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需求、新文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课题: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新时代、新需求、新文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编号:2022scjg08)
康蒙
【摘要】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张国俊,2018),也给数字赋能政府审计高质量治理带来了机遇和可能。随着信息技术日渐广泛和普及,审计方式也由原来的人工审计变成了大数据审计。随着大数据审计时代的来临,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技能,也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数据;审计人才
一、概述
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高校应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何丽薇,2020),重视充分发挥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对于人才培养理念及时更新换代,培养出更加契合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王珩,2019)。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基于校企合作培养大数据技术与审计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树立问题意识,运用数据思维进行实践,并掌握大数据分析的系统技术与方法,在遇到实践层面的问题时,能够构建领域知识,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的审计现场应用问题(胡艳丽等,2020)。部分高校开设的大数据审计技术专业,也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具有审计特色的大数据专业培养计划,培养审计领域应用人才(詹天明,2019)。
职业院校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何提供满足审计需求的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 教学理念落后阻碍人才培养效果
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中,首次将传统财务会计类的各个专业名称加上了“大数据”,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中要关注新技术环境变革对财经类专业的影响,树立数据思维与数字资产的理念。新版专业目录发布前,财经院校基本尚未开设与大数据技术有关的课程,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促进传统财经类专业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审计专业教学理念落后,阻碍了人才培养效果。审计学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学科,而大数据技术则属于理工科,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二者结合,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审计专业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审计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不足、课程建设不合理、专业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十分突出。
2. 审计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不足
审计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其对学生的实操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将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才能够最终收获工作上的成功。但是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重点放到了理论知识传输以及仿真实践上,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平台,这对于学生的审计专业能力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审计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需要审计人员的实务经验以及专业能力。目前高校大数据与审计的实训课占比低,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能力,一味地培养其知识却不能运用于实际,不符合新文科注重实践性的要求。
3. 市场错位导致审计人才供需失衡
从目前来看,审计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即高校培养出的高职院校大数据与审计人才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因此造成了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大数据与审计专业培养应注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将人才输送给政府、企业等组织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审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多数审计业务都依赖于数据处理等技术,这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文科也要求大数据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应结合信息技术、思政教育。然而,目前大数据与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过于传统,各高校主要侧重于审计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了社会对审计人才信息技术能力、人文情怀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三、研究对策和建议
1. 融合审计大数据思维,创新人才培养
应对当前的审计变革,大数据思维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审计人员需要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审计思路,审计人才的培养应以确立大数据思维为方向,在掌握业务流程和梳理各行业的数据逻辑关系中,创造性地开展数据建模工作。无论政府、企业行为还是高校人才培养,都要以思维创新引导技术创新,推动工作效率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要突出构建学生思维模式的重要性,认识数据分析的工具属性,将大数据技术要素与审计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数据思维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审计的开始阶段就要侧重于数据分析构建整体审计思路,在理论基础学习中,将审计原理与数据分析实践并重,并进一步分析需求,对企业的业务、财务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将数据分析贯穿到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 融合课程思政,坚持立德树人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同样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
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各项基础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保障与道德基础。所以,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应廉洁从审,遵守审计的工作纪律,寓审于廉,寓廉于审,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3. 融合新时代、新需求的理念
“新时代职教 20 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审计教育应该面向实务应用、提高审计人才培养价值。
4. 构建融入大数据应用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围绕审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针对学生特点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大数据应用、智能审计等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群之间相互交叉的核心知识技能相融合,将大数据应用、智能审计、区块链等新兴高新技术融入核心课程,优化课程开设结构,为行业、企业提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专业群针对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大数据审计精准需求开设拓展(选修)课程,开设在第二学年,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可交叉互选拓展课程学习。第二学年,在完成综合能力项目课程学习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专长等,选择一个多课程综合应用的小型学期项目,跨专业组成创新小组,在顶岗实习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期项目课外分散式研习。第五学期,学生仍然跨专业组成创新创业小组,完成学期项目——顶岗训练项目。通过拓展课程、学期项目、综合训练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跨岗位就业能力,实现多通道职业发展。
四、研究结论
大数据审计是一门以计算机科学与审计学为理论基础,旨在实现审计全覆盖和全维度高效率审计的重要课程。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科技变革,学科内部知识的不断融合,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和内在要求。大数据审计顺应了审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我国政府审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新文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大数据变革给审计带来的机遇出发,对大数据审计课程、教学、教师队伍以及课程思政等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 学校层面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国家需要创新,企业需要发展。发展校企合作是国家对人才战略重视的体现,这也逐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高校寻找可合作的企业与其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2)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水平。双师型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知名审计事务所等进行进修学习、轮流派遣少部分教师到审计事务所或企业单位等进行挂职实训等方式,丰富审计实践经验,培养教师的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并做到能与专业知识结合运用,从而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审计人才培养
2. 教师层面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教师要看到审计行业的新变化,了解大数据应用技术能力对于审计人才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只注重审计理论知识教学的观念,重视在实践中发展和提升,掌握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2)提高自身能力,营造氛围带动学生
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自主学习或与社会各企业事务所或事业单位的审计从业人员的交流学习,了解先进的审计理念和观念,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
3. 学生层面
(1)了解社会需求,设立相应目标
“不患才不济,而患志不立”。审计学子应多关注象牙塔以外的社会信息,实时关注审计行业的最新变动,了解审计行业就业现状及相应的社会需求,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进行横向及纵向比较,找到长处并保持,找到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提升,设立相应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发展。
(2)培养兴趣,自主学习,树立审计学习的信心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讲话中反复强调要把学习当成增长才干的基础工程。审计是一门具有综合型和实操性的学科,作为审计学的学生,必须将学习之路进行到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培养对审计与大数据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提高自主学习的力度。同时也要树立对审计学习的信心。
(3)“以赛促学”,多参与专业竞赛及实践
参与审计相关的学科竞赛是审计学子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积攒实战经验并与强手切磋沟通交流取得经验的直接途径。
未来,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兴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和政府等行业与部门的数字化转型,数据电子化将成为常态,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融合审计理念、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为突破口,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从而为“智慧审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荣生 .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 [J]. 审计研究,2014(6):23-28.
[2]陈伟 & SMIELIAUSKAS Wally.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机遇、挑战与方法 [J]. 计算机科学,2016(1):8-13,34.
[3] 陈伟 & 居江宁 . 大数据审计:现状与发展 [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12):77-81.doi:10.16292/j.cnki.issn1009-6345.2017.12.019.
[4] 唐衍军 & 蒋尧明 . 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 [J]. 财会月刊,2021(6):105-108.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1.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