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3年度立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吉教高〔2023〕22 号)阶段性成果;本文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 2023 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我国民办高校院系教授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ANFZG23264)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一般课题: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H23007)
于光 刁卓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既符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是国家推进创新发展的基础。然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相关实践中,仍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有效的实施路径,包括高校需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高效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加强宣传力度等,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能够全面落实。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高校在追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时,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人才培育框架,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促进其全面成长。我国众多高校正专注深化内涵建设与发展,将加强学生创新与创业的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心,以此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解决相关难题,对于高校的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实施,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意义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提升教育内涵与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教事业的头等大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是提升教育内涵和质量的有效路径,也因此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校仍旧采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模式,然而多年以来的教育实践说明,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效果一般。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广泛推行和实施,已经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内容,对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2. 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未来的职业选择相得益彰,为其全面进步提供动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基于一个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没有这个整体目标的指引,创新创业教育将沦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学科背景、个性差异和知识技能水平等多个因素。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引入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案例以及团队组织管理技巧等内容,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创新创业理解。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出既有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高度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3. 基于社会经济进步的迫切需求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每一步,已成为推动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高校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有效利用这一新常态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望也随之提高。在这样的趋势下,毕业生需要迅速适应构建新时代经济体系的要求,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不仅能促进教育体系专业化和系统化发展,还能满足社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促进大学生社会就业率的提升。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与支持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其中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更新缓慢。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过于狭窄,仅将其等同于开设几门课程,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模式。
      其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合理性和特色。因为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层次较低,高校课程设计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挖掘和展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价值。
      其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偶尔的创业讲座或是学分有限的选修课,这种方式过于简陋,难以达到相应的深度和广度,许多学生听课学习只是走过场。
      其四,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不少高校在创新创业领域缺乏专职教师,往往由与创新创业领域专业相近的教师兼任,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师缺乏经验,学生更难以有效结合创新创业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实践。
      其五,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认识相对肤浅。这种浅薄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进而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实现。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施路径
      1. 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效能,首要任务是重塑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目前,部分高校及其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观念不够创新,一般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化为开设几门相关课程,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期望学生自发投身于创业实践。这种做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去甚远。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高等教育内涵的一种补充和完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改革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的教育不仅是在专业理论的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还要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2. 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广泛推广,多门相关课程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例如,当前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以及“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培养”等选修课程,并向全体学生开放。然而,这些课程多以选修形式出现,教学时数不足,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方法单一以及课程内容重复等。为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不能停留在开设相关课程这个层面。其中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和整合各专业课程中的创新与创业元素,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贯穿于专业知识的教学,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高校应基于自身特色,尤其是自身定位、区域优势、行业发展水平、校友资源,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纳入正规的学分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中的核心角色,教师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培养一支既懂教育又懂行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需深入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应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可通过参与进修学习、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校可鼓励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运作过程,积攒创新创业实际经验。其次,高校应积极引入外部优秀资源,如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家、学者、行业精英与杰出校友等,来校担任客座教授或课程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最后,高校应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引入新内容,将创新创业的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4. 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传授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同样重要。课堂教学使大学生能学习到创新创业必要的理论知识,但只有参加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活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实践活动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直接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教师则可激励和带队指导学生参与国内外著名的创新创业比赛,例如“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包括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等。为激发更多普通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校每年都应定期举行学校级别的创新创业比赛,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培养其创新思维,高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高校需要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不仅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加强宣传力度
      只有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才能提升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为此,高校需要采用多种渠道,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宣传力度,确保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在大学生心中扎根。相关措施如下:一是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及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到访并举办公开的免费讲座,深入解析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并用自身的经历、体会激励大学生勇敢加入创业的行列,使其成为新时代潮流的引领者。二是有效传达和解读来自国家、省市以及行业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信息。高校可通过海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渠道,加深学生相关竞赛信息的了解,并励积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一般而言,大学生并不排斥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往往缺少了解和获取相关竞赛信息的渠道。高校应积极宣传,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给予参赛学生、获奖学生一定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赛热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高校需立足于各自实际情况,应树立科学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观念,构建高效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训平台,加强宣传力度,制订合适的激励机制。同时,应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与创业教育元素,持续优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力度。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1] 孙宁,郭东辉,蒋宁 .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 [J]. 中国市场,2021(20):170-171.
[2] 王小红 .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路径研究 [D]. 西藏大学,2022.
[3] 陈盼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究 [J].就业与保障,2023(11):124-126.
[4] 赵雪萍 .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23.
[5] 梁齐伟,王滨 . 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研究 [J]. 成才与就业,2022(S1):88-91.
[6] 朱翠兰,孙秋野 .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8):4-7,46.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