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重塑与优化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一般项目;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重塑与优化研究;编号:2022SJYB1196
李小舟 吕晓晴 魏淑航
作者简介:李小舟(1993—),男,江苏徐州人,汉族,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徐州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金融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正在拓展服务范围,惠及广大农村地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如何重塑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采用CoV-AHP 模型实证测算了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其次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重塑农村金融市场的机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金融;金融市场;结构优化;Cov-AHP 模型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正在深刻改变金融业的生态格局。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通过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数字资产交易等新型金融业态,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模式在农村下沉市场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广大农村人民也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实现“普惠”的核心目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如何重塑和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与作用
1. 数字普惠金融的新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推动金融服务的普及化、便利化、低成本和高效率,以实现金融资源对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广大未服务或服务不足人群的全覆盖。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强调了“数字”手段的应用,即通过电子支付、移动银行、在线信贷、互联网保险等数字化渠道,拓展其服务边界。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农村地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27 亿。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分别达173.7 亿笔、5765.6 亿笔,同比分别增长22.2%、23.5%,充分反映了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应用。
2. 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特征
农村金融市场是指在农村地区形成的金融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相关金融活动的总和,涉及存款、贷款、保险、支付、结算等金融活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银行、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微信贷款等金融组织。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以传统的存贷款服务为主,缺乏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金融服务点少,农户往往因缺乏必要的抵押物和不透明的信用记录而难以获得贷款。
二、基于Cov-AHP 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以江苏省农村金融数据为例
1.Cov-AHP 指标体系构建
江苏省作为东部的经济大省,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同时农业相对发达,是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重塑与优化的理想区域。本研究拟采用Cov-AHP 法,该方法是一种结合了协方差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的复合决策分析工具。Cov-AHP 方法能够精准测量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和效果。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需求、接入能力和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不同指标在农村金融可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结构的具体影响。
构建江苏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3 个一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和10 个三级指标,如表1 所示。
.JPG)
2. 基于Cov-AHP 模型的权重测算
研究选取了江苏省2015—2023 年的农村金融市场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移动支付交易量、线上贷款用户数、农村信用体系记录等指标。在准则层和方案层之间,利用专家打分法构建判断矩阵A=(aij )n×n,对判断矩阵进行特征值计算,得到最大特征值λmax 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各指标的权重向量。通过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比率CR 来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结果显示:
.JPG)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通过检验,是可以接受的,根据各指标的原始值,采用熵值法计算出指标的熵值ej,计算指标的Cov-AHP 权重为
为阈值,取0.5,各指标的Cov-AHP 权重见表2。
.JPG)
三、基于测算结果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重塑机制分析
1. 金融覆盖用户范围扩大,数字支付广泛普及从Cov-AHP 权重来看,用户覆盖程度(A1) 和非现金化指数(A8) 的权重最大,分别为0.175 和0.165,说明这两个指标在评价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时起决定性作用,即江苏省在数字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覆盖率较高。用户覆盖程度(A1)的高权重表明数字支付平台在江苏省农村
地区的覆盖率较高,农村居民普遍能够访问数字支付工具,从而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受众群体。非现金化指数(A8)的权重突出了支付和结算的数字化程度,高度数字化的支付结算系统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还促进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范围扩张。数字支付工具的普及使农村客户能够轻松实现电子支付、转账和结算,为更广泛的金融交易创造了便利条件。
2. 数字金融服务发展,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指标A2(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A5(金融服务的高效性)反映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效率,其权重分别为0.12和0.135,表明江苏省的数字普惠信贷业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贷款服务成本,提升获贷效率。传统金融服务依赖于庞大的物理网络和人力资源,银行网点的布局和人员配置均是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数字技术使金融服务“一触即得”,农村客户只需通过手机就可以进行金融交易。农村客户通过手机App 进行金融业务,传统的手续从线下到线上提交,审核从人工审查向自动化审批过渡,资金支持从人工放款向线上直接到账演变,大幅提升了办理业务的时效性,避免了客户网点排队,节约了重复提交材料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和邮寄成本。
3. 收入水平增长,财富累积,抗风险能力上升从动态变化来看,非现金化指数(A8)的Cov-AHP权重有较大幅度提升,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推动非现金化支付和金融交易的广泛应用,信贷使用指数(A5)的权重相对下降,表明江苏省数字支付业务快速发展,但数字信贷增速开始放缓,普惠金融政策效应正在释放,需
继续监测信贷类业务占比。二者的增减趋势反映了农村居民更多地使用数字支付工具、选用更多金融管理的便捷方式的行为模式,更容易地获得其他金融服务,如借款、投资等,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信贷渠道,从侧面反映了农民财富的积累。农村居民通过网贷、线上理财等方式获得投资收益,还可以通过参与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贷款,并利用电子商务等渠道抹平销售周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更加多样化的金融选择降低了金融单一性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1. 创新农村金融供给方案,加快数字普惠金融迭代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是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优化与重塑的关键动力。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发展的核心,应侧重于结合农村实际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和多样化的服务。在金融供给侧创新中,以往的区域性金融服务往往“一刀切”,缺乏针对性,而基于场景的金融产品设计能够根据农村各类经济活动的特点,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例如,结合农作物种植周期设计的“种植贷”“养殖贷”,按照作物生长和市场销售周期调整还款计划,降低农户的财务压力。在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基础上,可以创新应用仓单融资、预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融资成本。
2.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信贷类业务监管
强化监管不仅能够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还能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应适时更新监管政策,与金融科技发展同步,确保法规能够覆盖新兴的金融活动,整合现有监管资源,明确各监管部门在监管农村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P2P 网贷平台等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中的职责边界,形成监管合力。
3. 加大金融产品与理财知识普及,提高农民金融素养
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伴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从理财业务(A3) 和货币基金业务(A4) 使用指数的权重较小,仅为0.055 和0.05,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产品和理财业务供给量少,同时农村居民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充分,参与理财意识较低。金融机构应积极向农民普及基本的存款、贷款业务知识,推出丰富多样、安全便捷的投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使之在亲身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经验和识别能力,更好地规避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在App 等用户端迭代升级过程中,应重视用户界面直观、易操作的简化设计,减少复杂的操作步骤。
五、结语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应用可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提升金融素养,对重塑、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其发展仍面临技术、法规、人才等方面的制约,需要在产品创新、供给改革、监管完善等方面持续推进,以发挥其应有的金融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凡璠,邹克.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基于富裕、平等和共享协同的视角[J/OL].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2024-01-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25.C.20240108.1543.002.html.
[2] 孙娜. 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23(29):5-8.
[3] 中央网信办.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S].2023(2).
[4] 王月华,常志朋,赵小强.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8(12):86-93.
[5] 彭晓娟,王士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制度的完善[J].当代农村财经,2023(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