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关于中国工笔画中线性表达的初步研究
 

关于中国工笔画中线性表达的初步研究
王二平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越来越高。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艺术产品也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在崇尚文化自信的新理念下,国画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值得倍加重视和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是表达对象最直接、最简练、最概括的方式。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富有千变万化的线条,以骨气为质,精细入微的刻画物象。当代工笔画在科技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也将多种元素进行分离、重组、融合,出现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基于此,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绘画实践并进行的理论思考,首先简要分析了中国工笔画的线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其次阐述了中国工笔画中线性的多种表达式,最后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工笔画;线性
一、引言
      中国工笔画主要是以“线”的形象出现,如同空间代码一般,成为人们心中的标识,丰富了民族的审美心理,满足人们对中国画的审美需求。运用各种不同质地的“线”,体现中国工笔画中的基本内涵,使我国的文化意识、社会制度以及风俗观念等内容能够在画中一一精彩展现,并且在众多绘画艺术里不断发展沉淀后,得以形成线性为主、色彩为辅的辨识度很高的艺术种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
二、中国工笔画基本概述
      1. 中国工笔画中线的起源与发展分析
      中国画以金碧、水墨、青绿、浅绛以及界画等形式体现,从人物的描绘转换成对自然的描绘,甚至多数是对山水花鸟进行描绘。所以,画法存在工笔和写意之分。中国工笔画也可称作“细笔画”,运用精细而缜密的描绘方式完成。
      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描绘技法,中国工笔画发展悠久。它形成于战国,成熟于晋唐,兴盛于两宋。而以线造型可以追溯到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及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图案、殷墟龟甲的刻画及象形文字。我国现存最早的工笔画是公元前 3 世纪战国时代的《龙凤仕女图》和《人物驭龙图》,这些作品均采用单线勾画形体,再施以矿物色进行晕染,强调其形象的厚重之感,也是中国工笔画淡彩运用最早的作品。秦汉时期的工笔画,在布局上以适合性、平面性为主,以单线勾勒,平涂红、黑两主色,少数运用晕染法和间色。这时用线已有了轻重、曲直、疾徐等变化,某些作品已出现明显的笔法。据研究,此时绘画步骤先以淡墨起稿,次着色,后以墨线或朱线勾勒,这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画法步骤。东晋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所创造的“春蚕吐丝”的线条,匀称、细致、圆润、挺秀,与楚汉帛画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已经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唐朝吴道子绝伦的线描功力让其弟子赋色都不愿填以浓重,担心掩盖其线条的精妙,故施以淡彩。然而,却使得吴道子的画,在同时代众多画家作品中格外醒目,被称之为“吴装”。“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东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旗尽飞扬”。这段文字充分表明,吴道子艺术风格在当时的认可度之高。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线条坚实如屈铁盘丝,气魄浑圆,富有生气,与顾恺之的用线呈现异样的审美倾向。宋代李公麟创立的白描画法使得工笔画的发展到了鼎盛时代,而后工笔画用线呈多元化趋势,甚至后来有了减笔画和写意画的发展。
      2. 中国工笔画中线的写意性
      工笔画被归纳于中国画的范畴内,其写意性先前主要体现于绘制内容时的自由感。绘制者通过细腻工整的描绘方式,使其作品呈现的物象景致与客观物象貌似相符。但在工笔画绘制过程中,画家会大胆地进行作品内容的设计,打破空间、时间等多方面的禁锢,以最大的自由展现出最貌似的工整物象。如在仰韶文化之初,无论是器物上的粗壮又流畅的波浪纹线条,还是人面鱼尾形图案,除了表达对农耕渔牧生活的一些朴素的再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写意性祈祷。线条多是自由而浪漫的,尽管那时人们还没有形成现代人浪漫的意识,但其对自然崇拜的意识,使其尽力用线条和块面表现出理想的物象,其间他们并没有寻求画面“理”与“法”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这似乎像又不太像的笔法就是最初的写意之意。
      又如: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北壁壁画,如果说中箭的鹿和追赶猎物的骑士,是来自于现实的写照,那么,在墓主人升天的虚幻世界里,有《山海经》中的雷公、风伯、雨师、畏兽、毕方、獬豸之类的神人和神兽,则是画师们用线提炼了想象的样子,笔法由心,自由而专注于某种境界的表达,没有了现实束缚的工笔写意性线条,用粗细变化区别不同物象的质感,房屋建筑保持相对统一的线条,从而朴素而直接的表现出率真质朴的情感。
      再如,《韩熙载夜宴图》也是通过工笔画来展现其构图,通过空间、人物等自由而合理的设计体现画家的写意性。让绘画中的声色等情形都能够展现出来,实现对人物角色、景物的合理安排,运用长卷的形式,将“休息”“听乐”“清吹”“观舞”等场面进行描述并在工笔画内容中反复出现,体现出当时韩熙载沉迷于声色、不问政治的生活情形。
      其实从五代到两宋,中国绘画线的艺术走向成熟并呈现多样化的风格。“简笔画这种线条,行笔速度快、顿挫分明、爽利的转折、意味独特。这种极具个性的线条开创了我国意向艺术的技法模式,也为线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此,在工笔画绘制过程中,画家大胆地进行作品内容的设计,打破空间、时间以及多方面的禁锢,以展现出画家的思想内涵,并且突出的画家的延展性、自由性、写意性。
三、中国工笔画中线性的表达分析
      1. 线的疏密表达出的节奏美
      在画作中物象处于相同空间时,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此时,为实现内容的写真,应注重其中的疏密对比,运用线条的不同及其组织方法加以绘制。如:“乌雀南飞,云雾齐聚。密不透风,布满苍穹”这一诗句中,古人通过对乌雀南飞时景象的描写,表达在特定空间中群鸟南飞形成密不透风的景象。在此时,疏密之间是有张驰的,因为每只鸟之间都有飞行距离的要求,所以,画家在描绘时会通过其中强烈的矛盾,使其中的反差明显。运用节奏的对比方式,实现对空间张力的表达,运用画面中的疏密线条,表达其中存在的空间。这也表明,在中国工笔画描绘过程中,需要用到线条之间的画面组织形式,运用疏和密之间的表达,反映画面中的强弱。
      因此,工笔画中不论是要强调的还是要削弱的部分,都是要用“线”实现对各区域内容的划分。运用减少或者是加密的形式,以达到线条在绘画过程中美的规律。这样一来,则可运用各种线条语言表达作品的内涵,运用不同线质的线条来描绘物体,给到受众一种良好的空间体验。另外,运用疏而不漏的形式,将密集的线条进行梳理,即便线条在应用过程中能够以多种形式出现,但仍可以体现出作品的内涵,让每一个线条都能承载相应的信息,运用千万线条,表达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利用自然对比的方式,使作品中的线条能够以疏密互补的方式出现。使每一个线条都能够以错落有序的形态出现,做到疏密结合相得益彰。例如:在《货郎图》内,通过疏密表现不同物品,展现出货郎与肩上重物之间的对比。运用疏密空间的描绘方式,在繁密的物品后端运用线条的粗细、浓淡的变化方式描绘小孩子的脸,则更显可爱而又有质感。虽然没有着色却可以展现出空间感和人物表情。画面情境趣味了然纸上,足见线条的质地表现力。
      2. 线性空间感表达的立体美
      对于中国工笔画而言,线性空间表达在特定的条件下,线条所展现出的不同位置。例如:一个物体在相同的环境中,画家可以通过对其前面和后面形体特征的分析,用线条的粗细或者轻重变化,体现其角度变化。
      那么,怎样去表达其中蕴含的空间感呢?此时,需要将物体更换并采用交接的方式,运用线条的虚实描绘方式,使前面和后面的物体根据肉眼所看到的情形,进行描绘,从中体现出“让”与“争”之间的关联。这样,则可运用空间表达的方式,根据线条中存在的距离进行分析,运用等比例的绘画方式,实现对所需表达空间的更改。如工笔画作品《先声后时代》(王二平《先声后时代》240cm×190cm,参见下图)画面的线条通过颜色挤压的形式留出来,此种方式既可以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也可以使得线条丰富多变。画面紫色衣服的人物线条基本消失在色块中,这样使人物靠后,画面透视变化空间关系可以更轻松隐秘地表现出来。


      又如:《五马图》中李公麟为绘制出骏马的形态,描绘出马匹的矫健身姿。其优先观察马匹的外观,通过对外形的描绘将马匹的基本特点进行展现。运用线条饱满、中锋用笔的方使线条在延长时能够有弹性。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单线绘制马匹的轮廓,展现其基本的视觉重量,线条粗细变化浓重有别,生动表现了马匹的空间感、立体感,实现对受众的视觉引导,最终完美呈现。又如顾恺之用线,他把过去粗拙简单的线绘制成圆润挺秀,如“背云泛空”“流水行地”般舒展流畅。因为人们在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时,得到的主观感受不同。所以,人们的眼中会生成视觉方面的差异,运用此种变化来确认空间中物象的延展性,利用线条可以预判其在后续运动环节的具体走势,由此来确认线条的方向,了解线条的运行方法,确认其中的指向性。这样,线条能够以“势”的形式出现,展现出自身的本质并遵循现象的规律,协调空间及结构之间的规律,使线条能够有曲折、方圆、虚实的变化,呈现物象的质感。总之,运用线条穿插,可以表现结构关系、健全物象结构,从而体现出画中的空间感。

       3. 线的变化组合表达出情感美
      毕加索说过,绘画是一门艺术,它要求一个人的心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中国画尤其注重意境,注重情感的表达。因此,中国画在绘制过程中较为重视韵律,在线条的干湿浓淡、方圆曲折上都富有节奏变化。
      首先,运用墨色浓淡、轻徐急缓等的手法,实现对整个空间内容的描绘。但注重情感空间的内容,一般都需用逐个单独物体连接成整体空间表达。也可运用现代工艺制作辅助的巧妙方法,使空间内容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来。其次,因为中国人对事物的感知是含有五千多年传统基因的,具有一定的审美规范。所以,在体感空间表达过程中,可通过线条之间的虚实结合方式,形成一种透视结构,引导人们能够强化自己的视觉,采用体感空间的引导方式,使空间内的关系更好地展现。
      例如:王仁华的作品《似水似风似云》(参见上图:王仁华《似水似风似 云 》138cm×68cm 2005年)中,画家在用“线”上,全然裸露且并不细挺圆滑,即使用于皮肤处的线条也是,特别在那隔空垂下的几条绳和向上升起的烟尘中,使用的线条干燥坚挺,粗犷不羁,自由而倔强。尽管如此,王仁华作品中这种独特大胆的线条与画面的用色却浑然天成,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倔强向上,神秘孤独又坚强好胜的狂野内心,营造的气息让人深陷其中,久久无法忘却。由此可见,线条运用得当可以有效的指引观者体会到出作者的情感。线条可以利用空间延伸的方式,通过局部来带动整幅画,给到受众较强的空间感受,在形成心理空间感知的同时,有助于人们享受画作中的联动感觉,丰富作品的内容。
      总之,通过画面中空间布局的确认而选择相应的线条,加上个性的色彩,或是借助明暗、光影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对中国工笔画的空间表达、体感的表现和情感输出,从而将画家的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中国工笔画中线性表达的未来方向
      纵观中国美术史,可以发现,在工笔画作上,没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直线痕迹,总是具象或意向甚至抽象的审美不断变更、相互交错地发展。纵观当今书画界,工笔画的发展在当代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环视各国美术作品,唯它最为独特。然而,一直以来线条用来描绘具体形象居多,在数据媒体时代,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化,很多想象力的东西不具体性可能更会迎来发展,工笔画中的线性表达会更包容式发展,材料的革新,线条的弱化和强调会双向发展,呈现或具象或意向或抽象等更多的画面效果。艺术家们也是竭尽所能的思考“线”的表现方法,或是运用传统的起笔加上现代的思维,不断拓展“线”的魅力。工笔画家范春晓作品中的用线却是极为巧妙的。在他的画作中(范春晓《朋友圈》114cm×210cm 纸本设色),人物皮肤的线条随着身体结构若隐若现,为了突出空间而变细,或为了强调体块而增厚,线条自然的隐匿在需要主题的后方,制造了二维里的空间,让人物皮肤之外的用线则有韵律节奏的服帖在物体之上,极尽细腻流畅,达到让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感受。
五、结语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主体,只有在掌握传统绘画艺术和技法的基础上,体验生活并创造性的选择和加工生活的原材料,运用独特的方式,使画中情与意能够表达精准、迅速传递才是值得称道的佳作。中国工笔画中线条既肩负造型功能,又具审美功能,辅助画家更精准表达内心深处想说的话。随着多媒体、高科技的介入,相信工笔画的线条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空间表现模式和情感表达方法。中国工笔画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将会以更新的样式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安悦 . 工笔人物画中女性题材的装饰性探索与创作实践 [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2]杨影.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弱化现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2.
[3] 崔湾湾 . 中国工笔画中线的表现性研究 [J]. 大众文艺,2022(2):59-61
[4] 王浩宁 . 论莫兰迪色系在工笔画创作中的运用 [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
[5] 于安澜《画品丛书》,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第 75 页 .
[6] 张彦远 . 历代名画记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