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推动能源企业低碳发展研究——以徐州 X 能源企业为例
李秉遥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数字化对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论述了数字化、绿色低碳与能源企业的发展关系,并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分析了数字化对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义,通过对徐州市某能源企业在数字化、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的特色实践与取得成效的探究,总结了徐州市数字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能源企业;低碳发展
一、引言
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企业利用数据作为关键要素,以提升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系统的转型过程。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创新。利用工业互联网,可以整合生产要素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势,加速构建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能源企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发展。传统的渐进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而数字化成为加速能源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的新趋势。
二、数字化推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义
1. 国家需求层面
从国家层面来看,数字化对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支持政策,推动能源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可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与标准化建设,确保数字化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符合监管要求,为企业创造稳定可靠的数字化发展环境。
2. 地方发展层面
从江苏的发展层面来看,也应高度重视数字化对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加强与能源企业的合作,建立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推动数字化技术在能源企业的示范应用与推广,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研发创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三、徐州市数字化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案例研究
“百年煤城”的徐州市,曾经在煤炭、电力和钢铁建材方面为全省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发展留下了一些生态和环境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徐州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向内积极推进电力、钢铁、焦化、水泥等传统四大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在追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我们以徐州市 X 能源企业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1.X 能源企业基本情况
徐州市 X 能源企业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拥有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迄今已有 127 年。作为江苏省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公司目前拥有 19 个分公司、38 个全资(控股)子公司和 5 个事业法人单位。近日,2022中国能源企业(集团)500强榜单发布,X 能源企业再次名列第 105 位。作为一家省属实力雄厚的能源企业,X 能源企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并始终走在全国行业前沿。公司积极推进高质量建设六大能源基地,并创造了资源枯竭型企业转型、关闭矿井重生和衰老矿区生态修复等三个样本,为能源企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公司正努力加快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
2.X 能源企业的特色实践与及成效
近年来,X 能源企业积极应对低碳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加快网络强企、数字徐矿、智慧矿山的建设步伐。通过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力,致力于打造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商。
(1)全覆盖共享“云端数据”
X 能源公司将数字化转型视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旨在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依据“一个基础、四大平台”的战略规划,借助淮海大数据中心平台的优势,加速建设调度一体化平台、经营管控平台、流程管控平台和运维保障平台。致力于推动安全生产的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数字化、管理运营的数据化、数据挖掘的资产化,以及企业建设的智慧化,力求打造一个全面协同的“云网边端”的信息化格局,使数据资产具备集约性和可控性。
(2)全方位推进“低碳循环”
近年来,X 能源企业坚持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专注于实施“光储并济、数字互联”战略。目前已经启动了 26 个新能源项目并且有 7 个项目已经开始建设。华美热电公司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和“风光互补”光伏项目,为新能源领域的示范区和创新区的打造做出了巨大贡献。该集团旗下的三家电厂已成功完成超低排放的改造,X 能源企业综合利用发电公司更是在国内同类机组中率先完成了烟气脱硫脱硝改造,每年降低了 3000 余吨的氮氧化物排放和 1300 余吨的二氧化硫排放。同时,该集团还进行了锅炉连续排污水系统的改造,将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 1.62 万吨,为助力“美丽江苏”建设贡献了实际行动。
(3)全周期优化“绿色工厂”
X 能源企业积极探索实施“双碳”发展路径,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型。在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方面进行加速,并成功打造出长青能化等三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G 煤业公司大力推动煤矿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将本质安全、智能高效、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有机结合,成为了中国煤炭工业中首个引领潮流的第四代矿井和全国生态文明矿井。C 能化公司不惜投资近 4 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和改进,每年将节约 102 万千瓦时电力、2.5 万吨标煤和 5.7 万吨水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 4.2 万吨。
四、徐州市数字化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徐州市数字化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困境
(1)产业结构仍偏工业,碳排放双控压力大
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工业为主,这导致徐州市在双控碳排放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根据徐州市发展公报显示(图一),2022 年全市 GDP 构成中(图二),第二产业一直占据较高比例,其中工业占比最高。根据图表显示的 1949年到 2022 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逐步进行,而不能急于求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徐州市未来仍将以能源工业和煤炭工业为支柱产业,这意味着节能减排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压力。此外,数字经济的快速1发展使其对碳排放的影响从抑制变为促进,比如 5G 基站等高能耗基础设施建设将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因此,急需推广节能减碳技术,加强双碳战略规划引领,建立健全与低碳相关的政策,完善考核评价和治理体系。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推动徐州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减少碳排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PNG)
(2)低碳宣传力度不够 , 教育普及有待加强
一方面,低碳宣传力度不够体现在城市的环保意识和能源节约方面。虽然徐州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对于低碳概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加强低碳宣传的力度,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的意义和方法,促使更多的人意识到自身的环保责任。另一方面,教育普及方面也需要加强。学校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场所,但是目前的环保教育在徐州的学校中还有待提高。建设环保教育基地,举办环保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宣传和教育的内容也需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向民众介绍一些实用的节能减排措施,如节约用水、合理使用电力、鼓励乘坐公共交通等,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行为意识,并形成良好的绿色低碳生活习惯。
2. 徐州市数字化推动能源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双碳”时代的背景下,坚持将“绿色”作为指引,以“数字化”为战略指导,积极推进徐州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体系的优化升级,对于徐州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积极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一方面,徐州市政府高度应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环境。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同时,徐州还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徐州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低碳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环保科技等领域,先后建设了一批低碳技术创新基地和实验室,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和科技项目。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
(2)形成“生态 - 数字化 - 新能源 ”循环模式
以数字化为媒介,推动生态与新能源相互促进。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环境数据,为生态保护提供有效指导和支持。其次,优化升级“环境质量监测”数字平台,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淘汰不适宜的能源形式。最后,通过数字化推动技术创新,加速新能源技术和脱碳技术的研发,致力于实现煤炭、石油和化石工业的减碳零碳化。
(3)完善绿色发展政策,加强低碳宣传引导
政策是行动的保障。深化数字经济监管政策,健全全面减排政策,及时公布各行业能源消耗数据;严厉执法打击破坏生态行为,加大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例如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媒介以及宣传讲座等形式,加大绿色低碳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和理解。推动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培养,引导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进而提升基层群众的降碳减碳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玲,苗强 .“双碳”目标下国有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华建设,2023(10).
[2] 吴卓迅 . 河南能源推动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煤炭工业,2023(8).
[3] 曹圆媛,赖力,戴远哲,等 . 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可行性分析及推进建议——以盐城市为例 [J]. 改革与开放,2023(2).
[4] 杨林燕,王俊 . 数字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研究 [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刘树洋,邱巨龙,苏庆,等 . 西班牙巴斯克低碳发展轨迹对江苏的启示 [J]. 环境监控与预警,202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