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新能源领域校企人才供需问题研究
 

新能源领域校企人才供需问题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
岳丰婕

      【摘要】新能源行业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日益迅速。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该领域中高素质人才的供给不足,尤其是工程技术人才的短缺。同时,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常州市正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仍在探索,校企之间的缺乏交流和合作也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常州市新能源领域校企人才供需结构,以期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人才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该领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校企人才;供需
      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指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来源的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该产业的发展旨在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和需求的不断增长,新能源产业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校企合作在培养新能源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州市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其校企人才供需问题备受关注。然而,当前常州市新能源校企人才供需存在不平衡的情况,给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现状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制造变压器到 80 年代发展电线电缆产业,再到 21 世纪初全面发展光伏产业,常州在新能源领域十余年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已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的全链条产业闭环。2022 年,常州新能源产业链的产值已突破5000 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 96.5%。2023 年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度与北京并列全国第四,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蝉联全国第一。
      在发电领域,光伏产业是新能源的主力军。常州已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去年实现产值 1065 亿元,光伏组件产量达到 26.07GW, 占全国比重十分之一。1997 年创立的天合光能是我国最早的光伏企业之一,目前是常州乃至世界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储能领域,常州市动力电池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超 1700 亿元,动力电池产量达 108.5GWh,“全国产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了“两核心,多分布”的产业格局。其中常州溧阳和金坛作为两大核心,狠抓动力电池的招商引资力度,拥有生产及配套企业 130 余家。在生产应用领域:2022 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完成产值超 3000 亿元,同比增长 68.1%;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 34 万辆,其中比亚迪华东(常州)产业基地于 2019 年落户常州国家高新区罗溪镇,在这三年中一直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到 2022 年产值达 280 亿元,成为常州新能源整车发展中的翘楚。
二、常州市新能源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人才是第一资源。常州紧紧围绕新能源之都建设,正努力推进“产才城一体化”,将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常州新能源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求贤若渴,经走访调查约 95% 的企业都急需新能源相关专业的人才,特别是光伏和储能企业人才缺口较大。预计未来三年,常州约有 15000 个岗位缺口。
      经调研新能源企业所缺的对口专业主要为光电、电气、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等。调查问卷统计出对人才素质要求排前五的是:专业技术能力、英语(四级以上)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职业忠诚度。人才缺口主要为两类:一是技术型,如光伏领域的工程技术及研发人员,需掌握多领域知识;动力电池与汽车新能源需具备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包括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等领域。二是市场营销型,包括精通市场分析及外语的市场研究员,和擅长推广、客户维护的销售人员,均需出色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企业需加大人才吸引与培养力度,以支撑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
      对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调研后发现,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通过加薪招揽人才,也在担心人才流失。其中,所调研的新能源企业的人才流失率约为10% ~ 20%。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专业不对口,没法胜任工作。二是地域原因,选择回自己家乡就业。三是自身性格原因,无法很好融入团队,协同工作较弱。四是成长空间,选择去北上广深或者其他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常州市新能源行业校企供需不匹配的原因分析
      常州的新能源之都建设如火如荼,新能源企业蒸蒸日上,但目前新能源行业的人才缺口十分庞大。通过调查研究,当前校企供需不匹配的原因主要为:
      1. 学生方面原因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谈心谈话方式了解到个别学生对职业期望过高,好高骛远,对自身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存在就业能力、专业能力欠缺的情况,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当前新能源企业对人才专业素养较高,故该类学生不能胜任此类工作;也有学生深受考公考编影响,一心想找“铁饭碗”。对技术领域存在偏见,认为搞技术就是进工厂,没有前途。
      2. 学校方面原因
      在培养机制上,对于跨学科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尚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在课程设置上,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新能源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更新迭代较慢,课程体系落后于企业需求,使得学生没法紧跟发展的步伐,掌握最新知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上,有些实操实训课程没有很好地与企业接轨,缺乏真实的实践情境和案例,学生难以体验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在师资力量上,教师队伍中真正曾在企业任职的“双师型”人才比例不高,数量偏少。部分高校教师更擅长理论研究,无法达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3. 企业方面原因
      首先,新能源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合作内容也较为简单。有些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培养,而没有和学校携手合力育人。其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未形成成熟的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规范,生成科学的路径。同时,也是因为新能源行业人才壁垒较高,各公司之间争抢人才激烈,导致人才流动较大。
四、新能源行业校企供需不匹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新形势下,解决新能源校企供需不匹配问题需政府、企业、学校等协同合作,共同发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层面
      政府在产教融合发展中要发挥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一是提供政策支持。留常政策上,当前常州市政府在政策扶持方面已“重拳出击”,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如“青春留常”、生活安居“双资助”,高层次人才大资助,鼓励创新创业等。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 2021 年的留常率增高就是因为当年推出了“青春留常”政策,让更多学子在常州发光发热。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将政策宣讲会飞入各大高校,做好政策的讲解,鼓励更多学生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也要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结构性减税政策,并对优秀企业建立表彰制度,给予相应奖励。二是健全法律法规。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并对企业和高校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三是搭建校企合作发展平台,整合高校企业的优质资源,提供共同发展的平台,共享发展成果。
      2. 企业层面
      一是升级校企合作模式。企业需深化与各大高校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首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联合教学,提供专业化、精准化、双向性教学服务,真正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契合企业需求,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其次,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企业不仅提供教学实习场所,也要让学生参与到基础性工作任务和研发项目中。在这过程中可以考察挖掘出优秀人才,并达成就业意向。实习实训期间需开展新能源技术研发相关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找到自身技术技能薄弱点。二是积极进校宣传推广。企业定期进校园和课堂,采用知识宣讲、活动表演、展览等形式,宣传现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不断向学生输入最新理念、就业导向和能力要求,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并成功加入新能源企业,填补人才岗位空缺。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在薪酬方面建立健全稳定的薪酬机制和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制度。同时要畅通晋升渠道,确保人才有足够的空间发展,能够长期稳定地在常工作。
      3. 学校层面
      一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高校应与新能源企业、政府达成合作共识,明晰权责关系,形成多元协同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等,科学有效地对校企合作进行指引、评估和监督。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要认真评估自身专业优势,钻研本校技术应用人才独有的发展方向,避免和企业同质化培养,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加强专业学科建设。专业设置需紧跟新能源产业链步伐,适时调整优化。与企业合作开发产教融合课程,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实战。针对跨学科需求,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开放交叉学科课程,提供双主修、辅修等选项,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融合。四是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到大三的就业指导,不仅限于课堂讲授,更融入实践元素。邀请新能源企业 HR 进课堂,模拟面试场景,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同时,邀请优秀校友分享就业经验,以真实案例激励学生,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广泛拓展教师招聘渠道,确保教师队伍结构多元,既有深厚的科研功底,又兼具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引进新能源领域企业中的专家作为兼职或专任教师,同时,构建“双师型”教师成长体系,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与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常州市新能源校企人才供需问题的破解,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携手并进。政府需引领方向,政策扶持;高校与企业需深化合作,共育英才;社会则需营造崇学尚才的良好风尚。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不仅能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矛盾,更能激发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活力,为常州市乃至全国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新能源产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常州新能源产业加速迈向“万亿产值”目标 . 人民网江苏频道[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235421664072520&wfr=spider&for=pc.
[2] 黄亦薇 .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551152560383459&wfr=spider&for=pc.
[3] 裘承,甘志凯,程彩虹 .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培养新能源工程人才——面向新能源产业的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J].2021.DOI:10.12255/j.issn.1672-6677.2021.04.325.
[4] 徐蓉 . 新能源技术革命特点及其对我国能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挑战 [J]. 中国城市经济(1X 期):302-303[2023-07-14].
[5] 蒋兴梅 .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困境和路径探析 [J]. 知识经济,2020(9):2.DOI:CNKI:SUN:ZZJJ.0.2020-13-073.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