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我国碳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我国碳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陈阳
作者简介:陈阳(1989—),女,广东揭阳人,汉族,硕士,深圳
    【摘要】联合国在一份关于地球健康状况的报告中指出,全球正在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和环境污染三大危机。为保护地球与自然,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制定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碳金融应运而生。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底子薄,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仍需要更多探索和创新,其中,如何筑牢碳金融风险的防火墙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已有文献研究,通过进一步整理归纳碳金融风险识别、碳金融风险度量与碳金融风险防范三方面数据,加深对碳金融风险的认知,并提出未来碳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方向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防范与处置
    碳金融是指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而开展的诸如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等的直接或间接投融资活动。发展碳金融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价格发现、套期保值、投机获利、风险规避等功能,提高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并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配置于双碳领域,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10 年,我国首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历经十余年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从“区域化试点”到“全国性纳入”,形成“地方试点”和“全国市场”并行的模式,并逐步开展碳债券、碳基金、绿色结构存款、碳配额场外掉期、碳交易、碳配额远期等创新实践,不断满足多样化的碳金融市场需求。但由于我国碳金融交易起步晚、基数大,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速度较慢,碳金融市场仍是一个新兴的、稚嫩的、尚未成熟的市场,存在诸多风险。例如,当前的碳金融结构单一,产品种类不够丰富,风险防控体系难以自如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容易造成碳价异常波动。买卖双方不能深入理解复杂的碳交易具体规则、碳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造成碳价的扭曲,加大投资商的潜在风险,最终导致损失。因此,监测和防范碳金融风险是充分运用碳金融促进节能减排、解决当前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关键,也是维护碳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经济环境平衡发展的核心。
    国内学者近些年对碳金融风险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碳金融风险识别、碳金融风险度量和碳金融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一定理论成果,有必要对我国碳金融风险管理文献作进一步整理归纳,为后续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我国碳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综合分析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关于碳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遵循“发现问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路线,如表1 所述,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重点讨论碳金融风险识别课题。在传统金融市场风险的基础上,结合碳金融市场的特殊性,站在不同视角将碳金融风险分门别类。二是侧重探索碳金融风险度量路径。运用理论分析或数据建模等方式测量碳金融风险大小,对区域性碳金融风险或某类特定的碳金融风险展开监测与预警。三是着重分析碳金融风险成因,提出防范和处置碳金融风险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1. 碳金融风险识别
    已有文献通过定性的方式,从不同维度对碳金融风险进行分类。例如:裴辉儒等将一般碳金融风险分为以收益率波动为主的市场风险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效率风险。文章指出,市场规模变动和碳排放权收益率价格波动是两个主要的碳金融市场风险;碳金融交易的终极目标是要改善生态环境,而改善生态环境效率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碳金融市场运行的成败。中国碳金融是新型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小,定价不合理,价格波动性冲击风险更为显著,短期内改善中国生态环境的作用并不突出,但长期以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吕林根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阐述了其在发展低碳金融业务中面临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法律法规风险、项目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声誉风险特指金融企业的声誉受碳业务负面影响而形成的风险。他特别表明,碳金融交易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都可能导致参与者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损失。操巍认为碳排放权交易是新型金融交易体系,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制约及有力的行业监管,容易诱发金融危机,催生金融市场崩溃,往往会造成碳金融资产泡沫、次级碳风险、碳金融资产证券化及利益冲突。丛静等则结合数据分析谈到我国在碳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国内碳金融市场过分依赖政策,对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凸显;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机制缺失、国际交易缺少核心竞争力与话语权,以及产品类型单一都是市场风险的重要成因;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违约风险和企业碳数据等信息不对称往往促使信用风险频发。
    2. 碳金融风险度量
    已有文献采用定量的方式,构建各类模型度量碳金融风险大小。例如:张涛运用Copula 理论建立商业银行基于环境要素的碳金融全面风险度量模型。该模型通过确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环境因素三种碳金融风险资产的权重及边际分布,选取最优拟合Copula 函数,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整合风险价值VaR 来衡量环境资本对碳金融风险的影响。寻心乐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5 个碳排放权交易所日收益率,运用GARCH 模型做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尚浅,参与主体单一、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价格波动性明显;收益率显非正态“高峰厚尾”特征,投资回报率分布峰度超标准正态分布峰度,价格波动持续时间较长;碳金融市场收益存在风险溢价,有潜在投机性泡沫。谷慎等选取除重庆外的6 个碳金融试点市场的月风险状态为样本,梳理出影响我国碳金融风险预警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金融市场指标、碳市场指标三大先行指标,并利用网格搜索法和径向基核函数搭建SVM(基于支持向量机)碳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推广能力和较准确的预警结果,预警有效期可达2 个月。张慧等以核证减排量期货价格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价格波动为研究对象,基于非线性期望理论构建GE-Copula-VaR/CVaR 模型,动态监测碳金融市场集成风险,更全面反映碳金融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3. 碳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
    已有文献还在碳金融风险管控的有效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概括而言,碳金融风险管理需构筑事前监测和防范、事中应对和化解、事后处置和追责三道防线。其中,事前建章立制,强化制度建设“治未病”;事中分类施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准拆弹“治已病”;事后多措并举,建立有关责任追究机制,并形成相应碳金融风险处置指南,使后续处置同类风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来看,例如:王颖等谈到,应根据碳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碳金融产品和交易特性,构建有效的碳金融风险识别和管理体系。明确市场参与主体及政府主管部门权责,通过构建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组建风险预警和应急系统、深化信息公开、利用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手段规避和防范碳金融风险。迟春静认为,应从碳金融核心业务(即:碳配额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管和改革来合理防范碳金融风险。政府要制定权责分明的政策督促交易活动及碳减排资金公开透明,并探索合适的比例实现全国配额统一等方式稳定碳配额市场;明确碳排放权的财产属性和法律地位,解决规则上的漏洞。在闫贵壮等看来,用数字技术支持碳金融交易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使信息对称;依托区块链技术开展智能碳金融合约动态管理,既对碳金融交易行为追踪溯源,又保护数据隐私等这类金融科技与碳金融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多维监测环境风险、智能识别低碳业务、统筹管理碳金融业务,推动碳金融风险管理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学者们普遍认为,碳金融风险相对可计量和可控制,应按照市场环境、风险类别、交易主体来设计相适宜的风险管理方案。
    二、总结与展望
    尽管国内学者对碳金融风险管理做了可贵的探索,但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现有文献大多从学者自身研究角度出发,结合传统金融风险和碳金融市场的一般特性识别碳金融风险,关于碳金融风险的数量、定义、成因等方面尚未在学术界形成统一且明确的划分标准。二是碳金融风险的度量模型较为单一和分散。现有的碳金融风险预警或监测系统仅适用于某个特定区域、某一特殊时期或某个类型风险,缺乏普遍性及全面性。三是关于碳金融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大多围绕所区分的风险类型,以宏观的视角,着重于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上搭建碳金融风险管控体系,阐述相对笼统和概括,缺少系统性与实践性。
    未来,可考虑进一步将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作深入探究。比如:根据碳金融市场的特殊属性统一碳金融风险类别,形成一致认知;适当扩大碳金融风险度量的范围和适用性,实现碳金融风险预警与监测全覆盖;学习和借鉴国际碳金融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实际,自上而下搭建完整的、可操作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筑牢碳金融风险底线。
参考文献
[1] 尚似融,叶苡辰,陈俊衡. 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及防控[J]. 科技经济市场,2022(12):1-3.
[2] 裴辉儒,张颖. 基于收益率与改善生态环境效率视角的碳金融风险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9):48-54.
[3] 吕林根. 金融企业低碳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15(30):103-104.
[4] 操巍. 碳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建设[J]. 财会月刊,2019(9):171-176.
[5] 丛静,冯敏. 碳金融模式下的风险分析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8(34):98-100.
[6] 张涛. 基于环境要素的商业银行碳金融全面风险度量研究[J].现代商业,2013(12):72-73.
[7] 寻心乐. 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测量与防范[J]. 黑龙江金融,2017(8):12-15.
[8] 谷慎,汪淑娟. 基于SVM 的碳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9,33(3):179-184.
[9] 张慧,魏佳琪,孟纹羽. 碳金融市场集成风险测度的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23,39(3):55-60.
[10] 王颖,张昕,刘海燕等. 碳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J]. 西南金融,2019(2):41-48.
[11] 迟春静. 我国碳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 国际商务财会,2021(14):63-66.
[12] 闫贵壮,何畅. 碳金融风险管理的数字化策略[J]. 中国金融,2022(11):29-30.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