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23 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民办本科高校《统计学》课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研究(课题编号:
JGJX2023D684); 长春财经学院校级教研课题: 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XJ202204)
董春旭 安佳 卢扬
作者简介:董春旭(199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安佳(1990 一)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双创教育与统计测量
卢扬(1991 一) 女,吉林长春人,博士,长春财经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实践教学
【摘要】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现阶段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高校课程要从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重在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对于各高校课程来说,现阶段课程还存在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性教学、考核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统计学》课程为例,构建“一主体- 三层次- 四平台”的课程提升路径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该路径也可以为其他高校课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课程提升路径;“一主体- 三层次- 四平台”
进入21 世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强校工程”等理念不断被引入高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进步,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新考验,传统教育模式下培育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讲授中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本文以《统计学》课程为例,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现阶段,《统计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该课程引入的教师一般为“理论型”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从课桌到讲台,其实践经验有限,课程讲授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极少数教师参与其导师组建的初创公司,或与同学一起合伙创业。面对这一师资局面,高校缺少针对专任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工作,也较少从师资结构多元化角度出发,聘请校外兼职老师、邀请创新创业分析专家来校开办讲座。
2. 教学缺乏创新性
第一,当前大多数《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参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记录教师的PPT 内容或者划重点内容为主,下课后有一定相关习题。然而,仅仅依靠机械化的记录与做题,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并不能深入把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点。第二,《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章节,课堂上可引入大量的案例,但是大部分教师使用的案例比较陈旧,往往来自二三十年前的教科书,脱离当下生活实际,不能呼应当前的社会热点,不对学生的胃口,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统计学》课程的有机结合较为缺乏,讲授过程中缺乏创造性的活动,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
3. 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第一,《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数还是以试卷考试为主,以平时成绩为辅,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以及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缺少在模拟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环境。第二,评估机制较为单一,该课程的评分体系中,日常上课表现、作业表现在期末成绩中有一定比例,但是这仍然与统计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无关。相关赛事成果也未进入期末成绩。
4. 创新创业实践缺乏实践平台的系统支撑
目前,创新创业相关的通识课程已在各高校陆续开课,但由于缺乏与专业实践的衔接,专业课内容多以传授理论技能为主。另外,像创业园、创客中心这样的创新型实践场所的组织与实施,大多数都是以学校学工层面为主,类似《统计学》等有巨大实践意义的课程缺少与专业实验实训过程的有效衔接。学校并未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实践机会,例如创新创业座谈会、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统计类社会实践工作、组织统计类相关专题活动等。
二、《统计学》课程与创新创业结合的必要性
1. 迎合社会发展需求
《统计学》作为与大数据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当前市场调研、大数据统计建模等活动都需要《统计学》相关的知识。而市场调研团队类型的合作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协作能力,调研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也可以开发创新思维。因此,改革该课程,应主动迎合创新创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才能提升当代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自身特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独特贡献的建设者。
2. 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笔者在与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对其招聘的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认可:大多数统计工作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思维发散,工作积极性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强,能快速接受和适应环境,可以利用统计专业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个人优势明显。同时,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统计分析基础好,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统计建模和统计图等进行工作。但是,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思维往往会趋向理论化,缺乏对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难以结合工作实际。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往往会导致对书本知识的生搬硬套,与实际工作现状有偏差,明显表现出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
3.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课堂作为大学生技能最直接的培养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是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以《统计学》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分析商业前景、企业现状的重要能力。该课程应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在课上课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统计学》课程为典型代表,构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可行性路径,也可以为其他专业提供借鉴,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三、构建“一主体- 三层次- 四平台”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针对《统计学》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为落实前述教育目标,笔者构建了“一主体- 三层次- 四平台”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如图1 所示。
.jpg)
1. 一主体
以《统计学》课程为主体,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培养。
2. 三层次
三层次主要指基础知识层次、团队实践层次以及研究创新层次。
其一,基础知识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堂应提供丰富的常规教学资源、题库资源和课程辅助材料。需要注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自愿学,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有必要加强师资建设,为此应加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并引入外来人才,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以自身的实际经验为例,尽量结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与课程内容。
其二,团队实践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与合作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教师应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尤其是科研实践,学生可分工协作、团队合作,要主动学习、共同讨论,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学生也可以自行组队,前期开展统计调研的社会实践项目,激发创新创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有上述基础后,师生可进一步组成创业团队开展创业。
其三,研究创新层次主要是推动学生参加《统计学》课程的相应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市场调研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等创新型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实践竞赛,积极加入创业项目的设计、落实及总结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素养。此外,应将这种考核方式融入课程成绩考核,构建全新的考核模式,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
3. 四平台
其一,校企合作平台,优化《统计学》课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充分了解企业运行模式。该平台不能仅仅依靠本校专任教师授课,还要从企业引入兼职教师,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讲解《统计学》课程内容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与应用场景,增强创新性教学,实现团队专任授课和兼职讲座的深度融合。应结合地方产业,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范围。从企业对于统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开展校企联合实践教学。高校应提供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进行统计类岗位人才的专业化指导。
其二,实验实训平台,完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统计学》课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统计分析软件开展数据分析,因此要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模拟、统计调研项目讨论和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打造专用统计类机房,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其三,教学共创平台,丰富创新型教学案例及教学内容。基于学校构建现有的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将《统计学》课程进一步实现网络化建设,教师可将常规教学资源、重点讲解视频和拓展学习等资源放在网上,并及时上传。而线下主要是知识传授和交流互动,以授课引导为主。线上与线下交互融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思维,构建线上线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其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迎合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必然需求。给予学生创新创业的充分空间,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并配备专门的统计学教师针对数据统计及数据处理方法予以解答。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基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创业实战的氛围。推广数据分析技术,针对学生开展新设备、新技术的培训,多维度开展相关统计类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训课程,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统计学》课程为例,探索了“一主体- 三层次- 四平台”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统计学》课程多维度深度融合,实现了在《统计学》课程开展的同时,推广了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统计学竞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专业型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本文将创新创业提升路径落实于课程教学,可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于本文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并不限于《统计学》课程,其他各类课程都可以根据专业特性,落实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翠芳. 构建和完善民族院校“大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J]. 教育观察,2020,9(38):135-137.
[2] 党杨,敬然,康楚仪.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2018(11):449.
[3] 于光. 应用型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的实践分析[J]. 科技视界,2021(16):155-156.
[4] 姚丽,梁馨娜. 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22(7):127-129.
[5] 宣翠仙,陈海荣,王成福,等.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80-83.
[6] 李成龙,张天娇,徐倩倩.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渐进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科技视界,2021(5):149-151.
[7] 潘延召.“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4):47-49.
[8] 李玲. 多重跨界融合视角下的高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铜陵学院学报,2019,18(6):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