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23 年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自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GJX2023C110)
鲁 敏
【摘要】推进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了财税专业产教融合的特点,并根据财税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应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理念,发挥产教融合各个主体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育高质量财税人才。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产教融合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要从长远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深化高校产教融合,从人才供给侧角度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解决高校人才供给侧与市场主体需求端之间匹配失当问题。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1. 产教融合的概念
产教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产学结合,而是一种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产教融合是政府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育部门(主要是各应用型高校)与产业部门(包括行业和企业)协同合作的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协同育人,合作共赢,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对现有财税专业的专业格局和架构产生重大冲击,人才培养要从原有的专注于专技性、岗位性能力培养,调整为在保留专技性、岗位性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通用性、发展性能力的培养。
2. 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产教融合的特点
(1)培养主体多位一体
财税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与当地财政税务等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参访等机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积极前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校内实践教学的限制,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资源,扩大实践教学的范围,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实现培养资源和培养过程的融合。
(2)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契合
财税专业产教融合培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不仅应确保财税专业毕业的学生能掌握扎实的财税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的财税人才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契合。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具地域适应性的教育,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3)培养结果是一种多赢合作
财税专业产教融合涉及政府、高校、企业与学生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它是一种多赢的合作。政府推进产教融合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企业在产教融合中通过提供实习机会获得素质高,与企业匹配度强的人才;学生在产教融合中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有助于实现毕业即胜任相关岗位、高质量就业的阶段性目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设置相对传统,信息技术类课程开设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财税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随之提高。社会需求要求财税专业人才对互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熟悉或精通。但实际教学中财税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依然延续了传统的课程结构,互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融入不够。有些院校即使开设了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但以选修课为主,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2. 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足,教学内容需要调整
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开设的课程依然以理论课为主,授课中虽然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开展教学改革。但由于课时限制,教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既定内容传授,一些实践技能训练也要以理论扎实为基础。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更关注理论教学内容,教学与实践结合度不高。同时,实训课程大部分是利用教学软件授课,但近几年财税改革力度不断加强,许多软件的教学内容未及时更新或调整,学生学习的理论或软件操作内容与未来的实际业务不一致。
3. 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近几年受教学评估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引进的都是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甚至低于 30%。且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很少有企业实践工作的锻炼。新进的教师几乎不能承担实践教学。原有的老教师年龄结构上偏大,教学思维上也更偏重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即使有些教师愿意去企业实习,但学校的配套政策不健全,教师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进入企业学习的时间不稳定,导致教师实习接触的业务过于简单,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不足。
4. 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校企合作的单位除了地方财政部门、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外,更多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由于场地限制,一般是受学校邀请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传授一些工作经验,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允许学生参观学习,即使能提供一些岗位实习,也仅能满足个别学生。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中介机构在与学校合作的时候,更加关注自身利益,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免费或低廉劳动力给企业做销售,或者是让学生做一些日常的杂务性工作,学生实习能接触的核心业务不多,实习内容停留在表面。此外,即使一些实习单位愿意把一些核心业务教授给学生,但要求学生实习时间在 4 ~ 6 个月以上。而笔者调研各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财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设置,但是各实习环节是独立的,且能允许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的时间一般就 2 个月左右,与实习单位的时间要求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实习单位与学校深度合作的意愿不高。
四、地方本科院校财税专业产教融合的主要路径
1. 政府引导,强化融合意识并完善相关制度
政府作为决策主体,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向产教融合方向发展。首先,在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方面,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法和产教融合专门法的作用,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定明确的法规,使产教融合具备明确的法律依据,特别是针对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条例,使高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中有章可依,有理可循,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其次,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学校、企业进行公开、公平的评价,并及时反馈和改进,确保产教融合的质量。再次,政府还应推出激励政策,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产教融合,对积极参与的企业提供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同时鼓励高校购买产教融合企业的产品并给予财政支持,从而改变现实产教融合中企业态度不积极的现状。
2.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企业话语权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开发和人才招聘的简单结合,更应注重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第一,企业参与制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各地方院校的财税专业应结合自己的生源和师资力量,做好专业定位,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在课程设置时,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和社会需求,把与当前数字时代相关的互联网 +、大数据等课程列入必修课,或者把这些内容融入专业必修课程,使学生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财税岗位的变化。第二,企业与高校共建课程,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高校教师应与企业骨干人员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编写教材或共建课程,将行业前沿知识和真实案例融入专业授课。第三,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方面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让教师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工作中的实际业务和教师研发技术,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教师开展探讨,让教师有理论知识落地的机会。第四,在校企合作方面,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把一些实习课程放在大二或大三学年,甚至是把学生的寒暑假利用起来。当然,学生假期实习应可以匹配一些学分,并与一些理论或实务课程替换学分,从而提高学生去企业实习的积极性。
3. 加强管理与评价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首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鼓励财税专业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帮助教师了解行业现状和需求,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纳入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技能教学的考核。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态度的翻转、学习过程的翻转、学习方式的翻转,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创新教师聘用制度,突破“学历至上、资历至上、论文至上、奖项至上”的标准。对于实践类教师,应降低学历要求,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在职教师,制定政策鼓励他们在拥有学历后继续强化职业技能的学习,比如对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4. 完善学生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
评价方式应包括课程成绩评价、实践成果展示、技能考核等。财税专业对学生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过程考核,把学生平时的上课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都综合考虑进来,通过多元评价能更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和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制定学生的评价体系时可以邀请行业专家的参与,行业专家能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最直接、最真实的评价,提供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可以确保评价标准与实际职业需求紧密匹配,为学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此外,要对毕业生开展就业追踪,结合毕业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毕业生与在校生定期交流,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现状,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认识,明确目标,用务实的态度去学习和实习,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涛,陶东杰,刘冰熙 . 地方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一流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4):122-125.
[2] 宋菲菲,陈祎 . 财经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税收 学》 为 例 [J].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2023,20(2):148-152.
[3] 韩景旺,刘濛,张静 .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2):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