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数字经济时代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数字经济时代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谢闻天

作者简介:
谢闻天(2000—),男,海南三亚人,汉族,本科,三亚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消费金融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聚焦于数字经济特点和消费金融服务的提供主体,剖析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指出尽管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加强顶层设计、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消费金融;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消费者权益
    时下,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也为消费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截至 2023年末,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超过 1.1万亿元,服务客户人数超过 3.7亿人次。消费金融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服务实体经济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免存在盲目授信、隐私泄露、“套路贷”等野蛮生长的问题。2024年 3月 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公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旨在重新校准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定位,发挥消费金融公司专业经营、良性创新的优势。在此背景下,笔者拟从数字经济入手分析其对消费金融市场的影响,剖析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数字经济与消费金融市场概述
    1.数字经济的特点
    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为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提供新的机遇。在数字经济时代,谁能高效配置数据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先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形式,催生出共享经济、协作经济等新业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渗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消费金融市场服务的提供主体
    消费金融是以消费为目的,以信用为基础,面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个人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服务主体也随着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网点布局广、客户基础好、风控能力强,在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等领域有着稳固的“基本盘”;消费金融公司,即由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专门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决策链条短,产品创新快,服务灵活,聚焦细分市场的场景金融、供应链金融;电商平台将支付、信贷等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场景,知名企业如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以客户交易和消费行为数据评估用户信用,管理授信额度,提供信用支付、消费分期等服务;满足准入条件下,科技公司也可以成为金融主体,其一般具有互联网背景,依托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开发消费分期、现金贷等创新产品。

    二、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在消费升级、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增速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 GDP增速。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截至 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8844亿元和 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高于经济增速和消费增速。从细分领域来看,住房贷款是占比最高,2023年 9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2%,同比下降 0.32个百分点,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63万亿元,环比增长0.90%。截至 2023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为 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 9.4%。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整体呈中长期向好趋势,消费金融与消费场景不断融合,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2023年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至 2024年底,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接入“信易贷”、地方征信平台等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在产业政策利好和强劲内需的推动下,消费金融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数字化风口下的消费金融将加速向智能化、场景化、生态化方向演进。
    2.市场服务供给主体分析
    数字经济时代,消费金融市场服务供给主体纷纷加速数字化转型。传统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在个人贷款等成熟业务领域保持主导地位。以建设银行为例,2023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增加 733.59亿元,较 2022年末增长 24.83%;个人经营贷款增加 1935.21亿元,增幅高
达 46.59%。银行业加快数字化布局,打造智慧银行、开放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积极布局县域、农村,将消费金融、普惠金融作为零售转型的突破口。《报告》显示,近九成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消费金融上升为公司级重点业务,超六成银行设立了消费金融专营部门。消费金融公司依旧保持专业化优势,聚焦细分市场,转向服务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居民和中低收入群体。截至 2023年 6月,我国已有 31家开业经营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中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占比超过 80%,全国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投放金额超 5万亿元,期末贷款余额超 1.3万亿元。另外,电商平台借力自身流量优势和数据积累,将消费信贷服务无缝嵌入商品销售场景。2023年 618大促期间,拼多多打出“天天都是618”的口号,双十一的百亿补贴用户规模突破 6.2亿,一线城市用户订单量同比增长 113%,四五线城市下单金额同比增长 167%。抖音、快手电商的短视频直播带货融合消费信贷,催生出“先试后买”“边看边买”等模式。互联网科技公司也逐渐跨界布局消费金融,部分互联网平台正通过申设消费金融公司等方式“持牌化”,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合规参与者。
    3.消费者行为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消费者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趋势。一方面,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宅经济”、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消费模式崛起,202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达到 12.27亿,全年维持 2%的稳定增速,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活跃用户提升了10.5%。大额消费、教育、装修等场景成为消费信贷的重要增量市场,分期在消费者中的接受度持续提高,消费者的获贷意愿不断提升,品质、个性、体验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词。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的普及也为消费信贷渗透奠定了基础。2023年第 2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85.14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 2.17%,移动支付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随着 ESG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可持续的移动消费逐渐成为新风尚。
    4.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第一,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消费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部分机构盲目追逐高利润,过度授信、过度放贷、多头借贷等问题时有发生,互联网平台存在误导营销、捆绑搭售等不规范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第二,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长尾市场上机构在产品创新、风险定价、客户体验等方面落后于行业标杆,行业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第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有待完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保护意识淡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滥用、泄露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促进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管体系
    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监管规则和政策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为营造良好的消费金融生态,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首先,顶层文件应进一步明确消费金融市场定位,将其作为拉动内需、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的抓手,鼓励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主体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在促进创新和审慎监管之间把握平衡;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消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明确机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遵循,推动修订个人信贷管理、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等领域法规,因应市场和科技变革,动态调整监管政策;最后,要创新监管科技应用,提升精准监管、专业监管水平,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推进“监管沙盒”常态化运行,为金融创新营造安全可控的实验环境。
    2.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服务效率
    消费金融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先进技术深度融入业务全流程各环节。首先,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在大数据治理、知识图谱等领域的投入,在客户准入环节构建客户多维画像,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反欺诈风控,基于借款人还款、消费等行为数据的动态学习及时发现逾期苗头,深化行业协同,打击多头借贷、恶意“逃废债”等行为。其次,消费金融机构应立足自身禀赋,找准生态位置,借力合作伙伴的场景资源和数据积累,从投保、教育、租房、装修等高频场景切入,批量获客,利用 AI加速线上办理,在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平台、商户接入的API、SDK,共创共赢。最后,消费金融机构应把数字化人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人工智能、风险管理、产品研发等领域高端人才,强化金融科技文化建设,为各类人才搭建创业平台。
    3.强化数据安全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
    消费金融机构是高频收集、存储、分析、使用客户数据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筑牢数据安全防线,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首先,要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消费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明确数据收集、传输、存储、使用、销毁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其次,要创新隐私保护技术应用,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消费金融机构应在“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安全使用大数据,如采用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在不提供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完成数据建模分析,或利用动态加密技术使加密数据不被解密的情况下直接参与计算等。最后,网监会、银协等行业组织应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引作用,制定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团体标准、自律公约,明确红线和负面清单,消费金融行业应全力支持与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公安等部门的跨界工作,加大对非法获取、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等“黑产”的打击力度,提高数据违法违规成本。

    四、结语
    消费金融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丰富了居民的消费方式,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在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引领下,在消费金融机构的持续努力下,必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形成各类主体协同发展、多方共赢的消费金融生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消费金融公司迎来监管新规,对你我有哪些影响?[EB/OL].(2024-3-19)[2024-03-2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3/content_6940328.htm[2]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 2023[R].中国银行业协会, 2023-07.[3]2023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R].QuestMobile,2024-01-31.
[4]张凯 .消费金融监管体系发展障碍与突破策略 [J].金融与经济, 2024(01):76-87.
[5]范若滢,叶银丹 .消费升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发展潜力 [J].中国银行业,2023(03):83-85.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