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 +非遗产业化”赋能浙江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研究课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与创作项目“数字 +非遗产业化”赋能浙江乡村振兴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KYY026;嘉兴学院第二期人文社科“青优人才”培养专项课题成果
杨行翀
作者简介:
杨行翀,浙江海盐人,嘉兴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投融资
【摘要】通过非遗产业化振兴乡村产业,带动乡村发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路径。利用各种数字技术,通过非遗产品化和非遗影视化是非遗产业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形式。在这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构建“数字化 +非遗 +乡村特色产品”模式和“数字化 +非遗 +古镇乡村旅游”模式加以解决,才能真正振兴浙江乡村经济。
【关键词】数字化;非遗产业化;浙江乡村振兴
2022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强调以文化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省通过深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乡村特色非遗潜能,将非遗文化和数字技术有效融合,进行数字化研发、宣传、营销,利用数字媒体展现在大众面前,带动乡村非遗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利用市场机制对非遗文化的自我保护、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一、“数字 +非遗产业化”赋能浙江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城镇化对农村非遗的破坏是“数字 +非遗产业化”赋能浙江乡村振兴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浙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城镇没有太多区别,真正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已经不多,很多非遗文化正在逐步消失。虽然部分非遗传统文化已经借助声音、图片、视频等数字化手段保存下来,但是因为缺乏传承人而无法复原,也不能进一步产业化。
第二,非遗产业化不足阻碍了利用数字化进行产业升级进程。很多农村非遗技艺还是纯手工制作,因为材料或技术原因很难扩大产能,无法利用数字化进行产品创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有些农村非遗借助数字化宣传扩大了影响,导致需求大幅增加,但是手工制作无法满足市场,反而给造假者更多空间。知名非遗项目章丘铁锅曾经火爆一时,号称三万六千锤锻打。实际在现代社会很少有手艺人坚持下来,产业化不足导致产量跟不上的同时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败坏了名声一蹶不振。
第三,资金来源和效果评价难题。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利用数字化进一步从研发、生产、销售角度进行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经营风险比较大,投入就会非常谨慎。政府资金主要用以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存储和保护,另外是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等基础性项目。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基础上进行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开发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多渠道进行融资。针对政府财政资金,要有重点投入部分乡村和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改革,所以涉及投资项目评估、投资效果评价等相关难题。
第四,人才短缺问题。通过数字化推动浙江乡村非遗的进一步产业化,完成产业升级,需要既有数字技术背景,又懂非遗技艺的人才,最好是非遗传承人本人完成这项任务。现实是目前非遗传承人的年龄普遍比较大,大部分都是 6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统计国家级非遗传人中 70岁以上占比超过六成,显然难以承担起这个重任。城镇化改变了生活方式,随着年轻一代离开农村,那些没有太多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已经失传或没有年轻传承人,更不用说挑选高素质的人才了。
为了解决这些“数字 +非遗产业化”赋能浙江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比较实用的模式进行化解。
二、“数字 +非遗产业化”赋能浙江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1.模式一:“数字化 +非遗 +乡村特色产品”模式
“数字化 +非遗 +乡村特色产品”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非遗产品研发、生产、广告、销售等环节,创新非遗产品形式,借助数字化平台带动乡村非遗产业发展。
一是乡村非遗产品创新和研发的数字化。非遗数字化有助于非遗产品化中的产品创新。数字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消费习惯,借助数字化平台数据分析可以提升非遗保护的针对性,也可以让非遗从业人员全面了解消费市场对非遗文化的偏好,把握非遗文化产品消费动态变化,减少非遗产品创新的盲目性,加速非遗产业化。以嘉兴五芳斋为例,该老字号企业不停留在传统粽子口味和传统制作技艺上,而是采用一物一码对产品赋码,通过数字化深入了解当代消费者口味和需求变化,再进行产品创新。文创产品的创新更离不开数字化,借助数字化才能研发受欢迎的乡村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实现人们对非遗的日常消费,带动相关产业持久发展。
非遗数字化孕育数字产品创新。针对浙江乡村丰富的非遗资源,依托数字技术对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进行非遗文化二次创作,通过非遗影视化方式转化成为包含非遗元素的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新形态产品形式,还可以同步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数字藏品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非遗产品形式。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上具有唯一的标识和所有权信息,相当于拥有了个人身份证,乡村非遗形象、非遗技艺等均可上链成为数字藏品,然后进行销售取得收入。比如在鲸探上面就有很多刺绣、年画等数字藏品出售,同时在该平台上还链接了实物定制功能(“数字藏品+实物定制”模式),比如将非遗数字藏品图案融入手机壳、马克杯、T恤等产品,同步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杭州在 2022年将余杭纸伞制作、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等打造成非遗数字藏品,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乡村非遗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数字化技术下可以实现机械和手工的完美结合。随着市场需求扩大,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工业化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数字化改造提供了基础,比如将传统的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利用机械化流水线制造,款式多样、价格便宜,成功运用到现代生活的各种场景,生产出背包、文具袋等大量受欢迎的文创产品。乐清黄杨木雕的数字化赋能非遗产业化更加具有借鉴意义:首先非遗传承人设计出作品形象,其次获取木雕三维数据,导入雕刻机中进行工业化生产得到木雕雏形,最后针对机器无法完成的木雕细节比如人物开脸,再由匠人手工精雕细刻,提升非遗作品的文化价值。传统元素和机械化生产都是非遗产业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两者可以在数字化技术下实现高效结合,在保证非遗价值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数字化改造成为非遗文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数字化车间,利用电脑和手机对非遗产品生产流程实现一体化管控,从原材料入库、分配到车间,再到生产制造、成品入库、销售发货进行数字化呈现,提高产能的同时保障产品质量。即便是传统手工作坊也可以尝试进行部分数字化改造,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为传统技艺的改造升级提供数据,改变过去单纯依靠非遗传承人经验进行判断和创作的情况。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非遗美食口味的一致性和食品安全问题,提升传统非遗药品类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科技含量”。
三是乡村非遗产品宣传、销售环节的数字化。非遗 文化的数字化宣传扩大了影响,间接带动产业化。将农村一地区或某一主题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和工作场景,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非遗技艺的展示过程等作为素材用音频、视频的方式将其记录,形成富有特色的数字资源,方便网络传播和展示,比如曾经影响巨大的《舌尖上的中国》带动了很多相关非遗类食品的销售。利用网络直播、非遗展览等数字渠道,将乡村优秀非遗文化传递到更广泛的人群,让大家了解深藏农村的优秀非遗文化,增强大众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孕育可能的消费行为。比如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就设置有“云上非遗”数字非遗展、非遗直播间等栏目,充分发挥了数字化作用扩大了宣传规模和影响,提高了非遗消费的可能性。
直接利用数字化平台推动非遗产品销售。具有物质载体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各类数字化平台为运作重点,提升产品知名度促进销售。浙江省举办的“非遗购物节·浙江消费季”活动拥有很多数字化载体,借助浙江非遗官方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及淘宝、京东、好易购等直播平台,推介非遗项目,推销非遗产品,带动了相关非遗产业。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企业要主动学习抖音、快手等平台的运行规则,设计和发布具有吸引力的视频,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让顾客产生文化共鸣,形成消费。对于没有实物形态的非遗文化,可以通过直播间互动打赏功能,既增加了普通大众了解非遗的渠道,也让非遗传承人增加收入走向市场化,还能引导用户去消费相关非遗文创产品。
2.模式二:“数字化 +非遗 +古镇乡村旅游”模式
这一模式中,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业,实现非遗文化和旅游业的资源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推动农村非遗文化产业化。
利用数字技术将乡村非遗文化产品化。一些非遗项目,比如传统戏剧类、体育类、表演艺术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没有具体物质载体,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将非遗形象化、具体化,创造出数字化的商品和服务,将其融入古镇和乡村旅游业。利用 VR等技术搭建乡村“非遗”体验空间,让观众感受如同真实触碰,真正走进非遗。利用AR技术创建基于现实、带注解的复合场景,基于现实又超越时空限制,让历史事件情境再现,特别适合乡村传统故事、传统习俗等项目,让非遗“活起来”。比如嵊泗县非遗体验空间等场馆,应用 3D全息投影、数字动画等数字化技术,提高“非遗”视觉效果,4年间接待入馆游客 10万余人次,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古镇(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借助数字化推动产业化。以非遗工坊、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等为落地载体,进行线上线下联动推广和开发,嵌入数字化技术让游客一次性体验多种非遗文化,节省游客体验成本。在“十四五”规划中,浙江省提出五年内建设 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乡村博物馆的兴起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场所,可以对乡村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造,使之成为农村非遗展示的重要窗口。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给数字化“非遗”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和场所,有重点地对乡村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乡村非遗品牌,通过数字展览、数字演出的形式留住更多游客。比如浙江主题非遗旅游线路,就包含了“未来乡村非遗之旅”和“海岛古村镇非遗之旅”等知名线路,直接服务浙江乡村旅游,如果结合当地非遗数字化展出和宣传,将会取得更大成绩。
借助非遗数字化,还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虚拟乡村旅游,发展非遗和网游、手游融合模式。虚拟旅游的成本大幅降低,旅行者的可选择余地较大,所以只有鲜明特色才能吸引“游客”。通过将浙江农村非遗传统文化、传统元素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挖掘当地的非遗故事、非遗习俗,来打造主题鲜明的 IP形象才能形成虚拟旅游品牌。旅游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借助科技的力量瞬间飞行到千里之外,现场观看一场当地乡村的非遗表演,近距离观察当地一件非遗艺术品,甚至参加一场当地特色非遗民俗活动,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网游、手游为大部分年轻人所喜爱,他们是社会的消费主体,将非遗技艺及文化与游戏内容融合,通过场景设置、道具组建实现非遗文化植入,间接带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强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非遗数字化研究 [J].广西城镇建设, 2021(6):34-36.
[2]马锁霞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体系建设探析 [J].产业创新研究,2022(5):41-43.
[3]陈凌云 .数字赋能工艺类非遗文化产业振兴的机理与路径——以温州为例 [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9):6-10.
[4]余慧娟 .数字科技创新激活非遗传承保护的思考与研究——以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建设为例 [J].艺术市场, 2022(12):96-98.
[5]石辉娴,杨海龙,王雨欣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 [J].文化产业,2022(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