上述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本地相关企业为依托,为学生建立稳定、可行的实训基地,充分创造实践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院校搭建的实践平台,在安排学生实践期间,要求专业教师全程跟进,即走出去。一方面教师走出去可配合企业加强学生管理,另一方面,教师利用进入企业的机会,加强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会计专业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建立起与外界的交流通道,通过与企业相关岗位人员接触,充分了解会计岗位需求和行业动态,为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方案提供最基础最前沿的资料与依据。
3. 开发实践性教学的配套教材
目前,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使用的相关课程教材中,院校订购的大多数课程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是分开编制、相互割裂的,如《基础会计》与《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实训》等,教学也相应地分别进行。尽管课程实训教材也是该课程实践内容,但毕竟内容节奏与业务上和理论教材对接的关联性不十分紧密,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院校自身可开发配套教材。会计专业教材要将大量的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资料纳入理论教材不太现实,而这些资料又是学生实践的必备资源,为了弥补理论教材实践性教学内容不足且理实割裂的困局,有必要将实践需要的资料以课本配套的实训教程的形式另外编写,可由专业教师组建团队,针对相关课程开发配套的活页式实训教程,这样既和教材内容紧密切合,又能解决理论教材难以纳入大量案例的困境。
4.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必须从院校走出去,这点已经是不可否认的共识。实践能力来自实践锻炼,教师必须从封闭的校园进入社会,深入企业财务岗位进行实践,专业实践能力才会在实践中积累提升。只有持续不断地接受企业岗位实践,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才能紧跟时代需求与变化,才能不与社会脱节、永葆活力。另外,高职院校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聘请校企合作企业会计相关岗位专业技术人员进入课堂,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践内容,这样既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同时也是教师向企业财务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提升的有利途径。
5. 提升学生实践性学习的动力
学生学习动力的缺乏一方面是学生学习习惯使然,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还是认识不足。学生对用人单位技术能力需求,即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岗位职能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对社会需求也一无所知,学习缺乏清晰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故此,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学生认知,树立学习目标是非常必要且必须的,院校应建立系统的教育体系,可由不同的教育主体对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认知教育。由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学科教育,让学生清楚本专业是干什么的,自己能干什么;由企业从用工主体角度开展岗位能力需求教育,让学生了解应该干什么,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院校可邀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从求职与供职角度开办讲座,让学生了解自身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和竞争优势。全方位的认知教育,可为学生学习注入内在驱动力。
6. 改进和加强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和状态是过去长期积累形成,要在短期内改变其行为及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以转变其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单靠教育引导等手段使得学生学习习惯发生彻底改观不太现实。因此,院校应在教学中加强和改进其考核方式方法,严格考试制度,以过程与结果的考核倒逼学生学习。改革考试制度,单独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且纳入学生课程综合成绩,即学生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中,平时成绩、实践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重。还应提高与平时成绩评定相关的过程性考核比重,重点针对学生平时的实践过程与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严格考核,根据具体实践安排;还可以由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考核,并由院校教务部门加强督导。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EB/OL].(2019-0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张云 .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析 [J]. 商讯,2019(11):25-26.
[3] 王金鑫 . 产教融合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11):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