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基于“一轴四翼”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一轴四翼”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2023 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时代新商贸人才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路径研究和实践(课题类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33520);2023 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新商科人才数字素养框架构建和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类别:教学改革研究专项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K23ZG2200246);2022 年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一轴四翼”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类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2022002)

甘元玲

作者简介:
甘元玲(1987—),女,汉族,硕士,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区域经济

    【摘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人才则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对数字人才需求及其新要求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本研究提出“一轴四翼”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体系、产教融合、师资培养等五个方面,打通人才培养链路,培养数字经济创新人才,服务地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一轴四翼
一、引言
    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文明新形态中,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与教育革命也拉开了序幕。在教育变革峰会上发布的《确保和提高全民公共数字化学习质量行动倡议》报告:呼吁世界各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赋能教与学,深化教育变革。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而人才发展则是影响数字经济超速变道的重要因素。在 2022 年新修订的职业大典中,第一次增加并标识了 97 个数字职业。数字职业的新增对数字人才的培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也反映出产业对数字人才需求旺盛和需求的“转变”。
    关于数字人才如何定义,理论和实践尚无统一标准。在数据生产要素化所引发的数字化转型,对数字人才做出了新的要求,数字人才应该同时具备 ICT 专业技能和补充技能,最大的特征就是“复合型”。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依循数字经济的内在规律,适时调整数字人才的培养路径,唯此方能获得发展的倍增动能,从而达成由需求“错配”到“匹配”再到“适配”的转变。
二、数字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以智御智,重在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数字创新、激发数字活力、改善数字治理的引擎动力。探索以数字素养、数字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和培养体系,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有意义的中国模式,是各高校的使命。但回溯现实,高校在助力数字经济建设中,存在着政策性、结构性、服务手段等短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数字人才培养规模滞后、供给缺口不断加大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拥有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市场上数字人才处于紧缺状态,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 1100 万,且伴随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人才需求缺口在持续增大。
    2. 数字人才供需结构不匹配,“融合性、创新性”要求不断增加
    在现有的数字人才市场上,接近 85% 的数字人才都分布在传统研发领域,其专业背景主要来自电气和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同时工商管理专业也渐渐变为数字人才的一大来源,融合趋势明显。随着中国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迭代升级,未来更需要“技术 + 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既要具备数字技能、又要掌握经济思维。
    一方面,社会面临数字人才海量缺口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对具备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那么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对数字人才需求及其新要求的深入剖析下,面向“十四五”布局——数字中国呼唤数字人才,提出“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实践、求创新”五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 “一轴四翼”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体系、产教融合、师资培养等五个方面,打通人才培养链路,培养数字经济创新人才,服务地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一轴四翼”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一轴四翼”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数字时代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提出全新要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行业标准为导向、OBE-CDIO 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主轴,构建 “一轴四翼”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 1 所示),打通人才培养通道。

    2. 搭建“知识 • 能力 • 技能 • 素养”四翼驱动课程体系
    根据“学科多元、综合交叉”的原则,以数字经济创新人才为核心,有机融合专业、创业等知识,重构理论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知识 • 能力 •技能•素养”四翼驱动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形成“课程主导、知识渗透、实践融入”的教学通路,构建人才培养的匹配矩阵。
    根据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模块化设计课程,通过跨学科共建打造集成式课程群,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与产业、行业的共融。把职业标准与课程设置对应起来,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充分融入,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打通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实现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数字分析技能为重点的全程贯通、阶梯渐进式“四翼驱动”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数字人才。
    3. 构建“能力进阶”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数字经济创新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养成规律,按照“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毕业设计和创新设计”等五个方面,构建贯彻于学生整个培养全过程,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目的明确、循序渐进的“能力进阶”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视野、创新能力”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目标。
    通过搭建学校-企业-网络“三维立体”融合平台,打破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为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提供重要支撑和途径;借助校内虚拟实验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双轨联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熟练技能操作、内化职业素养;构建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和创业指导“三升项目”,进而实现学生专项技能强化、个性化培养和创新能力进阶,实现创新人才的成才通道,达到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

    4. 构建“学—练—竞—践”创新实践体系
    以 OBE 核心理念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原则,贯通实践路径。项目组提出“以学启创、以练促创、以竞激创、以践驱创”的创新理念,构建“学—练—竞—践”创新实践体系。以“启蒙→参与→实践”的进阶路径,通过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目标。
    5. 共建产学研用育一体化产教融合模式
    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把“产业、专业、职业、就业、创业”五业融会贯通;依托校内各专业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借助校外行业、企业的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依托创业孵化器,帮助学生实现创业设想和科技成果转化。有机结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素养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塑造学生突出的双创品格,扎实学生的“专业、就业、职业和创业”复合能力,实现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6. 通过“三出三进”策略培养数字师资队伍
    积极引进高素质数字人才,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数字化创新水平。项目组通过“引育结合”和“跨界融合”的方式优化教师资源,提出“三出三进”策略,培育经济与大数据技术两者兼有的双师型教师。
    一方面,鼓励经济专业教师走出去,提升夯实技能。比如通过走进国内外会议进行研讨,拓展提升数字技能与素养;通过走进国内外院校访学,加强交流、提升技术;走进企业学习实践数据技术。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方式引进校外优质资源,比如,将校外数字经济专家请进校园、开展学术讲座及交流,将校外优质企业引进学校进行实践交流,将企业数据实践平台引进来进行实践共建,多种方式途径夯实师资。
四、结论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知识构成、技能要求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同时推动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本文基于“OBE-CDIO”全流程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出 “一轴四翼” 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翼驱动”课程体系;依托“启蒙-参与-实践”递进式的路径,形成“学—练—竞—践”创新实践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落实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申倩 . 五育并举视角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21(6):41-45.
[2] 王丽 . 新文科背景下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现状、困境及路径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1):42-44.
[3] 张春波 . 数字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华东科技,2023(10):105-107.
[4] 李芳 .“数字丝路”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以浙江绍兴为例 [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3):88-92.
[5] 巫月娥,林炳坤 . 数字经济下商业大数据人才培养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6):148-150.
[6] 陈卓 . 数字经济视域下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主题识别研究 [J]. 江苏科技信息,2023,40(23):18-22.
[7]陈颖.数字贸易视阈下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3(15):153-156.
[8] 马歆,杨佳艳 . 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分析研究——基于数字经济视角 [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4):91-94.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