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优化
 

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优化
肖秀仁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对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优化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明确绩效目标、优化指标体系、健全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事业单位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绩效管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承担着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截至 2023 年,我国事业编制人员约 3100 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概述
      1.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涵盖了多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环节。在绩效计划阶段,需要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具体绩效目标,确保每个员工都清晰地理解自身工作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在绩效辅导阶段,管理者需要与员工进行定期沟通,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确保员工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标。在绩效评估阶段,则需根据预先设定的指标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并形成书面记录。绩效反馈环节,管理者需要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肯定其工作成果,并指出不足之处,共同探讨改进方案。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需要将评估结果应用于薪酬调整、职务晋升、培训发展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 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绩效管理有助于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标准,并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估,可以引导员工明确工作方向,聚焦关键任务,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最终实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其次,绩效管理有助于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利用绩效评估的结果,可以识别出不同员工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员工岗位调整、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实现人岗匹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有助于激发员工潜能,促进员工成长。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结合,并通过绩效反馈和辅导帮助员工提升能力,激发工作热情,实现个人价值和组织目标的共同实现。最后,绩效管理还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绩效目标设定不清晰
      一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设定与单位的战略目标和部门的职能定位缺乏有机衔接,未能将宏观目标有效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导致绩效目标缺乏明确的方向性和可衡量性。例如,部分单位在制定绩效目标时,往往只设定笼统的目标,如“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队伍建设”等,但对于如何提高、如何加强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实施路径,导致员工难以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最终造成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2. 绩效评估指标不科学
      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这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一些单位过分依赖定性评估,缺乏量化的指标体系,导致评估结果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真实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部分单位的评估指标缺乏全面性和综合性,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的表现,例如,片面强调工作数量而忽视了工作质量和效益,无法对员工的整体工作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部分指标设置过于笼统和抽象,与实际工作内容脱节,导致评估过程难以操作,员工也难以理解和接受,最终使得绩效评估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难以真实反映员工的贡献,更不利于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3. 绩效激励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更多地强调公平性和稳定性,忽视了绩效与薪酬的有效联动,导致员工缺乏提升工作绩效的动力。具体而言,一些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侧重于所谓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但忽视了绩效与薪酬的有效联动,例如,部分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仍停留在“平均主义”阶段,奖励性绩效工资作为单位总量控制值,在实际分配过程中,往往未能根据个人贡献进行差异化二次分配,难以对优秀人才形成有效激励。此外,事业单位在职称评定、晋升机制等方面也存在着激励不足的问题,未能将个人绩效作为评判标准,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种激励机制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更阻碍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1. 明确绩效目标,强化战略导向
      事业单位应从战略层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分。第一,事业单位需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阶段性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绩效目标。例如,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战略目标的事业单位,可以将服务对象满意度、服务效率等指标纳入绩效目标体系。第二,在制定目标时,要注重目标的分解与衔接,确保每个层级、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目标都与上级目标以及整体战略目标相互关联,形成目标体系的闭环,避免目标设定出现偏差或脱节。第三,目标设定需兼顾挑战性和可实现性,既要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又要避免目标过高导致员工产生挫败感。第四,要将目标传达到每位员工,使员工清晰地了解自身工作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目标的导向性和约束力,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执行力。科学的绩效目标体系,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集中资源,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最终实现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
      2. 优化指标体系,注重多元评价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应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多元化指标体系。首先,要改变过去过度依赖定性评估的现状,逐步建立起以量化指标为主导的评估体系。这意味着,在指标设计时,要尽可能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例如,将“工作态度”细化为“出勤率”“工作积极性”等具体指标,并辅以相应的评分标准,从而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干扰。其次,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避免片面追求单一指标,例如,在评估工作绩效时,不能仅仅关注工作数量,而要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创新等多个维度纳入考量范围,构建起能够全面反映员工工作表现的指标体系。要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工作内容,设置差异化的评估指标,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估方式。在指标设计过程中,要力求指标具体、清晰、易于操作,避免使用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指标,例如,可以使用“工作完成情况”“群众满意度”等具体指标,代替“工作能力”“服务意识”等抽象指标,使员工能够清晰地理解自身的绩效目标和评估标准,从而提高绩效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潜能
      健全的绩效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潜能,提升组织效能。事业单位应打破传统的薪酬分配模式,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将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其工作绩效紧密挂钩。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并建立透明的薪酬调整机制,确保绩效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让优秀人才的付出得到认可和回报,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应拓宽激励渠道,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探索多元化的激励方式。除了薪酬激励外,还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机会、职业发展规划、培训学习机会等方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例如,可以建立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可以鼓励员工参与专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还可以设立优秀员工表彰制度,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精神奖励和荣誉表彰。此外,要注重激励的公平性和个性化。公平性意味着要确保所有员工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避免出现“论资排辈”或“关系至上”的现象,而个性化则意味着要根据员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方案,例如,对于追求物质奖励的员工,可以通过绩效奖金的方式进行激励;对于看重个人成长的员工,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轮岗锻炼等方式进行激励。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才能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峥乐 .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J]. 投资与创业,2024,35(8):188-190.[2] 李景海 .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 [J]. 财会学习,2024(9):146-148.[3] 张丰 . 绩效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J]. 人力资源,2024(6)142-144.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