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型企业中的公共卫生管理与防控策略分析
杨梅芳
作者单位: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摘要】公共卫生管理的内容包括疾病预防控制、环境卫生保护和健康促进等工作,其中的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员工密集度高的制造型企业的影响很大。一旦爆发传染病,不仅直接威胁企业员工群体的健康安全,还可能严重影响生产秩序与经济效益。本文围绕制造型企业应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实务展开探讨。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包括预备阶段的预警预防机制、应急组织与指挥机构的设立,以及详细的应急响应与实施策略。本文提出了未来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展望和建议,旨在为制造型企业防控传染病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传染性疾病;防控实务
一、引言
传染病作为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挑战之一,其不可预见的暴发和快速传播性给企业的人员健康和安全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制造业这种员工密集、生产流程复杂的环境中,传染病的暴发可能会迅速蔓延,对生产秩序和员工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对于保障企业持续稳定运营至关重要。
制造型企业生产线劳动人员相对密集,面对突发的如传染病疫情的公共卫生事件,公司必须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大程度保障员工健康和生产有序。因此,本文选择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为研究案例,通过深入分析其应对特殊疫情的防控实践,旨在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其他制造型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企业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项预案
1.预备阶段
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预备阶段的有效准备和规划至关重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针对员工密集度大及流动性大的特点,必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疫情。本节将深入探讨在预备阶段的具体措施和实践经验。
(1)预警与风险评估
编制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和预警策略是首要步骤。企业定期收集和分析全球和国内传染病疫情数据,研判内外部风险,利用企业组织管理网及时获悉员工健康情况并动态跟踪。通过与当地卫生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密切联系,密切监测预警,从而做出及时响应和调整预案的决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尽快的控制传染性疾病在企业内的传播。
例如,在传染病疫情初期,企业应迅速建立跨部门的疫情信息收集和汇报机制,织密防护网,确保信息及时传递汇总。同时,企业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健康监测和医学咨询、健康教育、员工健康申报等服务,旨在及早发现和预防潜在的传染病风险。
(2)应急预案设计与更新
有效的应急预案设计是保障企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迅速响应的关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框架,包括明确的预警信号、应急响应流程和组织架构。预案不仅覆盖传染病疫情可能的不同阶段(如预警期、爆发期、控制期等),还考虑不同部门和员工群体的特殊需求和应对措施。
例如,针对特殊疫情,企业根据疾控中心的指导,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员工健康特别管理和工作场所的消毒措施,制定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员工轮岗计划,建立分工明确的各类防控专班,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同时保障生产平稳有序。此外,企业及时组织内部宣导和预案演练,确保所有员工能够熟悉和执行应急预案的关键步骤,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协同效率。
(3)资源准备和供应保障
在预备阶段,企业应注重资源准备和供应保障,以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营和生产。企业应做好日常应急准备,包括建立应急支持网络、医疗设备、消毒物资、个人防护装备等的储备和分配机制。此外,企业还与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应急物资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及时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物资短缺。
在特殊疫情期间,企业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协调,成功保障了关键物资的及时供应,例如口罩、消毒液等,为员工和生产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必要时,企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当地政府和社区捐赠物资和资金,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抗疫的决心。
(4)宣传教育与员工培训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备阶段,宣传教育和员工培训是提升企业防控能力和员工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内部通知、课堂培训、展板海报宣传、在线培训等方式。通过向员工普及传染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员工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在特殊疫情初期,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内部公告和微信群等平台,及时传达公司防控措施和最新政策,消除员工的恐慌和不安情绪,为职工构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防线。
预备阶段的有效准备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尤其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通过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更新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资源供应和开展宣传教育与员工培训,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防控能力和应对能力。企业在面对特殊疫情时,充分发挥了其应急预案的作用,通过迅速响应和科学管理,有效减少了疫情对企业生产和员工健康的不利影响,更好的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2.应急组织与指挥机构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企业应建立应急组织与指挥机构,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地响应和协调各项应对措施。
(1)应急组织架构
为保证实现快速响应、高效决策和协同合作,企业设立应急管理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和协调应急响应工作。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由企业党政主要负责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组员由经营班子成员、保健站医疗负责人等组成;如有不同地址的工厂,在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统一指导下,工厂负责人承担起厂区属地管理责任,各级管理负责人承担起所管辖部门的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责任。一旦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集结,共同制定和执行防控策略。
企业设立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办公室。由行政办公、工会、安全、保健站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推进落实管理工作小组部署的各项防控工作和协调相关事项。
为更好的落实相关防控专业要求,成立属地化的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专班 :
①环境消杀专班:负责根据要求安排保洁定期对办公区、公共区域使用消毒药水开展消杀。
②物资筹备专班 :负责根据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复工需要,准备红外测温仪、一次性外科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洗手液、消毒液、医用防护服、医用面屏、食品等物资。
③舆情宣传专班:组织处理舆情安全事件,把不良影响和损失到最低点;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舆情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组织、指导知识普及。
④员工信息收集专班:收集员工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状况等信息。
⑤生产协调专班 :负责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车间生产任务排布和应急调整。
(2)角色与职责分工
在应急组织架构中,各部门和岗位有明确的角色与职责分工,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融合防疫防控相关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能够有序推进和有效落实:
①行政总务部门:负责防疫宣传、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引导。负责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务、后勤保障、宣导等防疫保障工作。
②安全部门:负责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应急保障工作。
③采购物流部门:负责防疫物资采购供应保障工作。 ④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企业员工信息登记与更新、人力资源保障工作。
⑤财务部门:负责保障落实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资金保障工作。
⑥信息部门:负责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信息技术保障工作。
⑦党支部、工会:支持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稳定员工的思想和做好安抚工作。
(3)指挥决策与协同机制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企业采用集中式指挥决策和协同机制,确保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快速响应和行动计划:指挥部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制定并调整应急响应的行动计划,确保应对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作、信息共享,消除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战。
应急演练和反馈机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模拟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及时总结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4)社会责任与风险管理
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积极的应急组织与指挥机构,充分展现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应对特殊疫情期间,有效地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公益捐赠和社区支持,展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和行业的领导力。
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的应急组织与指挥机构,形成了快速响应、高效协作和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司能够迅速集结资源、调度人员,并有效应对各类挑战,为员工和社会各界提供安全保障和支持。通过不断的应急演练和经验总结,不断提升企业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未来应对突发事件奠定坚实基础。
3.预警预防机制
企业的应急预案中,预警预防机制是关键的一环,旨在通过有效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措施,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以下是企业在预警预防机制方面的详细措施。
(1)监测与评估体系
企业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以实时获取和分析关键信息,包括国内外疫情动态、政策法规变化、员工健康状况等。监测体系覆盖多个渠道和来源,包括:传染病数据信息监测:企业保健站负责与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持联系,做好相关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传递相关预警信息。
员工健康数据统计:通过内部健康调查、体温监测和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实时跟踪员工健康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处理。
供应链和物流监控:关注供应链和物流环节的动态,确保原材料和产品的安全供应,减少因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2)预警机制与应对流程
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企业建立相应的应对流程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预警信号分级:根据公共卫生行政部门对于传染病监测信息和企业内外部动态风险评估,结合传染病或疫情防控分类分级,将预警信号分为不同级别,如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等,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应急响应计划:针对每一级别的预警信号,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人员调度、资源调配、通信与协调等措施,确保全面覆盖和及时响应。
应急演练与反馈:定期组织预警演练和模拟演练,检验预警预防机制的实效性和应对能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和完善应急响应流程。
(3)生产线和工作环境的防控措施
为确保生产安全和员工健康,企业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定期对生产车间、办公区域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频繁接触的公共区域和设施。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鼓励员工佩戴并正确使用。调整生产计划和流程,避免人员密集作业;延长食堂供餐服务时间,控制餐厅就餐人数,减少交叉感染风险;保健站就诊服务采取一人一诊室的服务,及时采取消毒措施,杜绝传播风险;公共区域及会议室等按照每日进行消毒及清洁工作。
4.应急处置与人员管控
应急处置与人员管控是企业在应对传染性疾病时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应急措施可以快速控制疫情传播,保障员工安全和企业运营的持续性。
为了应对突发的传染性疾病事件,企业应建立和执行清晰的应急处置流程。设立紧急响应小组,负责实时监测疫情动态、制定应对策略和紧急决策。对传染病事件进行及时分类和评估,确保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对发病员工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减少传播风险,同时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和支持。及时向员工、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发布最新的疫情信息和应急措施,保持透明沟通,提升危机管理效果。
在传染性疾病暴发期间,企业需采取严格的人员管控措施,以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加强入厂人员的健康检测,包括体温监测和健康状况问询,对出现异常症状的人员进行及时隔离和处理。调整员工轮班制度,减少人员密集接触,采取分散办公或远程办公等措施,降低传播风险。建立员工出入记录和接触史记录制度,便于快速追踪潜在感染者的接触史,做好后续管理和防控工作。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强化员工的个人防护意识和措施执行力度。
为确保应急处置和人员管控措施的有效性,企业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评估。组织传染病应急演练,包括模拟疫情爆发场景和应对措施,提升员工应急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效率。根据演练情况收集反馈意见,优化应急处置流程和人员管控措施,不断提升应对传染性疾病的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置流程和严格的人员管控措施,企业能够有效减少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和影响,保障员工健康和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在疫情防控中,不仅需要技术手段和物资支持,更需要组织协调和人员配合,共同应对突发疫情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
三、结论与展望
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对制造型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促使企业加强了应急响应与防控策略的建设和实施。本文从信息报告与预警发布、应急反应措施、应急处置与人员管控等方面探讨了制造型企业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策略与措施。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对企业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制造型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不断优化和强化防疫措施,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到因政施策和因症施策双管齐下。同时,还需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多方合力应对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总之,制造型企业在应对传染性疾病时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应对策略,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协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对企业生产和员工健康的影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兴民,史卢少博,王冬 .防控措施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研究——以 G市 H区的传染病防控为例 [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4,40(01):38-41.
[2]过晓青 .呼吸道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及临床效果分析 [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28):127-129,132.
[3]荔琼 .防疫医院建设策划与设计策略研究 [D].重庆大学, 2022.
[4]李继军,童国军 .重大突发人类传染疾病防控时期体育公共服务研究 [J].武术研究,2021,6(02):136-141.
[5]孙知信,徐玉华,陈露,等 .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的新发重大传染疾病防控研究综述 [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0(05):196-203.
[6]晏月平,黄美璇 .人口流动对重大突发传染疾病传播的影响及应急防控策略 [J].人口与社会,2020,36(05):50-68.
[7]邴清 .流行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探讨 [J].名医, 2020(04):49.
[8]袁洋 .特殊传染疾病医疗信息适度公开制度研究——以艾滋病为例 [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02):111-116.
[9]丁艳 .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及有效防控措施 [J].人人健康, 2020(02):291-292.
[10]张宏阳 .浅谈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卫生监督执法的作用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9):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