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助农减贫政策对福建省农民增收的影响
——基于双重差分法分析
项目名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机制与策略研究(编号:2021R0066)基金课题项目主办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林淑理
【摘要】本文以2018年入选淘宝村的福建省原国贫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多期双重差分法(DID)模型实证验证电商助农减贫政策对福建省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商助农减贫政策对福建省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平行趋势假设检验、排除数据区间影响和其他政策影响的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基于此,提出了强化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电商培训与教育、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和加强品牌建设与质量监管等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电商助农减贫政策的效果,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助农减贫政策;农民增收;多期双重差分法;淘宝村
一、引言
电子商务现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福建省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电商助农减贫政策,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淘宝村作为一种新兴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为农民提供了直接对接市场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在福建省迅速崛起。
电商减贫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扶贫方式,其助农减贫政策对农民增收影响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李辉婕(2018)指出电商减贫模式通过打破地域限制、降低交易成本、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新的增收机会。林龙辉(2023)与张银银等(2024)均基于实证研究发现,电商平台使得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能够直接对接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其附加值,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肖开红等(2021)关注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电商技能不足、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能制约电商助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刘亚军(2024)提出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电商助农政策的增收效应。
然而,电商助农减贫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选择福建省的淘宝村为案例,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电商助农减贫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通过对比政策前后淘宝村的经济数据,以揭示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实际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其他地区推广电商助农模式、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二、福建省电商助农减贫概述
1.政策实施情况与主要措施
福建省在发布《关于推进2018年电子商务深入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明确了电商在助力农业发展及减贫方面的指导思想与实际行动方案,各地积极响应,落实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一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鼓励电商企业与农户合作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积极发掘优势农产品资源,利用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产销精准对接。三是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电商意识和实操基础,培育或引进电商减贫领军人物,为电商助农减贫提供人才保障。
2.淘宝村助农减贫政策
淘宝村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原本难以走出乡村的优质农产品能够直接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为农村贫困群体增加了直接的增收途径。同时,带动物流、仓储、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随着农民对市场运作的了解和参与,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市场意识,也为农村贫困群体明确了发展方向。
随着福建省电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原国贫县的淘宝村数量持续增长。据阿里研究院界定标准,截至2023年底,福建省国贫县中已有105个淘宝村,这些村庄的电商年交易额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
三、研究设计
1.模型设计
本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法(DID)模型实证验证其影响效应。将出现淘宝村的原国贫县作为实验组,反之未出现的则作为对照组,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png)
其中,i表示县,t为时间,DID为淘宝村助农减贫政策的反映变量,con为模型的控制变量,μ为贫困县固定效应,λ为时间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2.变量设定
被解释变量:2014—2023年所选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控制变量:参考相关文献,本文采用以下控制变量。贫困县的经济发展程度采用人均GDP取对数值进行测度;产业结构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与GDP之比;贫困县储蓄率为以存款余额占GDP之比;人力资本水平为中小学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融资能力及其财政收支情况,则分别以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之比来评估。
3.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2018年入选淘宝村的福建省的原国贫县,其中原国贫县出自《国家扶贫开发832个贫困县名单》,其他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与《福建省统计年鉴》等,缺失值则采用插值法处理。
四、实证分析结果
1.基准回归分析
基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模型(1)与模型(2)分别是在未考虑固定效应及考虑固定效应的情况下进行回归,两者均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淘宝村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在模型(2)中,当仅考虑政策变量并纳入固定效应时,政策系数估计值为0.656。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了控制变量。尽管政策变量的系数相较于模型(2)有所减小,但仍保持在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淘宝村助农减贫政策对福建省的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模型设定方面,除了模型(1)外,其他所有模型均考虑了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这表明在模型中控制个体和时间的不变特征,可使模型更加稳健和准确。且随着控制变量的逐渐加入,R2值也逐渐提高,模型的拟合度越来越好。
2.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为验证双重差分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假设在淘宝村助农减贫政策设立前后其农民增收情况不存在差异性,构建了时间趋势图(如图1所示)以直观展示检验过程。
图中显示,在政策出台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路径基本平行,符合干预前收入变化趋势一致的假设。政策落地后,实验组农民收入显著提升,尤其是2018年国贫县出现淘宝村后增长强劲,与对照组形成鲜明对比。这既支持了平行趋势假设在政策实施前的有效性,又增强了实证模型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2)稳健性检验分析——排除数据区间影响
为保证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排除样本选取时间对样本结果带来的影响,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将研究时间跨度从2014—2023年精简为2019—2023年五年数据,针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png)
据模型(4)~(6)的回归结果发现,淘宝村助农减贫政策对福建省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影响依然显著,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这表明政策效果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并非偶然或受特定时间段影响,进一步证实电商助农减贫政策对福建省农民增收有有效促进作用。
(3)稳健性检验分析——排除其他政策影响
其他国家的政策导向同样可能对农民的增收状况产生干扰。为剔除“电商综合示范县”政策的影响,确保结果准确性,研究从样本中剔除2023年被选为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原国家级贫困县地区,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据模型(7)~(9)的回归结果显示,估计结果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即使剔除了电商示范县,助农减贫政策仍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意味着原分析结果并未因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存在而产生偏差。
五、政策建议
本文以福建省淘宝村为例,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电商助农减贫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商助农减贫政策对福建省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经平行趋势假设检验、排除数据区间影响和其他政策影响的稳健性检验,证实结果可靠稳定。
为进一步提升这一政策的效果,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加强电商基础设施的建设
力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关注宽带网络、物流仓储等环节,合理规划电商产业园和物流中心布局,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深化电商培训与教育工作
开展多样化电商培训课程,教授农民电商运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实用技能,提升农民电商知识技能和运营管理能力,鼓励电商专业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
3.完善政策协同机制
需加强跨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以确保电商助农减贫政策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衔接。同时,可以整合涉农政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为电商企业和农户提供全面支持。
4.加强品牌建设与质量监管
积极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进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品牌。加大对平台上商品质量的监管力度,获取购买者对平台及商家的认可,以此稳固并扩大客户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辉婕,胡侦,肖萍,等.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基于江西省N村产业扶贫现状的考察[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2):235-244.
[2]林龙辉.电子商务扶贫的减贫效应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23.
[3]张银银,徐耀君,吴晓彤.农村电商减贫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河北河南两省的淘宝村为例[J].中国商论,2024(4):165-168.
[4]肖开红,刘威.电商扶贫效果评价及可持续反贫政策建议——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视角的实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5):41-49.
[5]刘亚军.电商减贫:解锁贫困地区的发展新路径——《电商减贫机理及效应研究》书评[J].商学研究,2024,31(1):129