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国贸专业“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国贸专业“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HNJG-2022-1354);202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体验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NJG-2022-1356)
刘圆 姚善银 左丽
作者简介:
刘圆(1987—),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
姚善银(1983—),女,湖南益阳人,博士研究生,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左丽(1989—),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明,这一模式可以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优质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并实现动态监测与持续改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了这一模式的运作机制、主要创新之处以及应用前景,为后续相关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数据;国贸专业;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但是,当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技术为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拟通过案例分析,探索大数据环境下,构建政府、企业、高校深度合作的国际贸易专业“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大数据手段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构建开放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大数据在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现状
1. 目前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体来看,第一个问题是课程设置存在明显脱节现象。理论教学课程所占比例过高,而应用性较强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则严重不足。这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能力无法适应岗位要求。调查显示,约 65% 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工作要求存在差距。第二个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不足。从事国贸专业教学的教
师群体中,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较低,多数教师长期处于校内理论教学环境,没有累积足够的实务经验。这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匮乏也会难以满足当代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三个问题在于校企合作交流机制亟待加强。当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高校无法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难以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第四个问题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存在明显短板。毕业生普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这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综上所述,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亟待深化改革,以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2. 大数据对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支持与帮助。具体来看,大数据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大数据有助于实现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精细描摹。对海量毕业生就业和薪资数据的智能分析,可以深入洞察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律、存在的问题和企业需求差异,以此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相关研究表明,正确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提高 20% 以上。其次,大数据支撑了对行业需求变化的实时捕捉。汇总处理大量招聘信息、岗位要求等数据,运用文本分析和知识图谱技术,高校可以及时掌握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新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再次,大数据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协同合作。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项目合作、数据共享、人才交流,有力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双赢。最后,大数据改善了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的智能分析,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法,让学生得到更个性化学习建议,从而持续提升教学效果。总之,大数据技术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思路,正在深刻推动这一专业向经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方向发展。
二、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国贸专业“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一台三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一台三体”是新形势下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它的核心理念在于政产学研实现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一台三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新格局。三方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各自优势资源的交融合作,如行业动态、岗位需求、课程内容等,使培养方向与需求实现高度契合。某高校通过“一台三体”合作,其专业设置满意度提高了 18%。在此基础上,政产学研还通过共同设计课程、实习基地、提供师资等方式构建了深度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例如,某校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后,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提高了22%。同时,借助大数据洞察社会需求变化,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向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最后,“一台三体”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实现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动态监测与持续改进。通过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精准定位与动态评价等方面,“一台三体”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高度契合,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进步方向。
2. 大数据在“一台三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为“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具体来看,大数据技术在“一台三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促进作用:在需求研判方面,可以收集企业招聘需求、行业发展规划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多维度分析,帮助准确预测行业与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的需求,以便高校规划专业设置。在过程监控方面,可以收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课堂互动数据、实习评估数据等,运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智能监控与分析,帮助教师调整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效果评估方面,可以综合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反馈等数据,评估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情况,实现闭环式质量控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资源共享方面,三方可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丰富课程内容,提供高质量网络课程、名师资源,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
3. 国贸专业“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构建基于“一台三体”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课程建设方面,政产学研各方依托大数据平台,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建设;重点加强项目驱动、实训等应用性强的课程建设;积极引入质量认证的网络公开课,
丰富课程资源;鼓励国际知名企业专家教师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聘请具有实务经验的企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形成产学研混合师资团队;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在线授课指导,提升教学水平。在实践条件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深入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项目合作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项目运作能力;建立校企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项目开发,提高实践效果。在管理服务方面,健全政产学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行业需求变化响应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方向动态调整;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评估与持续改进;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提供差异化升学升级服务。通过构建上述“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政产学资源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实现紧密对接。
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国贸专业“一台三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
1. 政府、企业和高校合作模式下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国贸专业“一台三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合作,可以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良性闭环。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导向等信息,传达给高校和企业。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可以及时反馈给相关院校,指导调整国贸、工程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高校则可以汇总历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数据,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情况,作为持续改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依据。企业可以共享最新的市场信息、业务需求、岗位要求等数据,帮助高校捕捉产业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例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增设跨境电商运营相关课程,使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更贴合行业需求。此外,学生在企业开展的实习实训,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汇总生成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表现,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参与,闭环反馈培养效果,这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跨界合作与实践项目依托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国际贸易专业与计算机科学、金融、物流等其他专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拓展实践项目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可以开展预测分析类型的实践项目,收集大量进出口企业的运营和财务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销售额预测,指导企业调整市场策略。这可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的能力。也可以开展优化类项目,如使用云计算技术分析全球供应链网络,优化订单配送方案,降低物流成本。该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供应链管理和决策能力。再如开展风险防范类项目,通过 NLP 技术分析海量的贸易新闻报道,预测贸易环境变化趋势,评估潜在风险,提出风险规避对策。实践项目还可以针对跨境电商进行系统开发,实现用户管理、交易结算、物流跟踪等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一台三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实践与探索。当前,这一模式仍处在初级阶段,政产学研各方投入与协调有待加强,支持环境和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本文分析了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运作机制与创新内容,总体呈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高度契合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重视,相关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将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台三体”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培养大批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玲玲.大数据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商讯,2023(19):191-194.
[2] 熊斐 . 应用型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 互联网周刊,2023(17):58-60.
[3] 杨青 . 大数据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华东科技,2023(9):72-74.
[4] 孙力,倪筱楠,王鼎皓 .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23(3):36-37.
[5] 李玲,苏婕 . 大数据背景下西藏高校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 新西部,2019(2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