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转型背景下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基金资助:2019 年度邢台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际商法》建设成果(邢台学院教字(2020)1 号;2022 年邢台学院校级教改《应用转型背景下“国际商法”课程数字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GY22010)
何锡金 梁雪
作者简介:何锡金(1983—),女,湖南株洲人,汉族,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梁雪(1983—),女,河北邢台人,汉族,博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特色外贸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摘要】“国际商法”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贸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承担着对外贸人才法治理念、国际商事规则意识和业务处理能力的综合培养。本文按照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教学指导文件要求,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深入剖析本课程教学各环节及要素存在的痛点问题,进而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系统化改进,期望能切实提高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能力。
【关键词】“国际商法”;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一、“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痛点梳理
痛点1:课程内容陈旧,与行业发展脱节
“国际商法”作为处理国际(或涉外)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随着国际商事关系的发展及新出问题不断变化和更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动态性。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所罗列的内容,相对于商事关系及法律规范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既无法从理论上讲最新的商事处理法则补充进去,也无法提供最新的商事关系案例供学生分析和思考,导致课程教学与行业发展脱节。
痛点2:课程内容缺少高阶思辨能力的训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关注教学计划的执行和进度完成情况,而很少就某一主题、现象或案例去启发学生开展系统思考、分析和集体讨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在师生、生生之间无法共享,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和锻炼,可能产生的个性化创新观点被埋没。
痛点3: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挑战性
以往的课程考核,基本是期末考试为主,占70% 的比重。学生往往产生一种观念,即期末考好就可以了,其思维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对课程的要求简单低阶。这也反过来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和过程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基于以上痛点,教学团队痛定思痛,对照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精神、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 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本着立德树人的宗旨,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责任,针对本课程内容体系、性质及以往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对该课程进行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一条龙式的改革尝试。
二、“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及创新
本课程以先进的育人理念为指导,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和方法进行全面全要素重构,并借助信息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各环节形成优化创新。
1.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能力为本。
(1)厚植“国际商法”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国际商法”常识性、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宽厚的专业基础,增加“国际商法”时代性及前沿性研究成果,引入国际商事问题及纠纷案例,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实际,确保内容全、新、实、优,以满足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发展的需要。
(2)强化国际商法应用能力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技能培养。引入行业、企业最新国际商事问题及纠纷实例,启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路径,落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育人宗旨,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升高素质为基本原则
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应有对社会现实观照的人文素养以及服务社会发展的学以致用的道德立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国际商法”课程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模块,在学生参与课程任务、互动、讨论、评价时,有意识地引导和纠正,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制观念、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
2. 教学设计思路
一是根据应用导向,重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跨学科与前沿性,注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二是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基于PBL+TBL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协同学习的能力。三是实施多种教法,激发课堂互动。充分发挥智慧教学平台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案例教学分析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辨能力。四是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增加实践教学学时,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五是遵循产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 教学实施
(1)教学目标:遵循产出导向,打造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育人目标
围绕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对照本科教育课程标准、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及“国际商法”课程定位,制定本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商法的基础理论,掌握与国际货物买卖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各国国内法的相关规定。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具有独立的思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国际商法理论进行有关国际商事活动及处理国际商事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纠纷的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能够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
(2)教学内容
为贯彻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落实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理念,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法律基础较薄弱、法律思维不足以及课程跨学科融合的特点,教学内容主要基于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开发(如图1 所示)。学生能够掌握与之相对应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国际商事组织法、商事代理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票据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同时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学习能力、创新思辨能力及课程思政等内容融入课程章节和知识点。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将内容庞杂的国际商法基础知识系统性地呈现出来。力求做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体系科学规范、内容简明实用。在注重国际商法必要理论的同时,强调国际商法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一边学理论,一边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实现理论和实训一体化。
.jpg)
(3)教学活动
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度。本课程教学活动摆脱以往单纯依靠课堂授课的老路,借助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把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教师整合网络相关优质教学资源,上传至教学软件,完成相关任务点的设计和发布。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一是教师在线发布教学视频,明确告知学生本次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二是给出学生个性的思考题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三是小组讨论学习总结章节重难点并形成思维导图。通过学生课前视频学习数据、个人测试等对学生课前学习成效进行考核。
课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利用TBL 教学方法翻转课堂。课中环节包括:课前检测预习效果、教师重难点讲解、案例讨论、分组任务、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最后教师总结。课中环节实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时予以加分鼓励,通过精准数据分析进行有效教学管理。
课后:课后练习是巩固学生课前和课中学习成效的重要一环,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软件发布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做”中巩固“学”习;二是布置下一次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分析学生各环节参与教学的数据反馈,并进行个性化督导;四是通过网络发布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反馈的意见、建议,督促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占50%,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度、学习质量、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互动及效果等。评价手段一般是教师借助教学软件提供的全程学习数据及统计分析报告,结合教师课堂观察和学生任务参与记录,对学生课前预习完成情况、课堂出勤及活动表现、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进行量化打分。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占50%。期末考试以知识应用、问题探究和创新思维为主,注重体现非标准化和综合性,同时设计少量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潜能同时增加考核区分度。
(5)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个性化自主学习、启发式知识讲授、PBL 问题导向、TBL 任务协作,利用案例分析强化应用,因情制宜课程思政。依据课程内容性质和任务难度,充分发挥智慧教学平台优势,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现针对性与高效率的有机结合。一是针对课堂推送基础知识学习视频和自主测试题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二是对于行业发展实践问题,一般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简称PBL)+ 团队学习法(Team Based Learning,简称TBL),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三是对于高阶性知识,以教师启发讲授和学生网络搜索方式同步进行;四是对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采取个人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五是对于“国际商法”具体章节知识的灵活应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等方法。多措并举既能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思考和知识运用,又能利用团队成员不同视角和创新思维带来的互补优势,切实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因情制宜课程思政,全面落实育人目标。
三、教学不足的反思
经过对该课程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重新设计及实施,可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新颖实用普遍认同,认为课程教学传递了较大的信息量,既传递了知识,又启发了思维,同时锻炼了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将知识按课前、课堂、课后环节分类设计与实施,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多维评价及激励手段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踊跃互动并自主提高学习质量成效显著。
当然,本课程创新成果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课时所限,给予学生课堂协作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产生的观点不够深思熟虑,对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值得商榷;二是有的小组团队协作度不够,组内缺乏有效的讨论,如何激发团队高效合作需要进一步探究;三是学生在课前课后个性化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的专注度和有效性无法获知。另外,随着在后续长期实践中,或许还会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凌轲. 基于金课“两性一度”标准的《国际商法》课程方案设计[J]. 物流科技,2022,45(9):168-170.
[2] 孙爽.“三个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在国际商法课程中的应用及研究[J]. 安徽教育科研,2022(15).
[3] 王莉莉. 推进“123”思政育人模式打造有滋有味的专业课堂——以“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为例[J]. 山东教育(高教),2020(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