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 技术在审计行业内的应用研究
唐彦琦
作者简介:唐彦琦,女,四川成都人,汉族,硕士,吉利学院,讲师,中级审计师,研究方向:财会、审计
【摘要】智能时代下,审计环境、审计证据、审计程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人工审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审计报告预期使用者需求,审计行业需要创新,紧跟“智能时代的审计创新”的步伐。RPA 技术的出现,为审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出路。本文首先对近5 年来RPA 审计文献情况进行了梳理,其次分析了RPA 在各个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对象以及不同行业审计中的研究情况,最后对文献进行了述评,期望能为RPA 技术在审计行业的应用研究有所助力。
【关键词】智能时代;RPA 技术;审计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智能时代,面对企业各类数据爆炸式增长,传统内部审计“人工操作和处理”流程已难以满足企业新一代审计的需求,通过RPA 技术能够缩短数据的获取和数据处理分析的时间,采用可视化的手段直接呈现审计结果,提升审计效率,正是目前各审计阶段研究的潮流。
二、RPA 审计介绍
1.RPA 审计相关概念
IEEE(2017)将RPA 定义为“预先配置的软件”,这种软件是用业务规则和预定义的活动设计,在一个或多个不相关的软件系统中,自动地去完成流程、活动、事务和任务的组合。
陈伟(2020) 认为RPA 是一种新的软件技术,它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划,模拟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过程,自动执行大量重复的任务,并遵循简单的规则进行决策。
程平(2021) 认为RPA 审计机器人是将审计领域的各类业务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分类和处理,并通过RPA 技术转化为审计业务流程自动化系统的审计机器人,以协助审计人员高效完成重复性、机械性、易标准化的结构化审计任务。
2.RPA 审计优势
Lacurezeanu R, Tiron-Tudor A, Bresfelean V P(2020)认为,专业会计和审计服务可以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 提高其绩效。此外,RPA 有助于提高会计行业的可信度,并简化活动,以符合专业标准的要求,同时成本低得多。
孟凡菲(2021)结合案例,研究了RPA 技术在减税降费政策跟踪审计中的应用研究,并总结了减少人工重复性劳动、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实现了跨系统的自动操作的三种优势。
三、近5 年来RPA 审计文献分析
本文收集了近5 年来RPA 审计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分析。通过SCI 数据库输入“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与“audit” 进行检索, 以及在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RPA” 或“roboticprocess automation”与“审计”进行检索,对国内外RPA审计目前的研究情况,包括文献发表数量、刊登情况、作者地区、学科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整理。
1. 文献发表情况
截至2022 年11 月,国内外近5 年的文献数量统计见图1。如图1 所示,RPA 和审计的相关文献在逐年增加。SCI 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数为285 篇,且发表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国内对RPA 审计的研究较少,相关文献总数为87 篇,但近两年研究数据有明显增加,表明RPA 审计机器人的研究在国内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JPG)
2. 文献刊登情况
截至2022 年11 月, 国内外RPA 审计相关文献发表的期刊类型众多,RPA 审计相关文献中SCI 期刊发表的各期刊范围较广, 各期刊发布的文献占比均不高, 数量最多的为《LECTURE NOTES INCOMPUTER SCIENCE》,占比5.9%;其次是《IBERIAN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ANDTECHNOLOGIES》占比 2.4 %,《IEEE ACCESS》《J O U R N A L O F E M E R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ACCOUNTING》等占比均为2.1%。而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来看,国内主要分布在财会类期刊,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为《财会月刊》,占比19.1%;其次是《中国内部审计》,占比13.2%;《中国注册会计师》占比10.3%,《财务与会计》占比7.4%,《商业会计》占比5.9%。
3. 研究作者地区
通过 SCI 数据库,截至2022 年11 月,对文献来源国家/ 地区进行统计,可看出RPA 审计研究人员集中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德国和美国是RPA 审计研究相对较多的国家文献数量均占12.82%,其次为印度占比10.90%,澳大利亚、中国、西班牙等国家各占6% 左右。
4. 研究学科分布
截至2022 年11 月,通过对国内外RPA 审计相关文献的学科分布进行分析,如表1,SCI 数据库中统计的学科分布存在交叉,造成了总占比超过1 的情况产生,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SCI 数据库中RPA 审计相关研究主要分布在计算机科学和企业经济学,可以看学者在对RPA审计研究时,更加偏向计算机与实务工作的结合。在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审计学科的占比较高,可以看出,在国内目前以RPA 审计的理论研究居多。
.JPG)
四、RPA 审计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RPA 审计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基于RPA 技术的审计应用在处于发展初期,在审计各流程的应用和在相关行业审计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状态。本文将国内外文献分按照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对象三个大类,进行进一步介绍,分析成果与不足,为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提供参考。
1.RPA 在审计程序中的研究情况
(1)审计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确定审计目标、编制各项审计项目计划及工作方案等工作,RPA 技术可以通过自动获取公司各年度指标数据进行行业值对比分析,将初步的结果及异常项反馈(陈晓琳等,2022),从而确定更为准确的审计范围;但在分析审查程序、重要性评估、持续经营决策和风险评估等复杂且重要工作中,RPA 的效果不佳(AMELIA A. BALDWIN 等,2006),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会结合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共同发展。
(2)审计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组建审计人员、编制实施方案以及对对象单位实施审计等工作。在实施阶段引入RPA 技术,有利于解决审计实施中内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方面样本量大、出错率高的主要痛点(滕明明,2021)。在不同的审计任务中,RPA 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参照人工审计的流程进行流程优化和数据预处理,实现审计任务的自动化处理(陈伟,2020)。传统的审计工作中重复且机械繁琐的工作正好契合RPA 技术特点,对冗杂重复的工作,大幅度消除了人为错误,提高工作效率(秦海波,2022)。
(3)审计终结阶段
终结阶段主要为起草审计报告出具审计结果,并对审计工作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目前该阶段PRA 技术主要应用在审计报告的辅助编制上,如:德勤的PRA 系统实现了报告审阅流程的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 (杨道广,2022)。
2.RPA 在审计方式中的研究情况
PRA 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功能大致包括图像识别处理、数据检索与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账表分析等。图像识别处理类RPA 技术运用光学字符识别等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图片识别,提取需查验的信息要素,并将信息要素提取结果进行采集,传递到下一个环结。数据检索与分析类RPA 技术,除了对数据的处理和抽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审计工作需要自动选取统计抽样方法,从而尽可能地对抽样总体实现全覆盖(程平,2021)。统计分析类RPA技术通过自动汇总分析数据文件, 并按照一定规则和逻辑形成报表, 同时提高数据汇总的效率和质量(陈轶斌,2021)。账表分析类RPA 技术通过会计各业务数据之间的关联和判断规则自动完成数据比对反馈,实现账表核对整体流程的自动化操作(谢祥,2021)。
3.RPA 在审计对象中的研究情况
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审计分为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于不同的对象,RPA 技术应用功能也有所区别。对于内部审计,RPA 技术能够24 小时无间断工作,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人力成本,优化审计流程,提升内审工作效率(李宛霖,2021)。对于社会审计,由于涉及业务范围广,大量的数据需要查找、比对、分析、整合,人工效率较低。所以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探索出了一种协同审计模式(江其玟,2022)。用于降低审计成本、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质量。对于政府审计,审计机关基于RPA 技术建设了“金审系统”(陈俊良,2022),对异常数据进行提示,让审计人员提升效率。
五、结语
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给整个会计、审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RPA 技术为审计行业带来了新思路。近两年研究数据有明显增加,RPA 审计机器人的研究在国内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国内外学者对RPA 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都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将RPA 技术应用于审计行业,能够从源头上直接减少审计工作中的人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因人工操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本文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以期刊论文为主,少有硕博论文,其中结合RPA 技术与审计的案例论文稀少,希望今后基于RPA 技术的审计研究充分结合实际案例,创造更多实际应用价值。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