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王雷,邹妍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在剖析企业工商管理创新困境的基础上,从战略管理、组织优化、人才开发三个维度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对策。研究认为,企业唯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变革管理理念与方式,构建起灵活高效的现代管理体系,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把握先机、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高瞻远瞩,从全局和长远出发谋篇布局,同时要脚踏实地,在战略、组织、人才等方面持续用力,激发出蕴藏的创新活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工商管理;创新路径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系列新情况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企业亟须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
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后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与新规律的总和。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换挡,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GDP 增速从过去 2019 年两位数增长回落至 2022 年 7%左右,但考虑到经济总量已达到 90 万亿元,7% 的增量规模依然十分可观。二是发展动力转换,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2 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62.4%。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从2012 年的 45.5% 提升至 2019 年的 53.9%,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9.9%。四是发展方式转型,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单位 GDP 能耗、水耗、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五是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逐年缩小。总的来看,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更加成熟、更可持续的阶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企业工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面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唯有通过工商管理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以一些手机企业为例,其通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矩阵式”的组织架构,实现了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大幅提升了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管理创新有助于激发组织内部活力,释放员工创造力,提高运营效率。某跨国集团通过推行“人单合一”的用工制度改革,打破了铁饭碗的束缚,让员工的收入与绩效直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此外,管理创新还能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降本增效。例如某跨国集团通过实施人单合一模式,将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扁平化,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平台 + 创客”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三、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 战略规划与经济环境适应性不足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市场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特征,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许多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仍然沿用过去粗放式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缺乏对市场环境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判断。例如,家电行业面对消费升级趋势,一些企业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仍然专注于功能同质化的低端产品,导致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不足,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传统零售企业未能及时调整战略,仍然固守实体店模式,未能快速发展线上渠道和数字化运营,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电商平台蚕食,营收出现明显下滑。此外,企业在战略规划中对新技术应用的前瞻性也存在不足,数字化转型步伐滞后。以制造业为例,虽然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日益成熟,但不少企业尚未将其纳入战略规划,错失了智能化升级的机遇。
2. 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滞后
当前,许多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仍是以传统的金字塔式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与决策效率低下,响应速度滞后。以某集团为例,其早期实行的“人单合一”模式虽然打破了部门壁垒,但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导致管理效果不佳。同时,一些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组织架构数字化程度低,缺乏敏捷高效的扁平化管理。例如某跨国公司集团在转型初期,由于业务流程未及时优化,部门间协同不畅,影响了数字化项目的实施进度。此外,不少企业对新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特点把握不够不准,机械照搬互联网企业的做法,忽视了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导致组织管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3. 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效率低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足,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人才多元化发展需求。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但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销售、工程等传统领域,对新兴业务如养老地产、产业地产等缺乏针对性培训,导致相关人才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存在结构性矛盾,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用工荒困境,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人才供需失衡现象严重。同时,企业内部人员配置也存在冗员问题,岗位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此外,员工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考核指标单一,激励机制乏力,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国内外一些通信企业在5G 研发竞争中落后,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由于其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业绩,忽视了研发人员的长期激励。
四、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创新对策及实施路径
1. 构建动态适应性战略管理体系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亟需构建一套动态适应性的战略管理体系,以增强对不确定性的把控能力。(1)企业应建立灵活的战略规划机制,打破传统的“五年规划”思维定式,采用滚动式规划方法,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战略目标和路径。例如,可以每年对战略规划进行迭代更新,通过大数据分析、情景模拟等技术预判市场趋势,提高战略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2)企业要加强战略执行的动态管控,建立健全战略绩效评估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实时监测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同时要营造有利于战略落地的柔性组织氛围,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让一线员工参与到战略优化中来。(3)应注重战略管理能力的动态提升,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方式,打造一支具备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管理团队。可以采取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广纳战略人才的模式,成立专门的战略研究部门,持续跟踪技术前沿和产业动态,为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2. 优化组织结构,推行扁平化管理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架构已难以为继,企业需要打破部门壁垒,精简管理层级,推行扁平化管理,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业务流程而非职能部门设置组织,打破条块分割,实现端到端的流程贯通。比如,可以探索从原有的职能制组织转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流程型组织,设立面向不同客户群的多个独立经营实体,使一线员工直接面对用户,缩短决策链。二是合并同类业务部门,减少汇报层级。例如,一些早期按照产品线设置了多个事业部,导致部门林立、职责交叉,为此该企业着手组织变革,将原有的部门例如产品事业部进行整合,同时裁撤了如区域部和代表处一级,使一线销售人员直接向总部汇报,这样有望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三是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同质性工作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规模效应,例如可以在总部层面设立人力资源、财务、IT 等共享中心,统一为下属分子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四是充分授权基层单位,调动一线员工积极性。一些奶茶店通过“合伙人”制度,将每家门店作为独立利润中心,由店长全权负责日常经营,总部只负责制定标准和监督,这样极大激发了一线员工的创业热情。当然,推行扁平化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企业在流程优化、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组织效能的提升。
3.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才价值
为破解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开发滞后、配置效率低下等难题,企业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员工潜能,提升人才价值。第一,企业应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员工的特点,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培养方案。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每年从基层员工中选拔优秀人才,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深造,培养未来的业务骨干和管理者。同时要创新培训方式,运用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数字化手段,打造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平台,提高培训效率和覆盖面。第二,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人岗匹配度。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组织内外部人才供需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优秀经验如一些智能建造单位建立了“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估”系统,通过对各岗位任职要求和员工能力的综合评估,实现人岗精准匹配,盘活存量人才。第三,企业要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将员工贡献与组织目标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可采用 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突出重点、简化流程,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推行“高管 OKR+ 员工 KPI”的双层绩效管理体系,实现战略目标与员工行为的有效传导,激发组织活力。第四,企业还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优化招聘、培训、考核等环节,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创新已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纵观全文分析,不难看出,管理变革是一个动态系统工程,需要在战略引领下,统筹兼顾组织、人才等方面,方能激发出蕴藏的创新活力。这对企业领导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立足当下,准确把握内外部环境变化,又要着眼长远,科学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系统谋划、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方能不断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企业唯有以创新之舟破浪前行,以变革之力砥砺奋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稳健前行,续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周叶琴 . 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创新:产业升级的起点 [J]. 中国商人,2024(3):216-217.
[2] 许雯雯 . 数字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的分析 [J]. 商讯,2024(3):127-130.
[3] 颜宏艳 .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工商管理创新路径 [J]. 活力,2024,42(2):91-93.
[4] 孙红梅 . 企业工商管理如何求新 [J]. 中国商人,2024(2):102-103.
[5] 滕文凯 . 东港区:党建引领,赋能楼宇经济“破圈”生长 [N].日照日报,2024-01-01(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