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它山之石”谋上海管理咨询业高质量发展之策
——上海管理咨询业应该向深圳学什么?
李志平
作者简介:
李志平(1977—),男,博士,上海经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验方面的咨询
【摘要】深圳管理咨询业发达,是公认的中国咨询业“三强城市”之一。近期走访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和设立于深圳的国家高端智库、知名咨询公司、新型咨询企业,与深圳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对深圳管理咨询业发展成就及其驱动因素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上海管理咨询业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借鉴学习深圳发展经验,有利于上海咨询业补齐发展短板和形成新优势,推动上海“世界咨询之都”建设。
【关键词】上海;咨询业;经验借鉴;深圳
一、深圳市管理咨询业较为发达
1.深圳市管理咨询业发展现状
深圳形成了完善的管理咨询行业体系,现有数万家管理咨询企业,行业规模庞大,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从细分领域来看,涵盖了企业战略、财务顾问、营销规划、公共政策研究、品牌策划、市场调查、生产管理、企业信息化等所有细分领域。从经济类型来看,深圳跑出了百思特、康达信、迪博、明天等本土管理咨询标杆企业;普华永道、德勤等全球领先咨询公司也早就在深圳设点经营,形成了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外资企业共同进步、繁荣发展的良性格局。
深圳管理咨询企业大都有自己特有的咨询服务定位,在某细分领域塑造了一体化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华谋咨询致力于打造中国式 TPM(全面生产维护)专业咨询机构,开发“十纵十横”系列咨询产品,帮助企业快速实现管理提升。逸马集团聚焦连锁经营服务,构建集研究、咨询、培训、投资、教育在内的一体化服务链条,推动连锁产业创新升级。在人事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等咨询业细分领域也都有相关企业精耕细作。
深圳管理咨询企业通过“咨询 +培训”、“咨询 ×数字化”等业态创新持续增强竞争力,行业边界持续拓展、天花板不断抬升。咨询延伸培训为客户提供深度服务,培训反向为咨询引流。“数字化”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生产效率,帮助企业知识积累;另一方面把纸面的“战略 -组织 -流程”故事通过数字化手段落地实施,变一次性咨询为长期贴身服务。还有“咨询 +投资”、“咨询 +教育”等创新行为,通过业态创新实现市场领先和经营水平提升。
深圳形成了良好的管理咨询业发展政策环境。2007年,深圳市 1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咨询业作为重点推动发展行业之一。2017年,深圳市展开“咨询之都”、“深圳管理学派”大讨论,为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十四五”以来,市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发展政策,明确“咨询与调查”等咨询服务业在招商引资、企业人才、产业空间、贷款贴息等方面可以获真金白银的政府支持。
2.深圳咨询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是港澳台、外资管理咨询公司最早进入的城市,也是与 CMC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英国皇家测量师等国际通行体系接轨度最高的城市,普遍有深度的行业认知,管理咨询行业市场发育充分。同时,深圳一直以来还扮演着发展领头羊的角色,在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经验,成为其它地区或城市的学习标杆的同时,也为行业提供大量鲜活案例。
深圳成长起来的华为、腾讯等领军企业为管理咨询行业形成了丰富的案例库,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植入了创新基因,通过知识和人才外溢哺育着各行各业。2000前后,华为花费巨资请 IBM做咨询,通过实施 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等变革项目,走向了跨国高科技公司之路,并保持了长达 20年的高速增长。在持久的学习和实践中,华为已经成长为数字化转型领域最有实力的咨询公司。华为知识溢出和周边需求也会形成的社会化知识共享机制,将极大的推动国内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和企业发展。
深圳宽松平等的经营环境,政府“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为民营咨询公司创业创新、自主生长提供优良土壤,咨询公司可以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注于自身的创新能力、服务品质的提升。深圳号称“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民营企业善于抓机遇、工作求实效,他们需要基于对等关系的咨询服务,造就了深圳管理咨询业“实战派”和民营公司为主的行业特征。
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在推动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协会下设管理咨询研究院、专业委员会、研究中心、产业咨询学社等机构,深入对接到管理咨询业各个细分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高的服务水准。协会准确把握咨询业数字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拓展吸收咨询相关 IT企业入会。协会吻合产业研究等新的市场需求,大力支持相关企业这些类型业务的开展。协会积极开展论坛、评比和培训活动,扩大行业交流。协会还主动增加咨询服务公共产品供给,如《管理咨询服务对象的分类与代码》、《优秀企业管理咨询案例集》等。
二、雾里看花的上海市管理咨询业
上海管理咨询业规模较大,但当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上海咨询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上海管理咨询业统计范围相对宽泛,包括社会经济咨询、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市场调查等 11个行业小类。截止 2022年底,上海规模以上管理咨询企业有 1519家,实现营业收入 2241.0亿元,营收同比下降 8.8%;实现利润 236.4亿元,同比下降 41.0%。管理咨询业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均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受宏观经济下行的长期影响,二是受到新冠疫情较大冲击。
国际国内管理咨询知名企业聚集,“洋务派”特征明显,民营咨询公司板块能见度低。上海管理咨询机构可分为四类:一是外资咨询公司,全球领先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安永、德勤等在上海都设有子公司,每家公司的年营业收入都在 10亿元以上,占据着国内高端管理咨询市场。二是本地体制内咨询机构,如上咨集团,上海社科院、上海发改院等地方国企或事业单位,以及众多高等院校研究团队。二是外地企业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如中智、中咨等央国企,或是红星美凯龙品牌管理等外地龙头企业的分子公司。四是民营中小型咨询公司,这类企业数量众多,但普遍竞争力较弱。这几类机构泾渭分明、自成体系,互动交流和共享融合少,管理咨询产业集群未形成。官方管理咨询或智库机构独立性不强、市场化发展动力不足;最具创新活力的民营和中小咨询机构发展不充分。
上海管理咨询行业与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美国是咨询业的“超级大国”,在全球咨询市场的份额超过 60%,形成一大批规模巨大的跨国咨询企业,权威的咨询业媒体平台 Consulting Report公布的2022年全球 50佳咨询公司排名,有 47家为美国企业,这其中又大都选址纽约。在国内,中国企业联合会近年发布的“中国管理咨询机构 50大”榜单中,北京、深圳上榜企业稳定在 25家、10家左右,北京有众多“学院派”和国央企性质咨询公司,深圳有经过市场竞争遴选出来的“实战派”咨询公司。上海每年仅有 5家左右咨询公司上榜,缺少实力型、品牌型本土管理咨询公司。
区域内管理咨询市场不规范,有利于管理咨询企业做强做大的营商环境尚未形成。规范化、一体化市场有利于具备竞争优势的咨询公司经过市场筛选实现快速成长,而分割型市场则不利于优秀公司的脱颖而出。长三角地区政府或企业常常以不完全市场化的方式遴选咨询公司,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不友好,理由通常是了解行业或本地情况、支持本地或系统内企业发展。
管理咨询行业未得到足够重视,行业组织的交流协调、促进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北京、深圳相比,上海未出台过咨询业发展专门的思路建议、规划计划等,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少。对管理咨询行业的统计分析、发展研究等工作开展得不够。管理咨询行业相关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对管理咨询细分领域、不同类型企业覆盖度不高,服务会员和促进发展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三、上海咨询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深圳管理咨询业的内生发展、专业化发展、业态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优势明显,这些与城市率先实施改革开放、既宽松又高效的行政服务、龙头企业的发展示范和知识溢出、行业组织协调促进等作用是分不开的。上海管理咨询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根据新时期、新格局发展要求,借鉴深圳好的做法和经验,强化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擦亮“上海服务”品牌。
第一,构建现代化咨询服务体系。加强管理咨询业产业研究、规划编制等工作。确立上海“世界咨询之都”的战略定位,重点发展社会经济咨询、市场调查等短板领域,加快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咨询服务体系;同步发展 IT咨询、工程咨询、技术咨询业态,制定完善的咨询业发展规划。调整和细化反映上海管理咨询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分类标准,逐步建立咨询业监测分析体系和运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培育壮大咨询业市场主体,发掘一批服务水平高、辐射面广、特色鲜明的咨询企业,尤其是激发民营咨询公司发展活力。支持民营咨询公司发展,实施中小咨询企业成长计划,引导企业专业化、数字化发展和能力水 平提升。深化国有咨询公司改革,完善现代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支持他们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支持上海咨询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支持咨询企业在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业绩和信誉好的咨询公司走出国门,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咨询服务,抢占国际咨询服务市场。
第二,促进管理咨询业业态创新。鼓励咨询业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咨询服务 ×数智化”,通过知识创新、技能创新和管理创新 ,培育扶持知识密集型咨询企业 ,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的咨询服务产品,促进咨询企业形成“数据财富”+“效能提升”+“业务转型”三大价值提升,抢占咨询业发展制高点。支持信息技术企业提炼行业经验,前向延伸或合作发展咨询服务业。促进咨询业与其它行业协同发展。借鉴ICG、Expert 360等国际先进公司的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咨询公司、IT公司发展成为平台型咨询公司。
加强咨询公司与其它行业的合作,如与 IT公司、市场调研与研究公司的横向合作,与培训公司、会议会展公司、资本运作公司的纵向合作,健全咨询服务发展生态。探索建立咨询业特色发展载体和功能平台,鼓励各类咨询公司、IT公司、行业组织等单位集聚发展,促进咨询业融合创新;搭建有利于咨询业发展的学术交流、项目协作公共服务平台,尤其是探索提供面向咨询场景的人工智能产品、低代码平台等,构建咨询业发展技术优势,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管理咨询业发展。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咨询企业要积极探索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主动进行理论创新、工具创新等,找出适合新时代中国咨询业发展的新路。
第三,打造管理咨询业人才高地,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提高本地咨询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大力引进国内外咨询服务业高阶管理人才、高级咨询顾问,参照科技人才相关政策,对咨询业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与知名商学院、管理学院、金融学院等机构的合作,为管理咨询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端人才、提升专业技能,支撑和保障咨询业高质量发展。借鉴国际咨询协会、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等国际机构运作机制,探索构建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训、资格认证体系,打造世界咨询之都枢纽功能。
第四,强化咨询业行业组织建设,发挥咨询行业协会服务、自律、协调、监督和维护公平竞争的作用。一是积极开展咨询业的统计调查、发展规划编制与评估、咨询服务质量管理与监督、争议的调解等工作。二是制定管理咨询行业通行的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咨询企业经营、咨询师执业行为各类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维护行业信誉。三是促进交流合作,加强行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促进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是加强与主管部门沟通,为管理咨询行业发展积极献策,培育咨询市场。进一步引导咨询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入行业协会 ,鼓励外资咨询公司参与协会发展。
第五,优化咨询业发展营商环境。着力营造有利于咨询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研究出台“支持咨询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举措”政策文件,短期扶持咨询行业疫后恢复,长期推动“世界咨询之都”建设。积极培育和健全咨询市场,引导咨询业市场规范发展。推动和规范政府、企业购买咨询服务,鼓励各类咨询机构积极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应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增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咨询意识。支持民营、小微咨询企业与体制内咨询机构、跨国咨询公司同场竞技、公平竞争,降低这些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长三角地区管理咨询行业市场一体化发展。
当前,中国咨询行业正在面临着巨变。上海正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要主动抢占咨询业发展制高点,提升咨询业市场竞争力,以高水平的管理咨询服务业保障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李琪 .领军企业华谋:在“本土化”之路上执着前行,中国设备工程 [J].2021.10下 :4-9.
[2]郭德利,陈慧琴 .2022年上海市咨询业发展报告,上海咨询业行业协会 [N].2023.6.
[3]王少娟 .面向未来的科技咨询业发展设想与建议,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 [J].202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