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以G省为例
覃姣姣
【摘要】作为高校依法成立的非营利组织,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以其灵活吸纳社会资金的优势,逐渐成为高校资金筹集的重要渠道,为高校的发展提供重要资金保障。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基金会的运作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基金会数量的增加,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高校基金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从 G 省高校基金会的基本情况出发,对 G 省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关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筹资;财务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为改善学校收支矛盾突出、办学资金紧张等问题,各高校纷纷成立基金会来拓宽筹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以弥补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不足。而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基金会的发展运行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基金会的正常运转。2014 年 9 月 18 日,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14〕3 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财务管理对高校基金会的重要性。
二、G 省高校基金会概况
1. 基金会成立数量
从数量上看,G 省高校基金会起步较晚。根据社会组织网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23 年第二季度,G 省共有 22 所高校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最早的于 2006 年 11月成立,之后有将近 6 年空档期,直到 2012 年之后才每年都有高校陆续筹建,22 家高校基金会里面有 14 家是 2017 年 6 月之后成立的(见图 1),可见 G 省高校的教育发展基金会仍处于发展初期。
.png)
2. 基金会发展规模
从规模上看,G 省大多数高校基金会无论是注册资本还是后期净资产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从表 1 可见,22 家高校基金会中有 21 家的初始注册资金都是 200 万元,只有一家超过 200 万元的,这表明 G 省高校基金会在发展起点上就比较低。虽然后期经过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但也只有少数发展较为迅速。截至2022 年末,G 省只有 6 家高校基金会净资产超过 1000 万元,其中规模扩大最快的净资产增幅为 3147.86%;有 14 家的净资产仍处于 500 万元以下,其中 2 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规模缩减最大的净资产增幅为 -33.98%。可见,G 省高校基金会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发展水平也不均衡。

三、G 省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
1. 对基金会发展重视力度不够
高校基金会虽然是依法成立的独立法人,但因为是高校筹办的,基金会的日常运行与高校业务关联性非常大。一是基金会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以及具体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由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工作人员对基金会的归属感,并且因为是兼职,大家的精力难免会被自己正式岗位的工作占据,分给基金会的精力就比较少。从表 1 可以看出,G 省 22 家高校基金会中只有 8 家配置了专职工作人员,其余均未配置。二是很多高校其实并没有真正把基金会当成一个独立法人来对待,而是将其作为一个行政部门管理,认为基金会就是学校筹资的渠道之一,而且很多人员认为只有名校具有一定品牌效应,才能获得较大额的筹资款项,一般普通高校的品牌效应不大,基金会的筹资能力其实并不强。因此并没有过多关注基金会未来的发展,从而使一些基金会在高校中的存在感不断降低。
2. 财务管理方法还有待完善
一是产权关系划分不够清晰。部分高校基金会的日常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设备都是学校的资产,没有明确划分相关资产的产权关系,大多也没有办理资产的更名手续。
二是成本核算不充分。因为日常办公场所和设施都是学校资产,所以在基金会进行成本核算时未充分考虑;同时,除了办公场地、设备、水电等办公成本外,因为基金会大多数职工都是高校员工兼任,职工薪酬待遇也由高校负担,基金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也未考虑在内。
三是资产保值增值方式比较单一。从表 1 可以看出,G 省高校基金会有 16 家的捐赠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90%,可见基金会大部分的收入来源是捐赠,基金会规模扩大过于依赖捐赠收入。对于闲置资金,在充分考虑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的情况下,大多是通过银行协定存款、大额存单来获得相应利息收入。
3. 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因为基金会成员大多由高校各相关部门人员兼任,相关薪酬待遇都已经在高校支出,基金会不会再另行发放薪资补助,并且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在基金会还未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为了严格控制运行成本,就更加控制这方面的支出。这对兼职人员来说,就是承担两份工作但只有一份酬劳,极大地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部分高校基金会仍缺乏有效、完善的激励制度,基金会筹资额度的高低与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职务升迁无关,即使通过个人努力筹集了大额资金,也不会有相应的奖励,久而久之就会降低筹资的积极性。所以,这样不完善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提高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基金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4. 优惠政策执行难度较大
根据现行规定,无论是企业或个人,要享受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政策红利,就必须是捐赠给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组织。在 G 省要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除了应当同时符合《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公告 2020 年第 27 号,以下简称《公告》)第四条中的“取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且在有效期内、取得社会组织评估等级 3A 级以上(含 3A)且在有效期内”等八大规定外,还需同时满足其他相关条件,例如“申报当年年末净资产大于注册资本、兼职人员没有违规领取薪酬、奖金、补贴等”,可见要取得该项资格还是比较有难度的,申请的过程也比较复杂,耗时较长。从表 1 可见,在 2022 年度,G 省高校基金会中只有 8 家获得了此项资格,剩余的 14 家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取得该资格,这就使捐赠者无法享受公益捐赠税前抵扣,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捐赠者的捐赠热情,给高校基金会的筹资带来不利影响。
四、G 省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改善建议
1. 规范高校基金会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规范高校基金会的运作,一是要逐步改变对基金会的管理模式。应该充分认识到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而不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要将基金会与学校其他二级部门区分开来,使基金会充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可以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基金会的理事,进一步拓宽基金会的筹资路径,还可以招聘经验丰富的专职人员来负责基金会的日常事务,提高基金会的整体运作水平;二是高校本身要充分认同财务管理对于基金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对基金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严格遵守相关财经制度的规定,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和优化,避免因财务管理工作疏漏而产生的风险,助力基金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基金会内部成员要增强自身对于基金会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基金会的管理中,合力促进基金会的良好发展。
2. 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模式
一是应严格按照基金会是独立法人的原则,遵照会计准则相关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校本身和基金会各自拥有的资产进行严格核查,明确界定相关资产的产权,准确核算基金会关于办公、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费用支出,无法确认的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确保成本核算的完整性。二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方式,可以聘请专业的投资人员来指导或者请他们专门负责基金会的投资管理。除了保守的银行协定存款、大额存单等方式外,还可以在法律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其他投资模式,例如风险较低的金融理财,自主或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各类投资,以及其他符合政策规定的投资项目等,适当提高基金会资金的运作效益,扩大高校基金会的发展规模。
3. 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高校基金会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资金筹集、投资、资产保值增值、核算监督等多方面内容,筹资工作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所以负责人员需要非常擅长沟通交流并且熟悉高校的发展情况;投资工作需要对投资金融、上级政策规定等方面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也需要关于财务、教育、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想要这些工作都能取得高质量的成效,就势必要组建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一是可以定期邀请在基金会管理方面有经验的专家来开展培训,指导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二是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及时学习、传达上级有关的政策规定,提升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三是将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职务升迁等与业绩挂钩,对于兼职人员,在符合上级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设立基金会管理专项经费,对在基金会筹资、投资等工作中有突出业绩的个人或者队伍,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有效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4. 进一步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对于高校而言,公益捐赠财政资金配比是一项激励政策;对捐赠者而言,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是一项很大的激励政策,如果上级可以适当简化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申报手续,缩短审批时长,加大公益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比例,那么将使捐赠者获得公益捐赠的极大税收红利,有助于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慈善捐赠,从而促进基金会的发展。除此以外,也建议在捐赠收入的财政资金配比、基金会免税收入等方面给予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将更有力地推动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和运作。
五、结语
高校基金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高校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工作又是高校基金会高质量运转的重要保障。部分高校基金会虽然起步较晚,但只要各高校充分认识到基金会的重要性、逐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建设起强有力的高素质团队、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就一定能有效促进高校基金会的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成蹊 . 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4):84-86.
[2] 李智慧 . 浅析高校基金会筹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经济师,2022(9):71-74.
[3] 高媚 . 西部地区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优化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 西部财会,2020(5):32-35.
[4] 李琦 . 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之我见 [J]. 财会学习,2022(1):52-54.
[5] 成珊珊 . 高职院校教育基金会筹资及投资管理研究 [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3-36.
[6] 赖莎 . 高校基金会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J]. 活力,2022(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