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海派黑紫砂的发现与创新之路
 

海派黑紫砂的发现与创新之路
上海杉达学院 袁野

      二十余年前,我的一个偶然发现,让我一直醉心于失传黑紫砂技艺的研发与传承,如今在紫砂壶界,作品已被故宫收藏,拥有开宗立派的黑紫砂之父名气。让我手上的黑紫砂壶 成为了一个茶器的传奇。


      黑紫砂新发现;初夏的某一天,微风习习,树影婆娑,桌上的一壶茶引起了黑紫砂的注意。端起茶壶,一个疑问盘旋在我的脑海之中:数天前泡在黑紫砂壶里的茶汤为何清澈依旧?
      我试图从古籍文献的细枝末节中与前人对话,找到关于它的信息,但无奈相关记载太少。我将希望寄托于现代科技手段,期待通过对壶体材料、性能、形状的探索,尝试获取更多的答案。
      如今,当我开始审视自己手上的黑紫砂壶,我发现这把壶身上的“奥妙”远不止于此。
      黑紫砂的前世今生;明代平凡的一天,当烧造紫砂壶的大师时大彬如往常一样打开窑口,一抹从未见过的青黑色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拿起壶细细掂量,发现胎体黝黑,色如青铜,在阳光照射下隐隐呈现青黑色。有着烧窑数年经历的工艺人明白:这把壶不简单。
      这是开创历史的一天,当这把青黑色的壶被呈现在皇帝面前,同样也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当即赐名“黑紫砂”。自此,黑紫砂成为明清皇家不可缺少的专供御用品茶之器。
      在我看来,除了外表雅致、细腻等特点外,“透而不漏”的特性或许是令黑紫砂得到皇家青睐的另一原因。“黑紫砂经过高温锻烧,壶体的双气孔和团粒结构完美表现,具备了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正是此特性使得黑紫砂壶内放置的茶水过几天不馊,甚至放置二周茶水还能清澈依旧。
      作为偶然窑变的产物,黑紫砂的产生颇具神秘色彩。成为皇家御用品之后,据史料记载,从明代正德至清朝乾隆年间,不断有黑紫砂壶上供。更是有无数紫砂匠人前赴后继,想要找到高超的工艺其中的奥秘。
      当时匠人并不清楚,由于黑紫砂对窑炉温度及烧窑时机把握的要求十分精妙,从始至终,其制作工艺只是偶然性地出现。神秘烧制方法,就是现在所说的‘无氧燃烧’。此外,由于成品率极低,黑紫砂一直在明清皇家中流传,民间难得一见。当传承有所失时,对黑紫砂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但正如文明延续千年有源头,工艺传承断断续续,却终有传承。距离黑紫砂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记载中的 3 百多年后,复烧复原黑紫砂,并赋予黑紫砂这把壶非同一般的“科研”价值。


黑紫砂壶之重生
      “宜兴南山下,一炉通红的窑火,烧出了璀璨的紫砂陶瓷艺术史,其间凝聚了无数艺匠之心。”在上海作家顾鸿继的眼中,宜兴是紫砂壶的故乡,空气中都弥漫着陶泥的味道。在这里,我与黑紫砂的“情缘”也拉开序幕。作为国内第一批科班出身的陶艺人,不像其他拘泥于陶瓷的手艺人。“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绘画美术、陶艺,我都去学、去做,兴趣牵引我在各个方面都有涉猎。”


      因此,当在博物馆工作 12 年后,看到史书中记载的传说般的黑紫砂,再加上自己对茶具的喜爱,产生了“复原黑紫砂”的想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凭借一腔热忱,我选择在距离上海不远处的宜兴山中开启自己的烧制之旅。
      2005 年,从窑炉搭建开始,我根据古书上星星点点的记录,潜心钻研。“光是窑炉一项,我就研究了好几年,最终发现黑紫砂的烧制需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当真正开始做黑紫砂的烧制时,我发现其中困难重重。“没有前人成功的经验,也没有他人的帮助,每个环节都需要自己去打通。”
      定制窑炉,泥料收集、处理……我在宜兴深山里埋头苦干,坚信自己是黑紫砂“命定之人”。但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玩笑,十年时间,花费上百万元,我仍旧没有找到那一抹青黑色。
      2015 年,“烧制最后一窑”的念头时常出现在我的心头,但却始终难以割舍。直至那天,我下定决心“最后一窑”,当窑口冷却,他不报任何希望,只想见证自己十年烧窑最后的结果。但当看到那把青黑的壶,我的脑子里冒出两个大字——“成了”。
      没有电影中常见的欣喜若狂,相反,内心稍显平静的热泪盈眶。那天下午,我就跟一起来的朋友喝了点酒,内心虽有欢喜,但更多的是释然。”想到此处,我的脸上有些自嘲,“谁能相信,我会在宜兴一处偏僻的窑洞烧出黑紫砂,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黑紫砂进入故宫
      2019 年,我的黑紫砂壶得到故宫博物院的认可,获得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的支持,由故宫出版社出版《砂壶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一书,耿老题写书名,并在故宫举办了新书首发式,一时间声名大噪。


      而这一高级别认可也使得我开始探索“黑紫砂”本身的价值。“壶器复原以后,壶本身的价值、用途是否能够拓展?”这个问题一直横亘在我的心头。
黑紫砂的探索发现
      此后,我找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郑学斌教授,对黑紫砂本身进行材料科学研究探索,通过仪器检测结果显示,“该样品具有物理功能性新材料特征”,硬度 7,2“四方晶系铁堇青石结构”黑紫砂有望成为新的材料标签。与天然形成的堇青石不同,铁堇青石是一种新型材料。这意味着黑紫砂,开创了常温下科研生产铁堇青石材料的先例。通过中科院新技术查新,确认国际上还没有合成这一新材料的先例。
      与此同时,我曾就此与研究机构展开沟通,一旦被证实,此类材料有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多个领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前景广阔。
      而在这些领域中,我对于黑紫砂材料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深有体会:“当你把黑紫砂颗粒放在油箱中,可以让汽车原本的可行驶里程增加 10%。”关于这一点,曾多次做过检测实验。
      除此之外,从日常生活出发,黑紫砂具备磁性,具有磁化、净化水的功能,在健康领域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失而复得,得而新生,让黑紫砂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茶器,赋予它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茶器复原到材料创新,我的角色也从非遗文化人转到“科研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黑紫砂壶依旧,但与过去传统工艺相比,它增添了许多新的风采。当“工艺 + 科研”成为黑紫砂的新名词,或许在未来某一天,我们谈论起某项了不起的发明,其源头可能就在其中。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