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影响探讨
马震越
作者简介:马震越(1981—),男,湖北襄阳人,回族,博士,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
【摘要】本文探讨了城乡居民在普惠金融体系不断推进过程中所带来的福利差异,通过对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受到的普惠金融福利影响以及普惠金融福利对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作用进行探讨,为我国普惠金融福利体系的良好稳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影响;作用
一、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存在的差异性
1. 普惠金融影响居民福利的地域差异
从普惠金融的构成来看,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是国有银行及其它可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大中小城镇中针对从事工商业的普通城镇居民,国有银行可以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业务。判断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八个指标,综合考量得到的普惠金融指数指出需要从银行的渗透性、银行服务的利用程度以及银行服务的使用程度三个方面,来对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进行评判。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城镇人口中每一千个人所平均拥有的各种商业银行的分支(例如储蓄所、分理部等)来体现银行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本质上就是银行以及各种相关金融机构在人口当中的影响力,以及每十万人所拥有的ATM 机个数,来体现银行服务的可利用程度。当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地理跨度内所拥有的银行分支或者ATM 机数来体现。这种差异显然是存在的,南北东西之间存在差异,南方的渗透性以及银行的可利用程度显然要高于北方与西部,这是由于南北方、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南北方的传统理念以及南北方的工业发展体系来决定的。大中小城镇之间显然也存在差异,大型城市或超大型城市中商业银行分支与ATM 机的覆盖程度显然要高于或者明显高于小型城镇。虽然二者之间存在数量上的明显差异,但是从有无的角度而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再小的城市也一定拥有自己的商业分支银行,且不止一家,也会拥有少量的ATM 机。然而在广袤的乡村,则可能在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之内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及ATM 机,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部分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线上业务来进行金融业务,但这一点依然无法掩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缺乏的现状。
2. 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存在的城乡差异
对于乡村人口而言,主要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往往是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合作社本质上是企业,并不属于国有银行,最初的农村合作信用社甚至不属于商业银行,而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后来演变成了农商银行,农商银行的业务在乡村领域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三农贷款等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最主要特点是地域性,往往仅服务于一定区域内的农村居民以及小微企业,资产构成复杂,但资本远远不足,而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演变而来的农商银行,除三农贷款之外的主要普惠金融业务面对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城镇居民,而并非乡村居民。
二、普惠金融业务的客户情况差异
从接受普惠业务的用户即普惠业务的受众来看,城镇与乡村居民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首先从城镇与乡村居民的主要生产领域来看,城镇居民主要从事工商业、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工商业与种植业相比较,品种更加繁杂,不可预知性更多,显然不可抗性也更多,对贷款的需求也更大,从事工商业的居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更大,因此从事工商业的城镇居民面对迅速变化而不可知的社会变迁,所产生的信贷需求也更大。乡村居民由于其稳定的种植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与风险较小,可提高规模的需求较小。与城镇居民以家庭为单位不同,乡村居民更多强调的是以家族甚至以村为单位,强调的是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更多的乡村居民在资金遇到问题的情况下,采用民间借贷或家族朋友集资的情况更多,在乡村居民的认知中,这样的风险更小。这种信贷思维也直接导致了普惠金融在推进过程中,往往将业务重点倾向于城镇居民,而忽略了广大的乡村居民。因此培养乡村居民的信贷思维与信贷理念也是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信用程度而言,城镇人口所在的城镇中银行体系、信用体系完善,以及城镇人口固定工作带来的固定资产,从而给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完善的授信基础,可以从整个信用体系对申请信贷人员的信贷资质进行综合考量。乡村人口则由于银行体系、信用体系确实很难对其信用程度、信用习惯进行收集,乃至无法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
三、普惠金融的信贷利率差异
从普惠金融的信贷利率来看,普惠金融的信贷利率直接影响了普惠金融的福利政策,显然过高的信贷利率带来的不是福利而是灾难。普惠金融的信贷利率与三个环节有关,首先是普惠金融的主体也就是发放信贷的机构,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率要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本身又由于其自身的实力、规模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商业银行因其规模大、网点多、资金充足,而能够承受更大的信用风险,从而给信贷用户提供更低的利率或者更好的福利,其他金融机构作为补充,可以将自己的资金作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补充加入到普惠金融的运行中来。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其他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然后再贷款给信贷用户,这就直接导致了信贷利率的提升,直接导致了普惠金融的福利被本应作为补充的其他金融机构吃掉了绝大部分。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商业银行的钱生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门槛往往很高,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则大大降低,其他金融机构承担了更大的信贷风险。在此基础上,其他金融机构还吸取投资企业或投资人以扩大现金池。当其他金融机构无法应对信贷风险时,就会选择破产、暴雷等一系列方式,这一方面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损失,另一方面给投资人或者投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信贷用户而言,则承担了高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普惠金融的福利政策就形同虚设,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直接导致了银行的资金、信用、信贷用户信用的降低。商业银行资金的降低就需要商业银行不断缩减贷款力度、提高信贷门槛,普惠金融福利政策就变成了一场灾难。在城乡居民中,城市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其它金融机构,但是由于部分金融机构的操作而导致的银行信贷门槛提高而不得不忍受更高的贷款利率。乡村人口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就是三农贷款,三农贷款受区域影响严重,地方政府往往在某些时候采取一些特定的补偿与福利政策,因此三农贷款的利率通常较低,这就相当程度上保障了普惠金融的福利得以贯彻执行。
四、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对策建议
1. 降低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之间的福利差异
各地区各省市之间不断改变的差异化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正在不断缩小,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之间的福利水平的距离也在不断缩小,普惠金融的壁垒也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蓬勃发展而不断被打破。对于乡村居民而言,普惠金融的着重点依然聚焦于三农问题,在乡村居民的较为简单化的种植业面前,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农业体系的成败,良好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进而直接关系到缩小或消除城镇居民与乡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成败。在我国乡村地区,应该加强普惠金融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增加金融行业在乡村地区的硬件实力、扩大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与群众基础。可以通过金融行业对地方政府的贷款扶植,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像水利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医疗保障、大型农业机械等,以地方政府的信用度为背书,间接地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提高普惠金融的福利政策对广大乡村居民的影响与作用。在针对个人或者小微三农企业的信用贷款方面,开放眼界,不断完善投资策略,根据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具有可行性的前提条件下鼓励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特色农业,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同时,快速构建乡村信用体系。另外,可以通过联系城镇地区工业体系与乡村生产体系、乡村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相结合的办法,用第三产业、城镇地区工商业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这种情况下农村固有的信用体系格局可以被打破重组,普惠金融福利可以更深层次地深入乡村居民的生活生产中去。
2. 加大普惠金融业务的监管,将普惠金融福利落到实处
普惠金融归根结底是一种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就必然是以获利为目的,普惠金融的普惠主要体现在降低传统金融的信贷门槛,因此,在普惠金融活动进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降低了信贷门槛,提高了普惠金融信贷活动的利息,而这种利息的提高就势必将普惠金融的福利属性转变为了一种变相的剥削,因此如何将普惠金融福利落到实处,如何控制一个合理的信贷门槛以降低普惠金融的信贷风险,以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城乡之间的差异而在于银行业与政府的监管政策是否到位,普惠金融服务机构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等一系列问题。降低普惠金融中提高其它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的准入门槛,对普惠金融组成部分中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进行监管,避免次级贷、三级贷的发生,降低其它金融机构的信贷利率,通过政策对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信贷利率进行监管,将普惠金融的福利做到实处,避免出现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手段不当获利的可能。
3. 改进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统一框架监管能力
一方面在乡村完善银行金融机构基础服务设施的同时,也要在城镇中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基础服务设施进行改进,增强其规范意识、自我监督意识,加强监督与监管。另一方面引导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将其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中,使其充分有效的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针对城镇的小额信贷以及农村的三农贷款、扶贫贷款的监督与保证,必要时加入政府的监督与管控,体现商业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的商业意志的同时,也要考虑地域特色、地方政府的施政防线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规定,进而将普惠金融福利落到实处。在乡村发展方面加强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监管,在大数据监管的基础上引进区块链技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信用体系与消费能力、收入能力跟踪与监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行政手段、商业手段相结合,联保与担保、多角度互保等方式不断完善信用担保风险分散机制,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政策性担保;通过金融机构人员下乡对城乡居民加强金融教育,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信用环境。在我国城镇地区,在不断完善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水平,让普惠金融的福利真正地惠及更多的个人与小微企业。
参考文献
[1] 王慧丽,刘青,张雅惠.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影响[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23(3):11-18.
[2] 巴曙松,张兢,关师育,朱雨彤. 普惠金融推动城乡居民福利平等——要素流动下的城乡创业非对称中介效应[J]. 新金融,
2022(7):19-29.
[3] 任海军,蒋孟园.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福利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发展评论,2021(11):49-64.
[4] 金发奇,黄晶,吴庆田. 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Tobit 模型[J]. 金
融理论与实践,2021(3):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