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
 

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
——以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为例
陈宪胜
作者简介:陈宪胜(1984—),男,福建南平人,汉族,本科,南平市延平区财政局国库股,高级财税经济师,研究方向:财会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分析了财政支持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水质和生态环境,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支持;生态修复;延平区;闽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也展示了财政支持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该项目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旨在恢复和提升闽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延平区面临着畜禽养殖污染、地质灾害、森林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因此,探索一条有效的财政支持路径,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概况
    1. 项目背景与基本情况
    延平区作为闽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面临着畜禽养殖污染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其水质状况一度成为困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难题。该区域的畜禽养殖业在20 世纪90 年代因水电站建设导致的移民问题而兴起,随着时间推移,养殖业的无序扩张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闽江流域的水质问题不仅局限于延平区,还直接关系到下游福州市的饮用水安全,因此,水质的改善对于整个流域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这一挑战,南平市启动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恢复和提升延平区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项目以改善水质为核心,通过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实施生态恢复、土地复垦、污染底泥清理等措施,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此外,项目还涵盖了地灾治理、森林物种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修复内容,以期全面提升区域生态健康水平。
    2. 项目目标与预期成效
    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综合整治措施,彻底消除延平区小流域的劣Ⅴ类水体,恢复水生态环境,提升水质至Ⅲ类以上标准,确保闽江下游水环境安全。项目旨在通过拆除养殖场、生态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质,同时,通过地灾治理和林分改造,增强区域生态健康水平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项目还着眼于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项目实施的生态学与经济学意义
    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的实施,不仅在生态学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在经济学领域展现出显著的价值。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该项目通过综合整治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恢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拆除养殖场、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等措施,项目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增强了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覆盖度,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栖息地,从而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1. 财政支持政策的构成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出台《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福建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和环境保护厅也联合出台《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办法》《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正向激励办法》,南平市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还联合出台了《南平市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南平市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以上财政支持政策,展现了政府层级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体系。中央政府的山水林田湖草奖励资金的注入,为项目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凸显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省级政府通过配套资金的提供,进一步强化了项目的财政支持,体现了对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关注。区级政府的自筹资金,彰显了地方政府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私营部门的资金投入,显示了企业在生态保护中的积极参与。这些政策的共同作用,确保了项目在资金层面的充足性,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与政策支撑,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2. 财政资金的筹措与分配
    在深入剖析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的财政支持政策时,可以观察到这些政策不仅涵盖了资金的筹措与分配,还包括了对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激励与监管。项目总投资额25933 万元,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山水林田湖草奖励资金注入,这4159.9 万元的奖励资金凸显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省级政府通过配套资金13785 万元,其中包含的" 以奖代补" 专项资金和地质灾害防治补助资金,进一步强化了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财政支持和持续关注。区级政府自筹资金7675.1 万元,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坚定承诺。同时,企业出资313 万元,体现了私营部门在生态保护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这些财政支持政策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并通过奖励和补助机制激励了各方面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同时确保了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率,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延平区项目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1. 项目实施现状
    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水质的改善上,还表现在生态环境的整体恢复与提升上。项目通过拆除畜禽养殖场地,实施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成功削减了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有效消除了22 条劣Ⅴ类水体,使得一半以上的小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了Ⅲ类以上标准。此外,通过长万水库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项目的实施,水库的有机底泥等污染物得到了有效清理,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
    2. 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项目在推进畜禽养殖场拆除和生态恢复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来自当地养殖户的抵触情绪,因为这些措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计。此外,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有更为精细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以确保恢复工作的长期效果。
    3. 问题成因分析
    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经济、技术与管理等多个层面。对于养殖户的抵触情绪,其根源在于拆除养殖场和生态恢复措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缺乏有效的替代生计和发展机会是造成抵触的主要因素。此外,资金筹措和分配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与财政预算的不稳定性、资金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以及项目规划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有关。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问题成因可能包括新技术的推广难度、成本效益分析的不足以及对传统养殖方式的依赖。
    五、财政支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1. 财政支持政策的优化建议
    针对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财政支持政策的优化建议至关重要。政策优化应首先着眼于增强资金筹措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确保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和充足供应。资金监管机制的完善同样重要,这涉及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确保资金被有效利用于既定目标。此外,政策还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中来,通过公私合作模式等创新机制,拓宽资金来源,分散财政压力。
    在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财政政策应支持技术研发和推广,为新技术的试验和应用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政策还应考虑到养殖户的转型需求,通过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和转型补贴,帮助他们寻找新的生计方式。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
    项目实施中,创新路径的探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修复技术的本土化和多样化,根据延平区的具体生态条件和环境需求,选择和开发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提高修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通过财政支持,对因生态保护而受影响的群体给予合理的补偿,确保生态保护与社会公正的平衡。三是生态教育和社会参与机制的完善,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3. 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应以确保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长期效益为核心,策略的制定需综合考虑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项目策略的制定着眼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强化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网络,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项目目标与实际成效的一致性,并及时调整项目方案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二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研发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绿色技术,提高生态修复效率,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同时促进地方绿色产业的发展。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除政府财政支持外,积极探索市场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四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确立生态保护的法律地位,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
    六、结论
    在深入分析和探讨延平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一系列结论。项目的成功实施,得益于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规划,以及财政支持政策的有效运用。通过拆除畜禽养殖场地、实施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等措施,项目显著改善了水质,恢复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财政支持政策在项目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解决了资金筹措的问题,还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促进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然而,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金监管不足、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局限性、长效管理和维护机制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提示我们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强项目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莉莉,肖鸿波,秦海波.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J/OL]. 统计与决策,2024(10):90-94[2024-06-03].
[2] 陈杨. 从持续收获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近代源流与中国道路[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3):44-55,169-170.
[3] 李世书.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叙事体系的建构[J/OL].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3[2024-06-03].
[4] 刘淑虎,黄龙英,黄静馨,等. 闽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格局探析——基于文化景观视角[J]. 现代城市研究,2024(4):1-8.
[5] 朱运亮. 浅析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乡村建设用地布局——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为例[J]. 房地产世界,2024(6):32-34.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