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治理效能的影响研究
蒋春晓
作者简介:蒋春晓(1986—),女,吉林磐石人,汉族,本科,中燃宏明电力销售有限公司,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内部控制
【摘要】企业治理是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企业公司制制度相结合,可解决企业内部各种治理问题,协调企业内部各项要素关系,是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预期经营管理目标,基于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对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效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内部控制与国有企业治理之间的关系及内部控制对提升治理效能的影响作用,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从拓展企业治理主体职能、调整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构建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等方面提出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能的策略,希望为新时期提升国有企业治理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治理效能;影响;策略
2023 年12 月29 日,新《公司法》修订通过,其中增加了对国有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特别规定,并充分吸收、融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司法解释内容,对国有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解决外部争议风险均提出新的要求,为深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指明新的路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是指政府投资、参与或者控制的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而且也是党执政兴国的依靠支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进入关键历史节点,为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力,国有企业亟须将发展目光聚焦于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实施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对企业实现预期的发展管理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关键手段;国有企业治理是制约并协调各个代表和各项要素权力的基石,对内部控制环境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对此,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能的重要优势,已经成为企业相关领导管理人员亟须面对的现实性课题。
一、内部控制与国有企业治理的关系
1. 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理论基础相同
内部控制是一种通过制度制定、调整、监督执行及评估等措施开展管理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与员工为关系主体。国有企业治理是一种控制公司管理工作的结构和流程,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员为关系主体。因此,由于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关系双方特点具有一致性,因而两者存在相同的工作理论基础。但是,内部控制与国有企业治理存在控制对象、管理层次、管理责任主体等方面的不同。
2. 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目标相一致
内部控制通过协调管理各项经营活动、执行内控制度、约束岗位人员工作行为等措施,目的在于协助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管理目标。国有企业治理立足企业整体管理层面,依据实际管理需求,系统划分职权界限,并结合相应的监督和激励策略,促进企业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进而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效果,顺利实现治理管理目标。因此,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治理互为表里,两者目标相一致,通过宏观管控与微观管理措施,共同促进企业进入稳定发展状态,进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3. 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互为实现条件
内部控制与国有企业治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是企业内部运行管理的监督系统,后者是解决企业内外部发展因素的重要手段,两者均为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核心。在国有企业实际治理过程中,只有依靠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才能获得精准、真实的财务信息数据,进而为相关治理人员监测企业发展状况提供可靠的依据。二者均在调整分配企业职责与权力的过程中发挥指导性意义,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内部控制的实践中,只有基于良好的内部治理环境,才能建立与国有企业发展理念相一致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促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职工积极践行内部控制制度,为国有企业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二、内部控制对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能的影响
1. 有利于优化企业治理环境
新时期,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对象不断增加,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环境的必然选择。内部环境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对象之一,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够系统管理企业文化、制度、人力等,不仅可以实现积极的成本控制效果,还能提升资金管理效益,为有效的企业治理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信息化时代,全面信息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在提升企业内部治理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能够促进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改革目标,进而激发企业现代化治理效能。
2. 有利于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风险管理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也是检验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活力持续得到激发,市场竞争环境瞬息万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有企业面临的治理风险。在这一形势下,国有企业需要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集中收集并处理各项信息数据的优势,并通过评估与研究,对企业发展管理风险控制点开展前端识别,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从而增强企业管理内控风险的主动性,为良好的企业治理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有利于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水平
内部控制建设是国有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成为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依靠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管理,对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进行科学调整,可进一步优化职权划分与审批控制,拓展经营活动决策与制约效能,为国有企业开展良好的治理管理提供透明化环境。此外,借助信息化内部控制建设,为国有企业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可进一步巩固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财务报告的透明性,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企业现代化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三、基于内部控制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能的策略
1. 强化思想认识,拓展企业治理主体职能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全面启动并实施,推动国有企业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对此,国有企业应当强化思想认识,认识提升企业治理效能的现实意义与迫切性,以内部控制为原点,促进党的领导与完善企业治理相互融合,注重拓展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职能。
其一,应完善集体决策运行体系。国有企业围绕自身发展特点和转型需要,构建党组织“把控方向、管理全局”、董事会“制定战略决策、防范风险”、经理层“谋划经营、强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并促进授权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形成权责紧扣、层层递进的决策运行体系。其二,应明晰治理主体权责界限。由党组织研究前置清单、董事会授权清单、经理层执行清单,明确各项治理主体决策要点与执行路径,进一步保障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其三,应规范决策程序,加强对治理决策的评估。结合国有企业治理现状,不断完善决策前研究论证、合法合规审核等决策程序,落实授权决策情况向董事会报告工作机制。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决策制度的运行评估,促进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审计等监督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合力监督作用。
2. 坚持与时俱进,调整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为了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能中的价值,国有企业相关领导管理人员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转变内控管理理念,注重调整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为激发企业内部治理效能提供环境支撑。
其一,国有企业应当顺应数智化时代特点,构建信息化内控管理体系,坚持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和流程信息化内控管理理念,构建“强监督、严问责”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其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在现代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内控管理主要责任主体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因此,要不断完善拓展管理人员主体职能,并明确职责权限,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或单位要积极承担统筹管理职责,促进内控管理制度有效落实。其三,健全信息化内控管理制度。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要重视推进信息化内控管理建设,以健全内控管理制度为抓手,促进信息化内控管理融入重点业务领域和关键管理环节,充分发挥现代化内控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促进国有企业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3. 注重内部监督,优化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内部审计是企业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管理活动,是审查与评价内部控制管理科学性与有效性的重要管理手段,在企业现代化治理管理中发挥着监督、规范作用。对此,国有企业要重视优化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拓展传统审计管理职能,为激发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效能奠定基础。一方面,要促进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有机融合。国有企业要围绕当前法人治理结构特点,把握现代化内部审计发展规律,对内外部委托责任关系进行进一步明确,基于企业治理管理,构建治理管理型、风险导向性审计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重视明确内部审计部门职责界限。应由公司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开展审计规章制度制定、权责划分等工作,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授权责任,明确内部设计岗位分工,对内部审计范围内的被审计对象开展有效审查与监督,巩固内部审计有效性,充分强化内部控制效果。
4. 加强风险管理,构建风险评估管理系统
进入新时期,为了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激发国有企业治理效能,企业要重视加强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此,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在原有的风险评估管理系统基础上,对内控信息管理机制进行持续开发,利用ERP 等系统控制程序模块控制,聚焦关键业务和重点管理环节,将风险控制接入信息管理系统,充分提升内控管理风险前端识别与控制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在国有企业现代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激发企业治理效能中的优势。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国有企业相关领导管理人员要强化思想认识,通过拓展企业治理主体职能、调整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构建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等措施,构建起现代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中福,尹卓琳.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提高企业回函效率吗?——基于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函的经验证据[J/OL].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2024-04-15].
[2] 赵彦. 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信息化管理探析[J]. 能源化工财经与管理,2024,3(01):46-50.
[3] 许琼. 新时期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J]. 活力,2024,42(05):67-69.
[4] 陈林(燕曰).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国有企业党组织融入公司治理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23(29):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