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研究
武汉工商学院 2023 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贸易》为例,项目编号:2023Y05
邵 弯
【摘要】随着产教融合在高校教育中的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专业中课程思政的体系和内容也要进一步优化,目的在于培养出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兼具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教育更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说明了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阐述了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的教学逻辑归因,提出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国际贸易;课程思政
一、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强调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课程思政则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此外,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还有助于推动教育创新。通过引入产业界的最新技术和理念,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社会。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
1. 保障“双高计划”建设质量的现实需求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网络技术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高校学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更加复杂。在以往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中,高校的教育往往偏向于理论和技能,而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这就导致高校的学生在面对外界复杂信息时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同时也阻碍了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必须深入探索思政元素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有机融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在高校教育中,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深入研究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与创新方法,进一步激发思政教育的创新活力,形成教育合力,为推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2. 提升高水平外贸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驱动
在高校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强的涉外属性,要求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领域中,能够熟练处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事务,并具备与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群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需求。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着重加强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培育,确保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国家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时,能够做出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采用适合的方式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国家建设者做出贡献。
三、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逻辑归因
1. 教学目标同向同行
产教融合强调了产业与教育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旨在促进二者之间的螺旋上升和相互支持。这种合作模式对于培养具备高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教学是理论向价值信仰转化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理论知识,还能够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思政实践教学具有课程和实践育人的双重功能,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企业也通过校企合作将自身的人才需求转化为学校育人标准,使学校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因此,校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上具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通过产教融合与思政实践教学的同向同行,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教学模式互助互补
高校的发展目标历来明确而坚定,旨在为社会、企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具备扎实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拥有高尚的人文道德素养,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是高校办学的新方向,也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双方的默契配合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课程思政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产教融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而课程思政育人则强调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优化策略
1. 完善教学体系化设计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在国际贸易理论模块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发展史的脉络,从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到近现代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让学生认识到国际贸易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分析中国如何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实现经济腾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国际贸易政策模块中,教师应关注关税政策实施、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非关税壁垒等热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背景、实施效果及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规则的模块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RCEP 战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跨国公司成长等议题。通过介绍这些倡议和战略的背景、目标及实施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规则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作用。结合跨国公司的成长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跨国公司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完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将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如图 1 所示)。这一体系将思政教育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2. 课程思政的模式
优化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模式优化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的角度入手。教师可以使用情景导入法、案例嵌入法以及比较导入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情景导入法,是一种常常被运用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创设一个相关的情景将本来没有思政元素课程内容置于其中,让相关知识在教师创造的情景中带上思政的元素。比如,教师在讲述“贸易术语的选择”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计一个情景,假设学生是一家出口企业的外贸业务员,需要与国外客户进行贸易谈判。在这个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既能保证企业的利益,又能体现诚信和公平的原则。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贸易术语的选择方法,还能在实践中体验到诚信和公平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
案例嵌入法,则是将真实的案例融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国际贸易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际贸易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导入法,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对比性的案例或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例如,教师可以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同做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3. 强化教学保障
高校应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的思政实践教学专班模式,将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与企业的行业优势相结合,共同推动思政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通过校企联合,可以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和行业经验,使思政课程更贴近现实,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在构建“课程、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设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应涵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个环节。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为了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高校需要制定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经费保障、质量监控等方面。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同时,高校还应将实践教学所需支出列入年度财政计划,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师资力量方面,高校应围绕产教融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大讨论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维。例如
这种教学思维有助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等进校举办讲座或开设课程,为教师提供与实际产业接触的机会,使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同时,高校应安排国际贸易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建立“访问工程师”机制。这一机制旨在让教师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而增强其实践能力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五、结语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提升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思政内容深入融合产业实践与理论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要将产教融合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的体系建设,并贯彻落实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亚杰,王钰奇 .“互联网 +”产教融合下国贸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9):76-78.
[2] 许丽波 .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J]. 吉林教育,2023(11):53-55.
[3] 周迪 .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究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6):98.
[4] 朱坤萍,赵芮熙,赵国华 .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研究探索 [J]. 商业经济,2023(8):180-183.
[5] 郭南希,卜庭梅 .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探索 [J]. 广西教育 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21(6):80-82.
[6] 张纪凤,梁璐雪 . 应用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J]. 对外经贸,2023(9):153-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