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程群建设路径研究
——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
基金项目 : 宝鸡文理学院重点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以“思政 + 专创”为核心的经济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研究》(22JGZD0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230705875272059);2023 年宝鸡文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微观经济学”
刘 芳
【摘要】新文科建设包括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等众多方面,而课程改革是新文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在“新文科”背景下,契合经管类“融通式”人才培养理念,分析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诊断基础上,提出基于“新文科”建设与企业用人需求,明晰经济学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以“新文科”理念构建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经济学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的课程设计;以专创为核心,完善经济学专业“金课”打造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新文科;经济学;课程群;专创融合
一、引言
2019 年初,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标志着我国的新文科建设正式纳入政府议程。2020 年,教育部又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新时代我国的新问题与新情况。新文科建设包括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等众多方面,而课程改革是新文科建设中的关键的环节。
经济学作为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应用型学科,伴随现实经济问题的改变,其研究主体、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也不断变化,呈现更加多元化和泛化的特点。传统经济学和非经济学领域的融合,形成了一批新兴经济学科如行为经济学、卫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大数据决策与分析、能源经济学、经济法、公共经济学等。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的优化,不仅是响应国家“立德树人”号召,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学人才的需要。也是将人文精神、学科前沿思想、创新创业教育内化于课程建设之中,打造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金课”资源的需要。
以“新文科”为背景,研究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和某门课程的改革上,而立足于地方大学的实际,以经济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尚为匮乏。此外,纵观本校近几年经管类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方向,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案例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课程群思政化建设等。而本文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契合经管类“融通式”人才培养理念,调整 2021 版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进一步改革。经济学专业课程具有知识内容繁杂、理论抽象、数理联系紧密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往经济学专业的教改项目更多具象于某一个门课程,缺乏在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新时代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审视经济学专业课程之间的系统化分析和构建。
二、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经济学专业秉承经济管理学院“崇术重用”的办学定位,在夯实学生经济理论功底的基础上,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掌握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和方法、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依据宝鸡文理学院 21 版经济学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需要获得 159 个学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课程为 41 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 25.79%。专业课程为 86.5 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 54.40%。实践学分为 28.5 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7.92%。选修课程为 24 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 15.09%。大学四年学时分配为第一学年 51 学分,第二学年 48 学分,第三学年 40.5 学分,第四学年 19.5 学分。
三、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问题诊断
1. 课程设置脱离社会用人需求,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新文科”建设注重运用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打破传统知识培养体系,既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又要探索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教授是大学人才培养中关键环节,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对照于新版经济学专业国标进行了调整,虽然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融合型人才仍有较大差距。学生更是反映在课堂中能够汲取的知识有限,过多的通识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没有精力围绕专业知识进行精尖的训练,给用人单位留下“不精不专”的印象。学生自身报考时对于专业培养的方向也不明晰,很多同学把经济学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混为一谈,在学习中存在兴趣不浓、毕业出路迷茫的状况。
2. 缺乏围绕“新文科”特点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
从课程设置来看,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不足。一是经济类专业课程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必修课、专业教育选修课、个性发展必修课、个性发展选修课等六大类型。而这六大类课程中仅有专业教育必修课、专业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基础课的部分课程是直接的经管类专业课程,其他类课程均为学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特别是在个性发展类课程中缺乏与经济学专业相关的个性拓展。二是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课程未形成体系性建设。目前,专业必修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应用类的课程较少,此外课程之间虽然具有专业知识联系性,但是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存在断层。三是课程学分的学年设置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大一和大二课程中专业课程学分不足,通识类课程学分过多。而大三年级专业课学分又较多,造成学生大三在准备考研和实习之外,专业学习压力较大,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不够深入。
3. 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够紧密
应用经济学是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学科,依托于应用经济学成立了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陕西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2 个校级研究平台。经济学专业坚持“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旨在为地方经济、管理及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经济学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脱离社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校企实习基地、培训基地、产业学院以及共同推进的产学合作协同与人项目,能够有效促进产教融合的实践。然而,目前实现却体现出深度合作机制无法创立、专业对口企业对合作兴趣不浓、合作经费支持有限、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不足等状况。
4. 缺乏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核心课程“金课”打造不足
“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多元化的知识,强化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教师在传统教学理论授课中积累丰富的194Educational training 教培跨学科案例。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对经济学专业知识讲授必须突显数字技术变革对经济学研究范畴、研究视野的新冲击。因此,一方面,应该调动专业教师及时更新授课资料和案例准备,力图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需要整合线上、线下的平台资源,形成师生可分享可交流互动的教学资源平台。此外,经济学专业应当围绕核心专业课程打造一批示范性“金课”,“金课”应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创融合”为核心,形成课程示范效应,带动专业课程群建设。
四、基于“新文科”背景的经济学专业课程群建设路径
1. 基于“新文科”建设与企业用人需求,明晰经济学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一是基于“新文科”背景对经管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宝鸡文理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厘清学生素质要求,专业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内涵关系,以新文科理念引导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布局。注重课程间知识内容的衔接,课程框架体系的完善,以及课程学时设定的增减,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交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走访与调研合作企业,明晰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导向,提升学生综合型、应用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经济学专业课程培养方案。
2. 以“新文科”理念构建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一是以面向就业岗位需求和新时代综合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统筹,注重学生从专业认识、专业成长、专业拓展、专业发展的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以学期作为时间界线,整体优化课程数量与层次,将综合能力分解对应学生培养的不同能力层次,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设计了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单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就业能力的“四层次”一体化课程体系。二是基于新文科建设思想完善经济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将课程培养内容的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专业的信息化程度,课程的挑战度、高阶性和创新性等,作为课程考核体系的内在标准。此外,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互动式教学过程、多元的考核方式来提升学习趣味和效果,着力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三是优化课程体系学分设置。加大实践、应用课程的学分比例,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经济课程中也应增加实践课时。
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经济学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的课程设计
一是拓展校外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校外实践的拓展,实践基地建设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经济学专业应当设计好实践课程、每学期实践学分占比、通过与企业定期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拓展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二是以激发学生热情的双创类竞赛为切入点,建设赛课合一的实训体系。结合“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数字化商业决策创新大赛、全国高校经济决策虚仿实验大赛等经济学专业热门竞赛,依托创新创业综合实训云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学时比重,通过“赛训促学”“科研促教”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也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经济分析和报告撰写能力。
4. 以“专创融合”为核心,完善经济学专业“金课”打造
一是从国家经济战略(扶贫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中国战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经济伦理,构建经济学专业课程案例资源库,推进专业课程建设。二是以“专创融合”为导向,强化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通过理论学习、模拟演练、学科竞赛、经济实训、创业实操的融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体系设计激发学生双创基因,培养符合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三是整合教学资源信息,开发完善的经济学专业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李鲜苗 . 新文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51-54.
[2] 张海柱 . 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融合与跨学科课程改革——以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 [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94-98.
[3] 党杨,敬然,康楚仪 .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J]. 现代经济信息,2018(6):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