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融通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
董伟英
作者简介:董伟英(1972—),女,甘肃宁县人,汉族,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职业教育
【摘要】随着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课证融通”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引了改革的新路径。文章阐述了“课证融通”的内涵以及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改革举措:以岗位为引领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 考证培训”阶梯化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双元”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伍建设。本文拟探索“课证融通”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新的路径,为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证融通;1+X 证书;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课证融通”是落实1+X 证书制度、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以突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割裂的局面。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课证融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一、“课证融通”理念与“1+X”证书制度概述
1.“课证融通”理念的提出与内涵
“课证融通”理念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2019 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即“1+X”方案),提出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衔接,探索建立“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22 年《职业教育法》修订通过,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在此背景下,“课证融通”成为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该理念要求将“考证”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之中。
2.“课证融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义
“课证融通”对于推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会计工作实践性强,专业涉及面广、岗位多样,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按照“课证融通”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理念安排,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引入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初级会计职称、税务师、审计师等)培养方案,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到符合行业标准、契合岗位要求的系统训练,缩短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能力转变过程。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高职教育有近330 万会计、财务专业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如若拥有符合甚至超出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无疑是更有力的“敲门砖”。
二、高职会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1. 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
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形势,高职会计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免存在诸多难以适应的症结,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分析,照搬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忽视会计职业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仍然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和流程衔接不够紧密,未能及时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纳入教学内容。
2. 课程、考试设置与证书考试结合不紧密
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学校内部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结合度不高,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大纲存在差距。同时,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每年5 月举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每年9 月举行,恰好在暑假前后,跨两个学期,专业教学进度受学期、学时等因素的制约,与证书考试的时间节点不匹配,对准备不同考试的学生群体的考前指导也受到影响。
3. 在校学历与经验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在校学历和实践经验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的问题。虽然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共识,但在许多用人单位看来,高学历仍然是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在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本科及以上学历已经成为进入财会岗位的基本要求,“唯学历论”的用人导向客观上限制了高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前景。学生考证的主动程度、通过率和持证率都比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认可度,从而形成负面循环。
4. 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体现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教师参与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很多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的实务能力,往往因为教学任务重等原因,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对高会、注会等考试认为与教学关系不大,持观望、畏难甚至抵触的态度,再加上学校在教学考核、绩效分配等方面的导向不够,教师参与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三、“课证融通”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1. 以岗位为媒介,“以岗定课,持证入岗”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深化“课证融通”,首要任务就是要以职业岗位为引领,按照“以岗定课,持证入岗”的理念,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调研,精准定位岗位能力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校门,深入人才需求一线,通过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开展广泛调研,围绕出纳、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等典型工作岗位,系统梳理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标准等,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会计岗位能力分析框架。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厚基础、精技能、强素质”的课程体系。根据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界限,夯实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强化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会计、税法、审计等理论知识教学,突出实践技能课程,紧密对接岗位工作流程。三是以“持证为就业、上岗能顶岗”为目标,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对接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运行过程,可以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开发贴近岗位要求的实训项目,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 构建“教学+ 考证培训”课程体系,形成阶梯化
培养机制针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脱节的问题,要按照会计职业发展规律和认证层次,构建层次递进、规格相当的“教学+ 考证培训”课程体系和阶梯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初级会计课程模块,强化基本理论和实操技能。围绕初级会计师、会计电算化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增设账务处理、财税申报、会计软件应用等实操模块。二是针对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阶段,以中级会计师、会计信息化等职业资格证书为引领开设备考辅导课程,强化学生从事财务核算、成本控制、投融资决策等方面的实操技能,如针对会计信息化考试加大教考训一体比重,将教学重点放在ERP 系统操作、大额票据审核、集团合并报表编制等实用技术。三是将初级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成绩与学分、绩点挂钩,对于通过考试的学生在评优评奖、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于取得初级证书的学生,学校还可为其提供学习提升计划,鼓励其向中级证书考试进阶,根据学生的考取情况给予实习就业方面的优先推荐、奖学金或是大三阶段的课程减免等。
3. 深化“学历教育+ 用人单位”双向互通互认的课证融通体系
深化“学历教育+ 用人单位”双向互通互认的课证融通体系,是破解毕业生学历和能力不被市场认可难题的根本举措。一是推动校企共建专业教学标准,深化“双元”育人模式。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明确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等,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引领,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度高、专兼结合的“双元”育人课程体系。二是创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1+X”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会计专业要根据证书等级体系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互认通道,实施“证书转换制”,即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成绩计入学分,纳入学分银行与校企实训绩点,学生可以借助考证积累学分,以高实训成绩赢得企业青睐。三是加强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合作,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与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等行业组织合作,引入专业前沿讲座、技能竞赛、实习实践等资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4. 加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和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证,优化“双师型”师资比例。一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考证的积极性,在工作量计算、课时费发放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教师全面掌握、及时更新相关领域职业标准和认证规则。二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高端人才和“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广泛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如与通过项目制引智的方式,每年选派2 ~ 3 名优秀注册会计师到校担任客座教授,以讲座形式指导考证。三是健全校企联合的教师发展机制,深化“双向互聘、横向联合”,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兼职,支持教师通过横向课题、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共研财税优惠政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横向课题,鼓励持有相关证书技能的学生参与项目,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中以“双师带高徒”的形式得到社会认可,进一步提升职教“双证”的“含金量”。
四、结语
在“课证融通”的背景下,只有加快推进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分析传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路径,从而提升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竞争力,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效对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就业蓝皮书:2023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2] 何琳.“岗课证”融通导向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J]. 人才资源开发,2022(21):78-79.
[3] 陈汉成.“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探索与实践[J].会计师,2022(21):140-142.
[4] 叶婷. 高职《管理会计》课证融通的路径研究[J]. 经济师,2023(08):154-155,158.
[5] 周书美,李瑜琨. 课证融通下《会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09):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