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县域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思考
 

县域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思考
——以 C县为例

郑彰彰

作者简介:
郑彰彰(1991—),女,浙江苍南人,硕士,苍南县金融工作服务中心,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银行业金融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已经难以全面覆盖银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倡导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对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更好丰富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是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以 C县为例,阐述了当前 C县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剖析当前存在科技力量较薄弱、部门协同不紧密、服务定位不精准等难点,提出了完善数字金融人才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优化数据治理、鼓励数字领域延伸扩面、关注特殊群体需求等举措建议,以求深入推进县域银行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县域银行;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普惠金融

    一、引言
    根据人民银行 C县支行统计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数据表》,受访对象中,2022年通过线上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年人比例仅达 16.88%,相较 2021年提升了 5.3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地区通过线上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年人比例仅为 16.28%,虽然相较 2021年 3.33%的比率提升了 12.9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该项指标全县平均水平 0.6个百分点。不难发现,当前 C县居民依旧保持传统的线下获贷惯性,该县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依托金融科技,可提升居民线上渠道获贷率,避免繁琐的线下办贷流程,降低银行服务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弥补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短板。

    二、C县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现状
    1.数字化稳步推进,转型初见成效
    一是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自 W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以来,除 1家政策性银行和 1家社区银行外,C县 17家商业银行全部进驻该平台并上架特色金融产品。二是数字化支付迅猛发展。2021、2022年,C县受调研对象中使用数字支付的成年人比例分别为 94.62%、96.88%,数字支付实现高度覆盖且仍在进一步提升。三是数字金融产品与渠道日渐丰富。例如,C县农商银行联合 C县民政局、大数据中心打造“数字门牌”,工商银行 C县支行因地制宜推出特色产业链贷款“番茄贷”,邮储银行 C县支行针对科创型成长企业推出“科创 E贷”等。
    2.独立法人优势凸显,农商行“一枝独秀”
    得益于独立法人机构的自主性,C县农商银行在 C县大数据中心、县金融中心的联合指导下,会同县数发公司、县联通公司、安恒公司等企业,经过一年多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探索,成立“公共大数据实验室”,在数据迭代、人才储备、场景探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该行创新开发“精英白领贷”“资产便利贷”“扩中提低贷”“普惠小微贷”等 4种金融授信模型,截至 2023年末,新增客户 1702户,新增贷款金额 6.86亿元。其中,“扩中提低贷”新增客户 2394户,贷款金额 2.07亿元,利率较原先的 7.4%降至3.8%,为每户扩中家庭节约支出 5000元以上,实现发展数字普惠新服务的有力突破。C县农商银行依托信息采集和大数据支撑开展“无感授信”,无须农户主动申请、无须提供担保、无须跑网点,给予每一位诚实守信的农户一定额度的贷款授信,享受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截至 2023年末,该行累计无感授信 48.95万户,较年初增 23.44万户,授信率84.96%,较年初新增42.69%。
    3.以考核导向为重,存在“两张皮”现象
    近年来,C县在 W市牵头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新增融资”指标(该数据的统计口径包含了“浙里金融”与人行“贷款码”数据)市对县考核中成绩突出,但从实际调研情况看,群众线上信贷获得感并不高。一方面,2021、2022年 C县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新增融资”指标市对县考核中,任务完成率均远超 100%。2023年末,该平台数据显示,C县 17家商业银行全年共线上撮合融资订单 1896笔,涉及授信金额 86.8亿元。部分银行机构在受访中表示,为了更出色地完成各条线的考核任务,有时会采取将线下受理的贷款业务录入线上平台系统的办法。此举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几大线上融资渠道的数据真实性。另一方面,根据人行 C县支行的调研,2022年全县居民通过线上方式获得银行贷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成年人比例分别为16.88%、43.75%,一定程度反映出 C县银行机构通过线上渠道发放贷款、营销理财的水平与层次还不够高,C县居民“线上得贷”与“线上理财”的能力有所欠缺。前述两方面的数据反映出当前 C县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还存在考核导向下的“两张皮”现象。

    三、C县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难点
    1.科技力量较薄弱,缺少科技金融人才
    一是当前 C县银行机构科技力量薄弱。银行业存在数据来源不足、信贷评估业务不准确、金融服务无法精准扶持“末梢”客户的现状。为解决问题,各银行机构迫切需要运用安全可信的前沿技术、计算模式与各类数据进行结合、催化、碰撞,打造出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国有银行县域支行尽管能依托上级行层面进行部分数据回流,但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有所欠缺。二是技术短板源于人才缺乏。相较省市层面,县域科技金融人才尤显匮乏。县域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亟须壮大精通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的人才队伍。相较省分行、市分行具备较为丰富的数字化转型人才,县域银行机构受薪资待遇、职业前景等因素影响,对相关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此外,县级支行大部分不具备招聘权限,校招、社招大多由省行、市行统一组织进行,岗位专业及编制数设定的自主权有限,即便县级支行吸纳少量的科技金融人才储备,也很难像农商行一样设置科技部,可凝聚团队力量不断纵向深化科技金融服务精细化水平。
    2.部门协同不紧密,缺乏数据互联互通
    一是缺乏整合相关行业的数据平台。C县塑编业、棉纺业、矿山井巷业等传统产业即县域支柱产业,银行机构迫切需要这些细分行业的企业信息,依托数字科技精准获客,提升运营与风控能力。以塑编业为例,C县政府曾于2022年拟计划进行塑编行业创新综合体建设,建立“集采”公司;由“集采”公司有偿向银行机构提供塑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信息,包含原材料订单、用电情况等信息,为银行向塑编企业进行信贷投放提供智能化、数字化依据;政银企三方合力打造塑编产业供应链融资。但该项目因银行需求的数据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未能最终落地。二是数据治理亟待进一步提升。当前 C县金融领域涉及的相关数据归集、清洗、治理工作,还未形成覆盖面广、可信度高的数据专题库和数据产品;公共数据利用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审查、数据安全、公共数据授权运行域(隐私计算平台)项目的投资立项等机制仍不成熟。三是数据治理与数据回流具有时滞性。部分公共数据提供部门一年才统计回流一次数据,不能实现实时获取数据接入普惠金融大数据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银行机构授信与风控的需求。
    3.服务定位不精准,偏离客户中心理念
    2021、2022年,C县调查样本中的成年人在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获取线上借款的比例分别达到 14.62%、12.50%,而这些数据在农村地区的对应值则分别是 20%、13.95%。这表明,相较于全县总体情况,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线上非银行业的融资途径。原因有三点:第一,县域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对产品的设计规划不足或宣传教育不够到位等问题,部分不擅长使用线上工具的人群被排斥在外,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及贫困区域、乡村地带存在着数字能力欠缺的问题,可能导致新的数字化鸿沟产生。第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某些银行机构并未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调整自身的服务方向,仍然没有深入了解并充分把握客户的核心诉求,过度关注产品本身,忽视了客户体验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客户的金融满意度。第三,其他互联网平台对农村地区客户的资金使用门槛相对较低,填补了大量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农户向银行机构融资仍受到多方因素的限制,银行融资“遥不可及”。

    四、C县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1.完善银行机构数字金融人才机制
    第一,培育县域机构数字金融人才库,打造“本土化+专业化”有机结合的人才梯队,以培育当地人才为主,吸引外来人才为辅,可通过定向培养本地户籍大学生、研究生等返乡就业,通过本地人乡韵乡情的纽带维系,更好发挥就业优势,使数字金融人才“留下来”且“留得住”。第二,完善县域银行机构数字化领域考核激励,通过加大职称职级晋升倾斜力度,设立专项考核绩效奖金,优先给予进修培训机会等鼓励措施,吸引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上级行给予县域网点金融人才政策支持。充分调研县域机构对数字金融人才的需求,为县域支行的校招、社招设置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岗位,鼓励上述行为符合条件的县域机构增设科技部门,增设管理岗、专技岗等编制数,促进金融人才向县域流动。
    2.加强部门协同优化数据治理
    积极推进“建数”“管数”“供数”“用数”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其一,跨部门协同,实现多方数据互通。银行机构对目标客群进行全流程画像洞察时,基于专区完成精准的数据查询与调用。各职能部门根据行业细分,加强数据治理,配合大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回流。其二,应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防范隐私数据泄露等数据安全风险产生,保障公共数据安全,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应坚守数据安全这一基本前提,依法合规、安全可控、统筹规划、稳慎有序地推进公共授权运营。
    3.鼓励银行机构数字领域延伸扩面
    针对数据要素市场化应用需求,C县金融中心对全县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调研。除 C县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在县域层面,就授信模型的建模、开发等应用拥有自主决定权,其他银行机构目前暂无模型建立开发等权限,相关权限均在其总行或省分行。各银行机构应主动谋划,积极参与,把握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前期 C县公共数据探究给予优惠政策的契机,深度挖掘各项金融业务对县级层面公共数据可获得性、便捷性、高效性的需求,从需求侧出发积极向上级行争取相关权限,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如建设银行C县支行,通过多次与上级行沟通,计划基于 C县公共数据实验室,通过“数据安全岛”隐私计算平台,结合现有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字段,利用开发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应用模型,目前计划建立授信模型 2个,分别为“抵押快贷+”和“紫菜贷”。
    4.缓解特殊群体数字化转型“阵痛”
    数字支付、“数据得贷”推进过程中,要尤为关注老年人、低学历、低收入、退休人员、农村地区群体的困境,加强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指导与宣讲。在数字化产品服务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上述特殊群体的信息化能力差异,充分感知该类客群的实际体验,不断进行产品测试,优化改进线上服务。可针对此类用户推出精简版 App,突出使用频率高的功能模块,通过字体放大等模式提升老龄用户金融服务便捷性。同时,也要依托片区网格走访宣传、金融进文化礼堂等载体,帮助这些居民在学习与使用数字金融工具的过程中避免上当受骗,保障资金使用安全。

    五、结语
    金融领域的数字化与普惠性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传统的客户识别、信用评估、风险管控以人工手段为主。县域银行机构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挖客户需求,联合大数据等部门加强隐私计算技术的运用,通过数字化转型为县域居民提供平台可信任、数据可溯源、融资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降低银行机构获取数据的成本与风险,为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新的方向与指引。

参考文献
[1]李国艳 .县域银行网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思路分析 [J].经济师,2023(8):107-108.
[2]李坤 .金融科技赋能国内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 [J].上海商业,2022(8):86-88.
[3]梅胜男 .对县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J].现代金融, 2020(12):53-55.
[4]南通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吴征华,诸培培 .县域银行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探析 [J].现代金融,2021(12):26-28.
[5]赵美玲 .金融科技赋能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 [J].商展经济,2024(2):132-135.
[6]朱景鑫,曾晓立,胡金渊 .县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探析 [J].金融科技时代,2023,31(5):93-97.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