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财经类专业“五新”教学模式探索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2024 年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自筹课题“应用型高校财经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五新’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JX24C185)
宋京阳 刁 卓 李晓曦
【摘要】新文科的发展被纳入我国“四新”战略的核心范畴,标志着文科教育革新的政策性措施。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中明确提出,将新文科的推进定位为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顶尖本科专业的核心路径与目标,这一点突显了新文科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中的关键角色。在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财经专业占据了重要位置,主要致力于培养具备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的专业人才,承担起新文科发展的关键职责。鉴于这一点,高等院校在财经专业的教育模式上亦需做出创新性调整,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五新”教学模式在高校财经类专业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专业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高校;财经类专业;五新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改革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求,因此,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任务。
二、新文科建设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的深刻变革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科教育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财经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急需改革。为应对这种挑战,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构想,强调文科教育要与科学技术融合,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发展。新文科建设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文科教育的学科界限,将其与新兴科技相结合,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忽视了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财经类专业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改革,通过引入前沿科技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三、高校财经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审视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往往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许多课程的教学目标模糊,缺乏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精准定位,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经济管理理论,却无法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满足新时代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要求。
2. 教学方法较落后
传统的财经类专业教学以“灌输式”为主,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理论知识,但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经领域的变革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此外,教学方法的滞后性也体现在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不足。当前,许多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和教学平台尚未充分融入课堂,学生缺乏对新技术的直观体验和应用,导致其在未来职场中难以适应新兴的经济环境。
3. 专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许多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建设相对滞后,课程体系陈旧,难以跟上新兴经济领域的发展趋势。例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经济管理对数据处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显著提高,但传统的财经类课程往往侧重于基础理论和经典经济学说,缺乏对新技术、新经济模式的及时引入和系统教学。此外,专业建设的滞后性还表现在学科交叉的不足,学生难以从跨学科的角度理解经济问题,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四、从“五新”角度谈财经类专业教学模式变革
1. 建立明确的课程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传授为主,而现代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求财经类教学必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课程教学“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经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当前的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下,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经济政策频繁调整,单纯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些复杂变化。财经课程的教学应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企业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财经类课程教学理念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经济和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因此,财经类课程应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职场环境。最后,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应体现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的趋势,财经类专业学生不仅要理解国内经济政策与市场环境,还需具备全球视野,了解国际市场动态、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跨国公司运营模式。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加入更多的国际经济、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具备全球竞争力。
2. 明确财经教学“新质量”
在新的财经教学模式中,“质量”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力导向的教学是未来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首先,财经教学质量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财经类专业的知识点通常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例如财务分析、市场预测、风险管理等,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成为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其次,财经教学质量应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财经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具备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大赛、案例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创新活动,提升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创新应用能力。最后,教学质量还应重视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现代财经工作往往是团队合作的成果,跨部门、跨专业的沟通和协作是常态。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增加团队项目、跨学科合作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导向的质量评价标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财经人才的多维需求。
3. 建立学科专业“新结构”
传统的财经专业学科划分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跨学科融合和复杂经济环境的要求。为此,建立“新结构”是提高财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首先,应优化传统财经专业与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的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财务和经济分析领域。因此,财经类专业应加入更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和“科技素养”。其次,学科专业的设置应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划分模式,而应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例如,可以增设数字金融、绿色经济、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的课程和专业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知识。最后,财经类专业的学科结构应当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财经类专业应适应这种变化,增加国际经济、跨境电商、国际投融资等国际化内容。通过引进国际化教材、外籍教师、与国际企业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丰富的国际化资源。
4. 创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现代财经人才的培育,旨在不仅迎合现阶段市场的要求,还需装备面对将来不明朗情况的技能。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任务,必须开拓创新的人才培养策略。首先,融合产业与教育是创新财经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途径之一。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财经领域的学生可以早期融入真实的商业场景,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各大学院校应主动与银行、审计事务所、全球企业等结盟,构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基地,建立企业实训设施,甚至请企业高层到讲堂上授课,助力学生深刻理解及掌握工作实际。其次,创新的培养方案还涵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随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已逐渐主流化。财经专业可利用网络平台,推出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生能通过电子课程了解最新的金融案例、国际财经趋势等,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独立性。再次,实体课室教学更侧重于实际操作、互动交流与团队协作,这种混合教育模式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全面能力。最后,个性化教育是财经人才培养创新的另一关键方向。传统的统一模式已难以应对学生各异的定制需求,鉴于财经学生的背景与兴趣的多样性,应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和职业目标,开发适应不同的课程模块和学习路线。例如,对金融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应提供关于数据分析、编程技巧的专业课程;而对传统财务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则应深入教授财务评估与风险控制的知识。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实现更有效的学习成效。
5. 完善人才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财经专业的毕业生在财经领域拥有广阔的职业选择范围,既有机会涉足银行、会计等传统行业,也能涉猎创业或独立职业等新兴赛道。鉴于此,财经专业需按照学生的个别职业愿景,打造一个细分化的发展新框架。首先,需要设定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分流的评估标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各有不同的职业愿望,例如一部分学生渴望成为会计师或金融分析家,而其他学生可能想要投身于企业治理或启动新企业。因此,教育机构需根据学生各自的职业取向,制定相应的成长轨迹和教育计划。对于志在传统行业的学生,应增设相关专业课和实习机会;对于创业意向的学生,应提供创业指导、商业策划支持及接入创新资源的服务。其次,应推行更为灵活的学分体制和课程选择机制。学生可依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在多样的课程模块中自主选课。这种灵活的学分体制不仅助力学生按期完成学业,还能促进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累积。最后,学院应完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确保学生顺利步入职场。通过校友网络、企业伙伴关系、职业辅导等方式,向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实习机会及招聘信息。同时,应为学生提供长期的职业规划辅导,定期组织职业技能训练和行业前沿讲座,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五、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探索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五新”教学模式,不仅是对当前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通过重新确立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财经类专业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此外,强化产教融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化的教育路径,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竞争力。未来,随着新文科项目的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在教改活动中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应用的有效融合,从而为培养符合现代需求的财经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洁明,韩磊 . 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36-39.
[2] 刘红瑞,李桂君,何召鹏 . 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 教育教学论坛,2022(22):13-16.
[3] 王景波,刘忠诚,朱海涛 . 高校转型背景下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J]. 大学,2021(43):52-54.
[4]邹丹,樊英杰.从“五新”角度谈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物理教学——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为例 [J]. 陕西教育(高教),2020(10):19-20.
[5] 罗玮,周乔波 . 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