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路径
本文系三亚学院 2022—2023 学年春季学期教育教学课程考核改革试点项目《金融学》(立项批准号:SYJGKH2023005)
丁凤伟
作者简介:丁凤伟(1991—)女,河南周口人,汉族,硕士研究生,三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保险
【摘要】作为人才培育重要环节的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教学成效分析的重要手段,可以检验课程教学成效,真实反映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文章以《金融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在介绍《金融学》课程性质与考核特点的基础上,梳理《金融学》在考核内容、考核结构、考核方法、评价反馈四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围绕这四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优化的可行性路径,旨在发挥课程考核改革效能,为《金融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有力驱动。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考核;评价反馈
《金融学》是开阔学生经济视野、树立金融思维的重要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运用金融学思维分析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然而从课程考核方面分析,一些院校以考试为目的实施考核,对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够客观,侧重于终结性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被忽视,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再加上考核内容方式设置不合理、评价反馈不及时,无法为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供助力。为此,改革《金融学》课程考核模式势在必行。
一、《金融学》课程性质与考核特点
《金融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我国教育部要求,财务管理、会计学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学科必须开设此门课程。《金融学》课程具有信息含量大、兼容性高的特征,立足课程性质的层面分析,其是社会科学课程的一种,因而在考核学生课程内容掌握程度时,无法采用自然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中的精准计算、缜密推导、实践评分衡量课程教学效果,也难以利用客观计算、直观性技能评定确定学生学习成绩,并且笔试考核无法准确评判出学生理论基础稳固性及金融经济现象分析判断力。
在特殊的课程考核特征限制下,《金融学》课程的课程考核评价难度较大。
二、《金融学》课程考核面临的问题
1. 缺乏能力素养考核内容
《金融学》课程考核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考核,二是专业能力考核,三是职业素养考核。然而当前许多院校在考核时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能力素养两方面的考核内容偏少,知识考核占比高达 60%,而专业能力考核约占 30%,职业素养考核的占比还不足 10%。终结性考核模式下,考核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无法针对性评价学生能力素养情况。而形成性评价时,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三个方面,这些内容仍以知识考核为重点,虽然课堂表现包含能力素养考察内容,然而考察较为浅显,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由于《金融学》课程考核内容设置不完善,得出的课程考核结果不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2. 考核结构设置不合理
受到考核内容侧重方向限制,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时,对于能力素养考察的构成指标设置偏少,终结性考评所占比重普遍为 60% ~ 70%,而形成性评价占比仅为30% ~ 40%,存在重视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的情况。由于形成性评价构成指标过于简单、考核比重过低,《金
融学》课程考核难以得出客观、准确的考核结论。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提升金融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然而《金融学》课程考核结构设计时,未涵盖这些高层次考核目标,考核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出课程考核在学生高层次能力素养提升方面的促进作用。
3. 考核方式不丰富
互联网时代,线上课堂、线上教学逐步融入《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然而在课程考核方面,仍然以线下考核方式为主,未能有应用线上考核模式。如《金融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中的考勤,仍采用传统的线下课堂点名方式。学生课堂表现考察方面,也主要以线下课堂问题及讨论为主要模式。虽然部分院校在本课程考核中引入了调查问卷、随堂在线测试等线上考核方式,然而在考核内容及考核方法方面存在规范性不足的问题,无法发挥出线上考核的先进性,难以保障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人工考评方法,对于线上平台的利用率较低,阅卷效率、成绩统计分析速度偏低,因而《金融学》课程考核工作效率质量偏低。
4. 考核分析反馈不足
目前,部分院校以期末考试卷分析作为《金融学》课程考核反馈依据,但仅通过一次考试,无法全面总结出整个教学过程的缺陷及不足,此种考核分析模式过于粗放与落后。《金融学》课程的教与学属于动态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成效均不一致,然而目前所采用的课程考核分析方式未能分阶段、持续性进行,上一阶段的分析结果无法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分析反馈过程中,也未建立起完善化、系统性的阶段性反馈机制,因而限制了课程考核评价反馈的功能展现,难以构建一个学习、分析、反馈、改进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所以无法为《金融学》课程教学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金融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可行性路径
1. 增加能力素养考核,合理设置考核内容
(1)将能力素养考核内容纳入阶段及期末测试
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分阶段的考核方法,在课堂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测试中,将学生的学习能力、金融业务实操能力、金融分析思维等能力素养内容作为考核内容,在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时,要也重点突出能力素养考核内容。在分阶段、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过程中,可准确衡量出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保障课程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例如,随堂测试时,可以结合金融知识点设计一些思考题目,让学生运用金融思维分析问题并探寻问题答案。单元测试时则可设置实践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金融专业知识展开实践操作,进而检验学生的金融业务实操能力。此外,期中、期末测试时,还应设计综合性题目,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知识基础、实践应用各个方面展开评测。通过分阶段设置难度分级、覆盖全面的考核内容,保障《金融学》课程考核得出客观、可靠的评价结论。
(2)采用论文形式的开放性能力素养考核内容
《金融学》课程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货币基础、信息及利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理论,熟悉金融市场、银行及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及业务,并掌握金融宏观调控能力、金融问题分析观察能力、金融理论辨析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金融问题能力 。为此,课程考核时,可以引入论文考核,如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根据《金融学》课程内容提交以金融领域实际问题解决路径探讨为题的论文,将论文中所学金融知识运用情况、问题解决方案完善性及可行性、数据支撑情况、图表展示效果、格式规范性几个方面作为考核指标,科学考核与评价学生金融知识运用能力、金融思维水平、金融理论思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素养。运用开放性考核模式,在题材调整、难度控制基础上,合理设定考核标准,进而有效检验学生金融学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情况,从而为《金融学》课程优化提供导向。
2. 加强形成性考核,优化课程考核结构
《金融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时,应将终续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的考察比重均调整为 50%,形成性评价的结构调整改为考勤、作业、学习表现、阶段性测试四部分,并重点优化学习表现考核,引入百分制、五级制等量化考核方法。要细化学习表现的考核指标,将学习表现分成课前独立学习、课中深化学习、课后巩固学习三部分,各部分所占比重依次设为 30%、40%、30%。通过课前提问了解学生预习教材、观看在线教学视频及 PPT 课件的成效,根据学生笔记、提问次数、视频学习时长,评判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以及交流学习等能力素养。而课中则采用互动问答、交流讨论、随堂测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听课态度、课堂交流、问题思考、发言表现各个方面,从而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意识形成情况,分析学生金融分析思维、学习态度及意志的发展情况。最后采用作业评阅、课后测试模式,分析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自我复习总结情况,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及综合素养。此外,终结性评价时,应以期末考核为基础,引入实践项目实施考核、论文考核等开放性考核模块。优化考核结构,可准确得出《金融学》课程教学成效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结论。
3. 引入线上线下一体化考核方式,打造多元课程考核体系
由于以往《金融学》课程考核时,多采用线下考核模式,线上考核方式应用不足,因而需要结合运用线上线下两种考核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而构建一个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形成性评价时,可在考勤、作业两个模块采用线上记录方法,在教师点名记载的同
时,引入线上签到,利用线上平台统计学生考勤率;作业考察时,同时采用线上线下两种评阅记录方法,并采用线上平台统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而学习表现评价时,要分别考查学生线下课堂学习、线上课堂学习两方面的表现,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时长、线上线下课堂学生互动参与度、课后答疑交流积极性,全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利用线上平台统计学生阶段测试成绩。最后,还要运用线下闭卷考核、线下开卷考察两种考核方式,依据线下教师评阅成绩、线下教师及学生之间互评结果,评学生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成绩。在线下考核、线上考核两种方式结合运用的基础上,全面、客观衡量学生金融学基础知识、金融业务能力、金融思维品质等各个方面,进而提高课程考核评价的总体质量。
4. 制定阶段学习考核反馈机制,加强阶段性反馈
《金融学》课程考核之后,需要采取有效的评价反馈将课程评价得到的结果有效应用于课程优化与调整过程,为提高课程教学成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其中,需要重点做好阶段性考核情况的反馈,阶段性测试是学生某阶段学习表现、学习成效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及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此,《金融学》课程考核时,应制定阶段性学习考核反馈机制,结合反馈分析要素,将阶段性评价反馈划分为三个环节,一是统计阶段测试情况,二是分析阶段学情,三是提出问题改进措施。在学情分析阶段,应对本阶段学生的优异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并分析出其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掌握、能力素养等各个方面的不足,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教师可以结合阶段性学习考核评价反馈,针对性调整《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模式、方法及内容,而学生则可根据自身不足,优化态度及方法,或是强化薄弱能力。在阶段学习考核反馈机制引导下,促进《金融学》课程教与学两个过程的协调化、科学性开展。
四、结语
课程考核是与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环节,会对教学活动质量、教学目标实现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金融学》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金融思维、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合理设计此课程的考核模式,有助于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并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因此,《金融学》课程考核优化时,应增加能力素养考核、加强形成性考核、引入线上线下一体化考核方式、制定阶段学习考核反馈机制,通过合理设置考核内容、优化课程考核结构、打造多元课程考核体系、加强阶段性反馈,保障课程考核工作科学开展,从而为《金融学》课程顺畅、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汪琼枝,赵攀,郑文曦等 . 金融市场课程任务驱动法的过程考核实施模型 [J]. 教育现代化,2019,6(A5):84-86.
[2] 郑倩昀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改革探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4):150-151,154.
[3] 谢家泉 . 基于金融计量综合实验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机制探索[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38(4):47-48.
[4] 邹浩 . 关于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若干思考 [J]. 大众投资指南,2018(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