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E 信”——基于数金平台的中交集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全新结算方式
张国阳 李佳怡 李紫卿
作者简介:张国阳(1994—),男,硕士研究生,中交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初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李紫卿(2000—),男,硕士研究生,中交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初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供应链金融
通讯作者:李佳怡(1995—),女,本科,中交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摘要】当前,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及相关应用在建筑行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中交集团上下游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供应链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和“中交E 信”子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模式和适用场景等内容,再次阐明了“中交E 信”平台的推广情况和经济效益,最后明确了后续中交集团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目标,希望能够为我国供应链金融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数字金融;中交E 信平台
一、前言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相关应用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资金流动、风险管理和供应链产品优化等方面。建筑相关上下游企业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以确保项目按时推进,但之前集团供应链集采中普遍存在“慢收快支”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通过将整个供应链纳入金融体系,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低成本的融资手段和智能化的数据支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为中交集团统筹建设的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系统搭建集团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集团及各成员单位供应链金融穿透式和精细化管理;通过统一技术、流程、数据、风控和安全等标准,保障供应链安全高效运营;通过发挥集团统筹和信用优势,积极对接引入多元化金融产品和资金渠道,助力集团供应链提质增效;
通过清晰“中交E 信”子平台权责架构,按照专业化、市场化方式运营,确保供应链融资高效便捷、成本最优。综合而言,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和“中交E 信”子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为相关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加智能、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动整个行业数字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交E 信平台运行模式及特点分析
中交E 信是在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上流转的企业信用,是中交集团成员企业向供应商开具的体现交易双方基础合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电子信用凭证,为中交集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结算方式和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新渠道,具有高信用、可拆分、可转让、可融资等特性。
中交E 信始终聚焦集团统建供应链金融品牌的定位,坚持“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坚定打造集团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和以数字金融赋能集团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致力于助力核心企业改善现金流状况、降低集团供应链综合融资成本和为集团增强供应链金融管控提供有效管控手段。
1. 中交E 信产品价值
从供应商角度而言,中交E 信能够新增融资渠道,优化财务现金流;加快资金回笼,扩大再生产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经营利润率。
对核心企业来说,中交E 信能够传递优质信用,促进供应链稳定;加强供应链管控,提升产业地位;合理延长账期,降低资金错配影响。
对资金方来说,中交E 信能够基于核心企业信用获得优质资产;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2. 中交E 信适用场景
中交E 信适用场景包括:核心企业参与的F+EPC 项目、PPP 项目和其他垫资施工项目的前期运营成本及全流程的支付;带息负债受限的短期过桥融资、中交内部两头在内的应收账款融资、内部清欠、银行融资受限的
差异化融资等。
中交E 信结算流程如图1 所示。工程类企业供应链融资需求如图2 所示。物资内贸企业供应链融资需求如图3所示。
.JPG)
3. 中交E 信业务模式和交易结构
一是中交保理自营模式。以中交保理公司作为资金方进行贴现,该模式于2022 年6 月上线运行。
二是银企直连平台模式。以各单位授信银行资金进行贴现,该模式于2022 年10 月份上线运行。
截至目前,国内主流银行已基本接入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完成了15 家银行供应链融资系统的技术对接。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10 家银行已实现业务落地。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徽商银行等4 家银行正在推进中。
4. 中交E 信业务流程
中交E 信业务流程如图4 所示。
.JPG)
(1)资金方对接
保理资金:中交保理对中交内部单位完成授信。
银行接入:商业银行对中交二级单位授信、中交保理+ 商业银行+ 中交内部单位签署三方协议;平台技术同步对接保障。
(2)单位注册
向中交保理提供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被授权人身份证、企业授权书。
(3)E 信开具
确定中交E 信的供应商、金额、期限、付息方式等;线上签署付款承诺函、付款确认函等协议等。
(4)供应商E 信(融资/ 转让/ 持有到期)
上传底层资产的合同和发票扫描件;线上签署应收账款转让合同(融资/ 转让)。
5. 中交E 信较第三方平台业务优势
(1)集团统建优势
中交E 信平台作为中交集团统建系统,全面实施业务和风险统一管理,进一步提升集团整体供应链金融管理及风控水平;与财务云系统建立对接,支持核心企业通过财务云“业务支付申请”模块推送资产信息,开立“中交E 信”。第三方平台非集团统建系统,成员企业开票规模及成本不可控、兑付风险不可控;系统相对独立。
(2)拆分/ 流转优势
中交E 信平台内票据可以多级流转,额度可以自由拆分,方便企业流转或贴现。第三方平台大部分电子债权凭证无法拆分流转,甚至无法持有到期,只能提前贴现。
(3)贴现价格优势
中交E 信平台票据贴现价格较低,主要依靠中交保理自营资金价格在建筑央企保理公司中价格最低的优势,引导平台中银行贴现价格不得高于中交保理自营资金价格,充分发挥定价稳定器作用,有效降低各单位的资金成本。
第三方平台贴现成本偏高。以北京地区为例: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给予中交某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价格在接入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之前年化利率分别为3.65% 和3.8%,在接入之后利率降低至3.2%。
(4)服务费优势
中交E 信平台服务费为0.1%,是建筑类央企保理公司最低服务费。第三方平台服务费普遍为0.2% ~ 0.3%。
(5)数据安全优势
中交E 信平台作为集团内部平台,数据安全可控、受控。可以根据大数据对供应商、分包商进行风险测评,及时提供风险画像。第三方平台数据安全不可控,存在生产经营信息外泄风险。
三、中交E 信平台推广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1. 中交E 信平台推广和业务开展情况
自2022 年8 月首笔业务落地开始,中交E 信平台在一年内注册用户突破9200 户,累计完成开票总额206 亿,公司自营资金贴现总额167 亿。注册用户包括中国港湾、中国路桥、一公局等二级核心企业33 户,集团内各三级核心企业165 户,各级分包商、供应商超过8000 户,基本做到集团二级企业和TOP100 三级核心企业全覆盖,充分体现了集团各兄弟单位和集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对中交E 信产品的认可。
根据中交资本和中交保理整体业务发展规划,2023年底中交E 信平台注册用户计划达到15,000 户、开票总额突破300 亿,十四五末平台注册用户突破40,000 户、开票总额1,000 亿,力争完成全部三级单位和集团直属主要项目全覆盖,确保中交集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顺畅使用中交E 信结算和贴现。
2. 中交E 信平台的经济效益分析
中交E 信平台上线以来,始终保持建筑央企保理公司最低融资贴现利率和最低平台服务费率,年化综合融资成本仅3.6% ~ 3.8%, 较于中交E 信平台上线之前的价格整体降低了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成本30 ~ 50BP,其中北京地区价格降低了80 ~ 100BP。2023 年全年预计为集团优化现金流指标250 亿~ 300 亿,节约供应链金融成本1.25亿~ 1.5 亿。
中交E 信平台业务的稳步扩张和持续推广,充分实现了中交E 信助力核心企业改善现金流状况、降低集团供应链综合融资成本、为集团增强供应链金融管控提供有效管控手段的产品目标,有效缓解了核心企业“收慢付快”的问题,高效落实了加快建立中交集团供应链金融生态的要求,初步完成了集团统一的中交E 信供应链金融品牌建设工程。
四、展望
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将持续完善自身体系建设机制,拟在现有银企直连的基础上,持续引入超过20 家银行机构,全方位满足集团成员单位多元化供应链融资需求,充分发挥集团“总对总”和资金集采优势,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中交集团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做细做实集团供应链金融统建工作。
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将积极推进中交疏浚和二航局自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以子系统的方式接入,推动数金平台与集团统建系统互联互通,全力推广中交E 信,引导集团上下游企业积极在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注册开户,将原第三方平台业务全部转移到数金平台,逐步形成规模优势,进一步完善并推广集团统一的中交E 信品牌。
中交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专业服务优势,深入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和各场景,开展各类定制化、特色化产业链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做好平台供应链金融运营管理分析,为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和现金流管控提供精细化管理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